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太多是不好的,大多數時候的思考,不過是想得太多,或者說叫精神內耗。
腦海里總有無數個念頭盤桓,常常胡思亂想,習慣性悲觀處世。糾結、擰巴、內心戲一出接一出,心中的思慮慢慢累積成一座大山,將自己的神經壓垮。
在心理學中,對於這種有一個名詞叫悲觀的人格,也叫內耗型人格。內耗型人格者經常性處於非常悲觀的狀態,比如,他一天什麼也沒幹,卻覺得身心都很累,自己總是胡思亂想,過度解讀他人的言語,自己糾結、擰巴、內心戲多,總不斷自我否定。
有著內耗型人格的人,總是喜歡胡思亂想,感到焦慮、疲憊、頹廢,甚至對身體產生一系列懶惰、失眠的不良影響。
心理學家認為自我內耗行為往往起源於個體的早年經歷,尤其是與父母的關係、童年時期的負面體驗或遭遇的壓力。成長過程中,這些經歷可能使個體發展出一種認為自我不夠好的核心信念。當這種信念根深蒂固時,即便成年後取得了成就也難免自我懷疑。
此外,自我內耗還與個體的應對機制有關。一些人可能由於缺乏有效的應對壓力的技巧,而採取消極的應對策略,比如逃避或阻撓自我前進。這些策略短期內可能減輕焦慮,但長期看卻是自我破壞的行為。
精神內耗,說白了,就是自己心裡的戲太多了。言未出,結局已演千百遍;身未動,心中已過萬重山;行未果,假象苦難愁不展;事已畢,過往仍在腦中演。
想過來想過去,整天想個這個想個那個,卻從來不去行動。
腦子裡思考起一些問題的時候,看起來周全無比,實際上全是做無用功。
吃過飯後,在酒店裡剛剛洗過澡躺倒了床上,張嵐的手機響了起來。
「怎麼了朝陽?」打電話的是李朝陽,讓張嵐有些意外。自從李朝陽有了孩子之後,兩個人已經很久沒聯繫了。張嵐這裡倒沒什麼,李朝陽哪裡好像是覺得欠的太多,不是有事輕易的不會給張嵐打電話。
「沒事,就是看你在老家嗎?有空了出來喝酒。」李朝陽笑呵呵的說道。
「你現在回滄河了?」張嵐開口問道。
「對,我爸的身體不太好,我媳婦生了孩子之後身體也不太好。大城市裡消費高,每月的房貸還有這樣那樣的生活費用,我一個人的工資快供應不起了。就準備把房子給賣了,以後在香市這邊找個工作,穩定的話以後就在老家生活了。」李朝陽解釋道。
張嵐點頭:「這挺好的啊,小縣城裡生活壓力沒那麼大,如果能堅持的話,房子還是留著吧,現在房價落得這麼利害。」
李朝陽嘆了一口氣:「就是落得這麼厲害才要儘快給賣了,拿到錢在咱們這能在全款買個房子,再買個車,孩子上學什麼的也不用發愁了。我這算是個逃兵吧。」
「這算什麼逃兵啊?總不能因為這個,到最後堅持幾年堅持不下去,鬧得一身病和一屁股債要好。現在因為前些年舉債消費,買車買房,到了如今,連孩子都不敢生的人還少嗎?大城市有大城市的機遇,咱這小城市也有小城市的生活。」張嵐勸說道。
「不要覺得回到老家生活就是逃避什麼的,而且為什麼就不能逃避了。已經堅持不了了就一定要再熬一熬?厭倦了上進想躺平就一定是錯誤的。不要想那麼多,生活是自己過的,不是給別人看的。有人才有家,連人都沒有了,守著一個大房子有什麼用?」
只要能夠落得下臉皮,為什麼不能承認就是想逃避呢?逃避為什麼就是一件可恥的事情,明明趨利避害是人自我保護的本能,覺得自己受到傷害感到危險的時候,避開危險不是理所當然的麼?
在心理學中,逃避只是一種心理防禦機制,心理防禦機制是指個體的衝動、欲望、想法和行為遭遇障礙或無法實現時,在其內部心理活動中具有的自覺或不自覺地解脫煩惱、減輕內心不安,以恢復心理平衡與穩定的一種適應性傾向。
這種心理活動通常隱蔽性較強,如果沒有較高的自我覺知,很多時候並感知不到潛意識層面的這些活動。它可能給人帶來好的影響,也有可能給人帶來壞的影響。
在一些特別巨大的悲傷面前,逃避能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人的痛苦程度;可若長期的逃避,也會導致一個人習慣於長期呆在舒適區,日漸頹廢。
大多數的時候,我們所接受的教育,想當然地認為逃避是可恥的。如果想要逃避,就會有人跳出來說:逃避沒有用,逃避解決不了問題,逃避是懦夫的表現。
真的勇士敢於直面慘澹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當所有人都在追求絕對正確,卻從來沒有人問問內心深處的自己,累不累,痛不痛?
再剛強的人也不能像個機器一樣,一年365天每天都正常運作。總有無可奈何的時候,承受能力到極限的時候,明明強撐的自己心理已經在瀕死的界限,為什麼還要強撐,為什麼不能放棄?
人類不是那種僅僅依靠理論而生存的動物。每個人都有逃避的權利,不要總是在傷痛的時候,去追求立馬釋懷;也別在精疲力盡的時候,去追求再堅持一會兒。
生而為人,脆弱是權利,每一個人在想逃避的時候逃避,想休息的時候休息,比起逃避可恥這種論調,活下去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網上總能看到程式設計師加班過度猝死,外賣員深夜崩潰,但凡他們能夠在心理以及生理承受不住的時候,稍微放鬆逃避一下,也不會有這麼多悲痛的慘劇發生。
不允許逃避退縮,於時代的進步而言,的確意義非凡,可是社會的每一筆財富終究得落實到個體身上,個體都消亡了社會再富足又有什麼意義。
在拼命爭取往前跑的時候,不應該忘記作為人對生命的感知和熱情,才是真正能讓我們長久地獲得幸福安定感的珍貴之物。
逃避不是從此一蹶不振,放棄走下去的希望,而給自己爭取一個適度的接受過程,畢竟人的承受能力有限,強求一個人必須瞬間接受某件事情太強人所難。短暫的逃避,給自己的身心放個小假,給身心打造一個安靜平和的環境。(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