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儒學盛行,天子守法

  第92章 儒學盛行,天子守法

  皇帝駕崩,舉國悲痛。

  劉徹在皇位上已經坐了幾十年,是大漢歷代君王中最長壽的一個,他所做出的貢獻無疑也是巨大的。

  南征北戰,大漢的國力由此迎來了鼎盛,十數萬騎兵浩浩蕩蕩的鋪設在邊疆,令匈奴人連南下牧馬都不敢。

  南越被徐南領兵踏碎,鮮紅的旗幟飄揚著,大漢的威嚴遍布每一個角落,民生經濟上不好說,單論軍事絕對堪稱大漢之最。

  劉據同樣是一代明君,被徐胄衛青等人從小教導,殺伐果斷,但又不缺愛仁慈,不嗜殺,這對於耗盡府庫的大漢無疑最適合。

  劉徹的屍首在百官的侍奉下葬入了陵墓,諡號孝武皇帝,廟號高宗,太子靈前即位,年號景新,寓意修養民生。

  大殿之上,剛剛登基的劉據哀痛不已,但國家畢竟剛剛經歷權力交接,朝堂上還沒有穩定。

  其實劉徹最擔心的並非外戚做大,而是這朝堂上的亂象,連他自己對這幫臣子都極其頭疼,更何況是剛剛繼位的劉據呢。

  所以他並沒有再設右相,而是將宮廷兵權分給了徐曄,他在軍隊的根基比較薄弱,當刀子的同時還能更好的回收。

  堪稱是金牌工具人了。

  「陛下,臣有本奏。」

  一名白髮蒼蒼的大臣出列。

  劉據看了一眼,知道棘手的來了,提高警惕的同時,應道:「請講。」

  「陛下,先帝在時曾不只一次抱怨儒生亂法一事,但奈何年事已高,終究有心無力啊,老臣以為,如今新帝繼位,此事應當得到根除。」

  沒錯,儒家學說的洗腦能力天然就比法家強,畢竟大漢以忠孝治天下,這兩個東西天然與法學相悖。

  即使法家已經經過融合,可在傳播上依然遠遠不如儒家,如今在民間「道德」已經嚴重影響了法律推行。

  比如說,一名因母親受辱,怒而殺掉侮辱者的男子,按照法律,殺人者死,一命抵一命。

  可是當地百姓就有著不同看法了,他們非常敬佩這名男子的勇敢與孝順,經常幫助其藏匿,導致官府連個毛都抓不到。

  即使找到其藏匿地點,也依然會遭到當地豪強和儒生的庇護,這就導致法令難以推行。

  如果大漢是以儒術治天下的話,這沒有什麼,正好相反,更證明了朝廷施行法令的成功。

  可問題就是,大漢採取的是外法內儒!這嚴重影響了法律的效力。

  雖然犯罪情有可原,可法就是法,小事上經過變通,可以網開一面,但這是殺人!殺人者死,歷朝歷代不變的鐵律。

  法士們也無法容忍這種情況的出現,儒家的三綱五常天然就容易得到上位者也就是君主父親的推崇,他們就太被動了。

  過不了多久,法學將泯然眾人也。

  因此不能放任這種情況出現,必須要解決!剛好,新帝繼位需要殺雞儆猴,提出來相當合適。

  「請陛下決斷!」

  「請陛下決斷…」

  法家出身的大臣們齊齊出列,開始山呼。

  劉據半眯著眼,似乎也在思考著什麼。

  片刻後,他看了一眼旁邊的宦官,那名宦官會意,重重的敲了幾下銅鑼。咚咚咚!

  巨響過後,整個大殿都安靜了下來。

  劉據說道:「幾位言之有理,我大漢以法治國,以儒養性,這確實不符合父皇定下的國策。」

  「朕身為大漢皇帝,不能坐視不理啊。」

  顯然,他是想管的,其實劉據更加親近法家,這一點是受了徐胄影響,認為沒有規矩不成方圓。

  儒學提倡的道德,是讓人們自願遵守,但總有一些不服從管教的,法律應運而生,他認為,即要有規勸,也要有後果。

  兩者結合,才是治國之道。

  這時,儒黨的人坐不住了。

  「陛下,臣認為並無不妥,百姓並非是抗拒法律,恰恰相反,是他們敬畏法律,敬畏公道!難道肆意欺辱他人父母就不管了嗎?」

  「法律上沒有寫,但並不代表他不重要。」

  一名法士頗為激進,摘下官帽,跪在了地上,看向上方的劉徹,大聲叫道:「陛下,儒以文亂法,而俠以武犯禁。二者皆當根除!」

  「倘若百姓隨意以本性行事,那置朝廷的威嚴何在?律法何在?久而久之,便是國將不國啊!」

  「暴秦被律法所禁,致使民不聊生,百姓皆畏秦法之嚴苛,七代之國,由此滅亡,這證明了什麼呢?單一的學說無法治國!」

  「那臣敢問,倘若一個國家被德所累,會是一種什麼樣的後果?董仲舒所提出的三綱五常,固然精妙絕倫,可再好的東西也會跑偏的啊!」

  「臣以為,過分的追究德行,而忽略公法是腐朽墮落的,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妻為夫綱,臣贊同,服從君主,服從父母,服從夫家乃是天經地義。」

  「可臣又不贊同!一味的順從是錯誤的,是膚淺的!久而久之,絕對服從之下又有何人來糾正君主,糾正父母,糾正丈夫呢?人非聖賢吶!」

  「臣身為臣子本不該說此大逆不道之言,可臣還是要說!君父是會犯錯的,君父亦是要服法!昔日聖師(徐恭)曾言:諸侯犯法與庶民同罪,而臣今日更進一步,天子犯法亦與庶民同罪!」

  「上行下效,則天下歸附。」

  他重重的磕了一個響頭:「臣懇請陛下抑制儒學,嚴格按照外法內儒之綱領治國,以拯天下!」

  「臣附議。」

  「臣附議」

  「臣附議…」

  所有法黨成員全部跪下,就連一直不發表意見的張湯也被這番話征服,加入了「附議」大軍之中。

  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諸侯萬民皆守其法,這不正是所有法家學子共同的追求嗎?

  就連一向的死對頭儒生都不在表態了,這就相當於贊同,他們也渴望實現這種理想社會。

  不過有一點不同,法家希望讓君主帶頭守法,而儒家則是渴望一位「聖人」君主,道德無可挑剔。

  這一點大家都差不多,不過顯然法家更敢說出來。

  如果陛下應允,那就代表一位聖人君主,也是可以出現的!這無疑令儒生們感到振奮。

  雙方黨爭的根本目的,其實還是想讓大漢更好,也就是理念之爭。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