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章 聯軍

  第181章 聯軍

  無奈之下斥候騎兵們只能眼睜睜的看著這上百名步兵被敵軍消滅掉,然後遠遠地吊在對方身後,注視著對方的下一步動作。

  好在日耳曼人似乎沒有打算一鼓作氣進攻羅馬人準備完善的陣地,只打算在取水對峙的時候找回一點場子而已,在做到這個目標之後也就準備見好就收,帶著士兵們準備返回營地。

  在他們看來這些斥候騎兵是不足為慮的,等自己這邊過河之後肯定是不敢再往前追,羅馬人最大的短板就是沒有像樣的騎兵部隊,在和日耳曼騎兵對打的時候非常吃虧,這已經成為了一種共識。

  確如他們所料,羅馬人僱傭的輔助偵察騎兵並沒有跟出去太遠,在日耳曼人渡河之後只能悻悻退去,沒有深追。

  日耳曼人的指揮官因此而放鬆了警惕,命令士兵切換到行軍陣型,準備就此打道回府。

  但就在他們準備撤回營地修整的時候,途徑一片樹林,從樹林中忽然衝出一大片凱爾特輕裝步兵,他們有著藍色的刺青,口中呼喊著各種各樣的戰鬥口號,如潮水般向著日耳曼人襲來。

  日耳曼人對此完全沒有準備,還維持著行軍狀態的一字長蛇陣,這種情況對他們極為不利,行軍中途被襲擊的他們被攔腰截斷。

  有陣型和沒有陣型完全就是兩回事,訓練程度夠高的軍隊在被突然襲擊的時候或許還能靠著基礎素質快速團結在各個基層軍官周圍,結出來小規模的步兵陣線抵擋敵人,顯然日耳曼人的軍事素養沒有那麼高,他們被這一波士兵衝散切割成了無數個小團塊,只能依賴本能下意識地和周圍士兵抱團做負隅頑抗。

  這樣一來他們根本就抵抗不了多久,快速被凱爾特人所消滅,剩下倖存的小部分日耳曼人也已經喪失了作戰意志,對凱爾特人投降,不過這些凱爾特人原則上並不接受俘虜,大部分俘虜都被當場殺死,只剩下小部分人倖存下來。

  布狄卡作為這場戰鬥的指揮者在幕後默默觀察一切——奧維爾大概能猜到對方急眼之後就會試圖升級戰爭形勢,已經做好了應對準備。

  在日耳曼人行動的同時,布狄卡悄悄帶人從河流的另一端摸了過去,提前埋伏在這一片區域,等日耳曼人放鬆警惕的時候就發動突襲。效果還是挺不錯的,他們這邊算是大獲全勝。

  雖然損失了大概百名負責打水的輔助軍跟羅馬軍團兵,不過戰果也是很不錯。布狄卡粗略統計了一下戰果,被凱爾特人殺死在戰場上的日耳曼人起碼得有六七百人,被俘虜的人也有上百人,算是很大的損傷。

  日耳曼人大體上算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就算他們的人數更多一些,這麼換肯定也還是挺虧的。

  而且關鍵問題不在於此,與此同時奧維爾正帶著大部隊渡過布略得河,直奔黑斯廷斯鎮而去。

  他早就準備好了進攻的方案計劃,一直等著對方按耐不住的時間伺機出手,現在正是時候,他不想再拖下去,所以選擇此時此刻直接和對方決戰。

  被凱爾特人襲擊的日耳曼人軍隊中有不少騎兵都趁機逃了出來,他們慌慌張張地同營地內的日耳曼人報信,對方倉促之間集合起來部隊出城迎敵。

  他們沒有選擇據城而守,一方面是他們擁有更強大的騎兵,占據機動力量的優勢,放棄這點就屬於是自縛手腳,而另一方面黑斯廷斯這個鎮子就沒有什麼精細的城防系統,還是選擇出城應敵更切實一點。

  他們覺得自己雖然在質量上差一些,但畢竟還有將近兩倍的數量優勢,遑論還有強大幾個檔次的騎兵部隊,真打起來未必就吃虧。

  ——

  雙方的主力部隊完全調動起來,集結在黑斯廷斯西北部的坡道上面對峙,奧維爾的行軍速度更快一些因而搶占了坡道上層,這就讓對面的日耳曼聯軍有點進退兩難。

  也不能一直這麼僵持不動,但衝擊山坡會有點吃虧,至於說直接撤退也不是那麼簡單的一件事情。

  首先任何一個有經驗的將領都應該知道,打仗也是在比拼雙方各自對於勝利的信任,若是自己這邊的指揮官能未戰先怯,那這仗其實也就不用打了,下面的人心會丟,士兵們對打仗勝利沒了信心,那結果會是災難性的。

  現在的哈羅德.葛溫森實際上是已經被架住了,一旦集結起來軍隊就不能隨意後退,軍隊的士氣和作戰信心丟失了就很難短期內找回來。

  先不說這種問題,如何「有序撤退」而不演化成潰退,這是一件非常考驗技術的事情,敵人就在對面眼巴巴看著,隨時可能發動衝擊,這時候日耳曼人這邊的陣型一旦有點疏漏,那結果就會是災難性的。

  偏偏日耳曼人這邊的軍隊構成形式還是最不靠譜的聯軍,如果聯軍這邊有個非常強力的帶頭大哥那一切還好說,領導指揮上並不會有什麼大問題,但他們這邊三方人說白了是誰也不服誰。

  盎格魯-撒克遜人是當地土著,人數最多而且有名義上的作戰指揮官,當然不甘居人下;維京人覺得自己能幹掉所有當地土著,只不過懾於羅馬人的威脅才不得不跟當地人合作,肯定不會聽從當地貴族的指揮調度,能稍微服從一下都是伊瓦爾極力斡旋的結果;至於法蘭克人這邊雖說人數最少,但都是最高貴的騎兵而且背靠大國,心高氣傲也不稀罕居於人下。

  三方人不說貌合神離,但指揮混亂效率低下還是沒問題的。

  這種結構的軍隊非常容易被抓住弱點逐個擊破,到時候雖說哈羅德沒讀過什麼戰爭藝術(孫子兵法),但大概場面還是能想像。

  友軍有難,不動如山。撤退轉進,其疾如風。

  至於後面那兩句攻城掠地,其徐如林。騷擾百姓,侵略如火。能不能展現出來倒是還要看情況,總之哈羅德對撤退這事情完全不看好。

  這麼一來,其實擺在他眼前的選擇從一開始就只一個——硬著頭皮進攻羅馬人的軍團陣地。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