第313章 投效
認真分析一下現在的拜占庭人應該找誰做靠山,其實奧維爾就是最合適的選擇。
希臘本土的勛貴們對殖民地城市有種歧視心理,而且現在也在羅馬人治下自身難保,顯然是不太能靠得住。
元老院的元老們從容而有餘裕,因為和希臘勛貴們合作的很好,未必就能重視拜占庭人的投效,哪怕君士坦丁遠道而去羅馬城投靠元老們,也未必就能得到足夠的重視,成為元老和這些人平起平坐。
日耳曼行省或者東方行省的軍官們也算是個選擇,不過他們在中央的話語權還不夠大,也未必就需要拜占庭人的投靠,東方行省的總督穆其努斯無意於政治專心保衛國家,而高地、低地日耳曼軍團的兩大指揮官一個是皇帝的人,另一個則是典型的政治投機者,綜合算起來投靠這些人還不如直接投靠皇帝去。
而要是直接投皇帝,人家肯定看不上自己這幾百號人的投效,頂多稍微客氣一下,就算能達成目的,也需要足夠的時間才行。
要麼投靠現在的執政官蒂雅,要麼投靠奧維爾,君士坦丁認定一件事情:投靠蒂雅的話,頂多就是進入禁衛軍系統或者像平常官員那樣正常升遷,時間太長而機會太少。反而是奧維爾這邊,因為現在正在埃及做總督,埃及的局勢又不太平,能給他提供快速晉升的階梯,與此同時拜占庭這座中大型城市也能給埃及的奧維爾提供各種方面的幫助。
兩方之間不是單純的祈求—賞賜的關係,而是一種互惠互助的關係,顯然比前者要更為穩固也更為靠譜一些。
綜合考慮之後,君士坦丁決定藉此機會投靠奧維爾這邊,希望能得到快速的升遷提拔,以此在帝國高層之中站穩腳跟,對他這種想法,奧維爾覺得無所謂還能接受。
反正是互惠關係,雙贏的事情,對方有自己的想法和目的太正常了。
像現在這樣,君士坦丁直接對奧維爾道明來意,反而會讓奧維爾感覺放心一點,話說明白了反而沒什麼問題。
不論弗拉維皇室本身還是奧維爾自己都根基過淺,有名門望族過來投效,於情於理都應該重視一下,奧維爾對君士坦丁的投效表示歡迎。
「任何人都有追尋榮譽和權力的機會,我答應給你這個機會。因為一些中央政治上的問題,恐怕我一時間也不能繼續擴大我的直屬軍隊,可能我會安排你進入重新組建的埃及軍團。
名義上你會接受埃及國王克里奧佩特拉的調動,實際上我保證伱的晉升機會和歷練機會不會少。現在埃及軍團剛剛準備重新組建,如果你在這時候進去的話,只要能力得到檢驗,之後應該能直接擔任大隊長或者類似的位置,綜合來看是比較合適的方法。」
君士坦丁略一猶豫,還是答應下來:「沒問題,全聽您安排,我具體應該怎麼做?」
換其他人他估計得掙扎一陣子,因為埃及軍團大概相當於附庸國軍隊,重要性遠不及帝國直屬軍團,從晉升潛力來看肯定還是「自家人」高一些。
但一來奧維爾名聲不錯一直都做到了言而有信,二來他也理解奧維爾的情況確實很尷尬。
按照約定俗成的習慣法來說,在帝國境內,指揮統帥的軍隊數量一旦超過兩個軍團,那麼指揮官就應該擔任過執政官。
奧維爾擔任過最高的官職也不過是行省總督而已,離執政官這種還差的很遠,在這方面是不合規矩的,元老院那邊因為這件事情,對奧維爾有意見的人其實不少。
除此之外,埃及作為一個和平行省,平日裡要應對最棘手的敵人無非就是南方的努比亞人,他們對北上侵略埃及的興趣其實不大,充其量算是芥蘚之疾。
也正是因此,羅馬人甚至都沒有派軍團到南方邊境去駐紮,埃及人自己就把事情處理好了,根本不需要他們操心很多,羅馬人在埃及的駐軍更大程度上是負責維穩和威懾的,在很大程度上現在的三個軍團都很富裕了。
再花錢養軍隊會被懷疑動機,而且也真的沒多大必要,君士坦丁提前做了功課,對這些事情挺理解,所以沒多抱怨,痛快接受了奧維爾的建議。
奧維爾思慮之後吩咐:「這樣吧,我給你一封推薦信,你拿著信回頭去找克里奧佩特拉,回頭你會跟著我們一起回埃及。」
君士坦丁點頭答應下來,奧維爾也很快叫人取來筆墨,將事情簡明扼要寫了下來,讓君士坦丁回頭交給克里奧佩特拉即可。
如果是對權力跟權威看得很重的那些國王,恐怕不會這麼痛快接受奧維爾的建議,這在他們看來是羅馬人想要把手伸進軍隊的危險舉措,而克里奧佩特拉則不然,她對奧維爾的決定一般不會提出意見,特別對軍事相關的事情就更是如此了,她看到個結果就行,或許對結果本身都不是多在乎的那種。
——
奧維爾和克里奧佩特拉的艦隊大概在雅典停留了三天,對於奧維爾來說,這幾天算是過得預料之中而且有條不紊,沒有什麼意外情況。
他在雅典這邊沒什麼朋友,主要就是談生意跟考察這種事情,他親眼觀察了一下希臘行省的大概情況,覺得局勢確實是不那麼樂觀。
平心而論,希臘的自然稟賦確實不怎樣,羅馬人再怎麼仰慕希臘文化,也不會給這邊不遺餘力地輸血,所以在地中海經濟圈貿易圈穩定下來之後,希臘反而陷入了某種衰落狀態之中。
這也是現在希臘人對維斯帕有意見的一個重要原因,他們的經濟實在是不景氣,尼祿陰差陽錯出於個人愛好和政治考量,給了他們免稅特權,這樣以來他們的生活基本上還能維持比較優渥的水平,但維斯帕剝奪特權之後,幾年之內他們明顯感覺到生活變得困難了許多。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