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2章 道路

  聰明有聰明的好處,笨人有笨人的好處。總有地方需要各自的角色。

  但夾在中間的人,一般的時候就只能作為炮灰了。

  人與人之間,不能很清高、很傲慢,要有正常的交流表達。但是某些事情,可以說,不能去做。

  比如對出家人來說,他要持戒,但他媽媽不是佛教徒,媽媽會對兒子說,你持什麼戒,哪個戒律都是害人的,你應該怎麼怎麼樣。

  出家人肯定不能跟他媽媽爭辯,說「你不懂」,而是要哄一哄媽媽:「媽,您說得對。站在您的角度看,您說得很有道理。我會好好去做,好好照顧自己。」說一句模稜兩可的話,安撫一下媽媽。話雖這樣說,但是出家人不能像其母親希望的那樣去做違反戒律的事情。

  這個就叫隨順眾生——「有的事可說不可做」。不然的話,這個出家人就變成了一個很清高、很傲慢,與這個世間格格不入的人。

  對世間人來說,也是這樣。以曾國藩為例,他早年的時候,在官場裡,鐵骨錚錚,剛正不阿,把人都給得罪了,但他覺得自己是對的,結果發現處處碰壁。於是,他開始反思。他發現自己的世界觀並沒有錯,但是在做事情的時候,沒有兼顧到圓融的一面。比如,在官場肯定會有一些官話必須要講,這是一種客觀存在,是人與人之間溝通交流的禮儀;如果連官話都不講,很多事就做不下去,這樣下去肯定是不行的。

  曾國藩認為,身處某種特定的環境,說一些應景的話,實際上並沒什麼關係。但是要做的時候,做到什麼程度,用什麼方式去做,就需要圓融,而不是機械教條地去做。

  再比如說,夫妻之間在吵架的時候,太太說,你看你就沒有給我買過什麼什麼,種種的條件都沒有。另一方要聽得懂她說的這句話,其真正意思並不是真的想要什麼東西,太太只是抱怨一下。丈夫這時千萬不要說「你就不配有」,也不能說「我就不給你買」「人家都沒有,你憑什麼要」之類的話,應該說:「好好好,你確實應該得到這些,是應該給你買的,但是咱們錢不是很緊嘛,等將來我們條件好了,可以再去買,分一下輕重緩急嘛。」夫妻之間的溝通,不能生硬地用一刀切的方式來表達。隨順一下對方,不一定真的要那麼去做。

  如果孩子生氣了,跟父母說:「我就不上學了。」這時,你千萬不能說:「你就要上學,不上學我就打死你。」你可以耐心地跟孩子講:「那你要不上學,你想去哪裡?你想幹嘛呀?說說看,讓我也想想是不是可行。」孩子可能會講一些「我要去×××」之類的話。此時,父母要先隨順孩子,鼓勵支持,然後再想一些辦法,慢慢打消他的一些不當念頭.

  沒有做成的事兒,一定不能先說出來。咬緊牙關,至少做到七八成了,沒有問題了,因緣成熟了,才可以告訴別人。

  世間有很多人認為,「我就是個大嘴巴,在這個事兒還沒做成之前,可以先說出來,讓大家高興高興」。但對佛門來講,做事情就是要腳踏實地,不能來虛的。你要做一件事情,只有在做成以後,或者十拿九穩了,這個時候有一個緣起,就可以說了。

  比如,沒有把第二天所有的事考慮周全,就通知誰誰誰說明天你來一趟。人家不看僧面看佛面,來了,但其實我沒安排好時間,被別的事耽誤了,抽不出空見別人,讓人家白跑了一趟。

  事沒有做好、做完,就事先公布出去,這就很不好。因為一句話,可能調動很多人力物力在運作,最後運作完了,沒有達到效果,會令眾人大失所望。小則大家認為你是一個叫「狼來了的孩子」,講話失信;大則自己要背因果,這是佛教的理論。

  當然,也不是絕對的。比如一個團隊計劃完成一件事,領導就要鼓勵團隊的人,不斷給大家講願景,讓大家心往一處使勁。所以,對待「有些事可做不可說」這件事,特殊因緣的情況下,要特殊處理。

  佛教認為,無益的話不能說,無益的事不能做。

  弟子們剛剛出家的時候,包括一些剛剛接觸佛教的居士,會有很高的弘法熱情,希望能夠為佛門做出一些事情來。

  從培養人才的角度來看,就是要讓他們歷練,讓他們去實踐,在順境和逆境中成長。但是從現實的緣起角度來看,人和人的差距還是很大的,有的人會一直找不到門路,做的事情始終不得要領,也做不到點子上。

  有的事情,不做比做了更好。所以,當家的領頭人,有一個重要的工作,就是推動有益的事情,制止無益的事情。

  一句話是否有益,一件事情是否有益,不能機械地做出判斷,都是站在不同的角度來看。

  有益和無益都要有一個參照物,要關顧到整個團體,從更長遠、更廣大的角度去衡量、去判斷。這樣,就需要修行人不斷地學習和成長,不斷地從前人那裡獲得經驗的傳遞,繼承和發揚好的傳統,不斷從狹隘自我的格局中突破出來,有更高的眼界和胸懷,儘可能多地了解和認識時代的特徵。

  這樣,說出來的話,做出來的事情,就會有益。

  任何時候都有真正修行的人,真正修行的人有很大的能量,他們大隱隱於市,看上去很普通,因為已經做到了和光同塵。

  他們或許嬉笑怒罵,但其實早已了悟空性,不再糾結於外在的象,真人不露相,露相非真人。

  真正修行的人只關注自己的內心,關注自己的起心動念,念念能夠有把握,念念不黏著,他們坦然面對生死,生活簡簡單單,他們也可以做出頂天立地的事業,外在的一切都是夢幻泡影,演好戲,做好示範而已。

  一切法從心想生,佛說一切法,為度一切心,我與一切心,何需一切法。

  若能心空無念,念念能覺,念念能離,離而不離,當下就是真修行人。真修行人就是自己,不要向外去求,佛說,心即是佛,佛即是心,除此心外無佛可得。

  從自己做起,別人是不是真修行人跟你關係不大,路要自己走,飯要自己吃,向本心去求,心即是摩尼寶珠,即是大道如來。(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