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自耕農和耕地

  第134章 自耕農和耕地

  衡量之後奧維爾還是選擇先不收稅,不給當地人增加太多負擔,他們已經喘不過氣了。

  這段時間的財政,主要靠那些被抄家貴族的家產維持,奧維爾正在派出專人丈量統計這些貴族的土地。

  各個軍團的軍官們在打仗的時候肯定是隨打隨抄家的,那些貴族們積累的財富大部分要麼進了國庫,要麼進了將軍和士兵們的錢包,總之沒剩到奧維爾手裡面多少,所以維斯帕才會給奧維爾四百萬第納爾的補助金。

  但是仗打的再兇狠再慘烈,也還是有那麼一些東西是肯定帶不走的,比如說各個貴族們的土地,這些土地被收歸國有,現在的支配權在奧維爾這裡,他來決定這些土地的歸宿。

  一部分要留下來另做他用,但還有一部分會被拍賣出售,這些錢就會成為行省總督的活動資金。現在的目標是找到合適的賣家,奧維爾並不希望元老院的手伸到自己的地盤上來,所以儘量不會賣給羅馬城的上流貴族們。

  略一思索,他就準備用這些土地刺激亞平寧半島的羅馬公民們,吸引他們朝這邊移民。一舉兩得,一方面可以緩解財政問題,另一方面可以加快這裡的拉丁化進程,儘快同化當地人。

  他給願意移民盧格登高盧行省的羅馬公民開出了相當優渥的條件,以相對低廉的價格對願意移民的平民出售肥沃的現成耕地,如果購地者囊中羞澀的話,還可以只繳納一筆首付,後面通過增加每年稅收的方式來慢慢償還貸款,而且利率在古代社會來說相當感人,只要兩成。

  優先退伍士兵、前公職人員和醫生、教師這種有用處的職業,對退伍軍人還有一些額外補助和優待政策,延續了羅馬傳統美德。

  在亞平寧半島上還是有不少佃農存在的,羅馬人是農耕民族,對耕地的執著已經浸入了骨髓深處,這種條款對他們來說非常有吸引力,奧維爾開出的名額只有那麼幾千人,這些人亞平寧半島還是能輕鬆湊出來的。

  他就準備先賣出這麼多耕地試水,一方面是留著地皮有用,另一方面是人多了就難以計算了,羅馬時代的銀行是神殿兼著擁有銀行職能,沒有那些專業的工作人員,效率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就到這兒了。

  奧維爾能這麼給每一位小農自耕農安排貸款和精確到個人的稅收變動,主要是因為他沒收的土地都是貴族的私人土地。

  假設原來一個大莊園,他會以某種規律和數據將某莊園的土地切成一百份方塊,再賣給一百位不同的羅馬農民,同一類型的農戶都分到同一片莊園的土地,稅務官收稅的時候會方便很多,要求每一戶交差不多的糧食就行了。

  還有一點很關鍵,所以他才會不嫌麻煩這麼幹──這樣就少了一個大地主,多了一百個自耕農。徵兵時候差異立馬就會顯現出來,佃農和自耕農的戰鬥力可以說完全不一樣。

  古代世界公認自耕農是最優秀的兵員,甚至到了近代都還是差不多的情況,詳細對比一下兩者的差別,看看埃及就知道了。

  那時候對比羅馬來說埃及相當集權,土地理所當然的歸屬於國王和世襲的神殿們,所以埃及的農民全都是沒有土地的佃農,這幫人的戰鬥力在凱撒經略埃及的時候有體現,兩萬多埃及軍隊愣是沒能奈何凱撒的四千人,反而還被凱撒整的手忙腳亂。

  雖說一次失誤不能代表軍隊整體水平,羅馬和埃及的戰鬥力差距也不只是來自於兵員素質,埃及軍隊也不止有佃農,但確實從幾千年前開始,埃及的武德就常年處於欠費狀態,有時候整個就是費拉不堪的代表。

  這和對方沒有自耕農這個層級確實多少有點關係,奧維爾向來不指望吃不飽穿不暖的軍隊能贏硬仗。所以他在範圍之內會擴大自耕農而非佃農大地主的數量,這也算相對來說公平良好的土地分配方式,再怎麼說也比農奴和奴隸要強。

  至於他們之間會不會存在土地交易、土地兼併這些事,這是無法避免的,奧維爾只能像校準時鐘那樣偶爾「人工重置」一次,擔心幾百年之後的事情超過了他的能力範圍。

  …………

  除了準備折騰地產之外,奧維爾還把自己的旅社分店開到了高盧境內的幾個主要城市。

  起點是南部的港口城市馬賽,然後是土魯斯、圖爾、奧爾良、巴黎、卡昂,一直延伸到奧維爾現在身處的城市之中。

  幾個旅社連成一條線,配合之前的網絡,差不多能做到從羅馬直達卡昂城或者高盧境內的任意一座大城市。

  高盧原本就沒有義大利那麼富裕,外出總走動的人數也不多,何況現在剛打完仗民生凋敝,奧維爾估計著自己幾年之內不虧本就算不錯,但哪怕虧本他也得做這事情,因為有必要。

  除了簡單的旅社外,他還會籌備配套的運輸車隊,他未來一段時間需要頻繁派人往返羅馬和高盧兩地,運輸大量的物資補給品,這種工作要是交給承包商的話虧錢較多不說,還不穩定,不知道中途會不會出什麼意外。

  把必要的產業掌握在自己手裡還是很重要的,奧維爾不會給別人留下空子鑽。

  因此,抵達卡昂城的羅馬軍隊在搭建好營地之後,所做的第一件事情不是搭建港口,而是幫著奧維爾做馬車。

  軍隊中的工匠製造水平比較過關,該會的東西都會,材料充足的情況下做些東西非常輕鬆,他們在短時間內就趕製出來幾百輛馬車,奧維爾還對著這些東西做出了一點修改,讓他們更加人性化一些。

  前文說過,按正常歷史發展進程,這個時期歐洲的馬具相當簡單粗暴,他們用韁繩固定住馬的脖子,這樣馬在拉車耕地時候就容易窒息,所以才會把馬活活勒死。

  這個時空他們提前發現了3—4世紀才會出現在歐洲的系駕方式,韁繩被系在馬匹肩胛骨的位置,相對起碼不會壓迫呼吸。

  奧維爾在此基礎上又做了一點修改,讓本應出現在更後期的駕車方式出現在了現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