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元帝崩

  第103章 元帝崩

  元佑二年,重病臥床的王嗣逝去,他早已將權力完成了交接,想要讓光祿大夫陳年繼承自己位置,權力推舉他升任丞相之位。

  此人也是個治世能臣,精通儒術,素來清廉剛正,嫉惡如仇,對專政的石顯深惡痛絕。

  但就是政治手腕差了些,不怎麼擅長爭權,但也沒有辦法了。

  石顯有著皇帝的支持,除了王嗣自己外,誰上都沒用,所以還不如選一個不怎麼喜歡瞎折騰,有治國之能的。

  保不准劉奭什麼時候就良心發現了呢,還有大將軍徐寧同樣心繫天下,儒臣已經失去了威脅,就不必趕盡殺絕,要不然由誰來治理國家呢?法臣儒臣幾乎同樣重要。

  他希望劉奭能夠因此醒悟,做出改變,皇帝獨裁他並不反對,相反很支持,因為只有這樣,大漢朝堂才能摒棄一切,專心為國。

  王嗣最嚮往的就是武帝劉徹統治之時,武帝很喜歡壓榨豪強,這就讓土地兼併得到抑制,地主無不夾著尾巴做人,生怕被抓到把柄然後抄家滅族。

  可惜事與願違,皇帝就沒有執掌朝政的能力,只能依靠宦官施行高壓政策,不斷大開殺戒,來維持統治。

  而且他還不在乎民生!

  這是硬傷最大的問題,王嗣之所以與其背道而馳就是因為這個,他全力幫助劉奭有什麼意義呢?他難道會勤於政事嗎。

  自己貪圖享樂就算了,控制欲還出奇的強,不擅放權,無疑是標準的昏君了。

  王嗣的選擇顯而易見,與皇帝爭權,令他老老實實做個吉祥物,效仿周公徐貞故事,主持朝政救國!

  只可惜他嚴重高估了自己的能力,他並沒有徐貞大權獨攬的影響力和資質,只能是在宦官的清算中落敗。

  最終,劉奭還是用了陳年,命他擔任右相,全力輔政,可能是那番話也觸動了他吧。

  哪個帝王沒有名流千史,成為千古一帝的夢想呢?像父皇宣帝一般被後人歌頌傳唱。

  ………

  老丞相王嗣死後,儒黨徹底沒有了威脅,逐漸分崩離析,大量儒臣被宦官勢力清算。

  陳咸、王孟等之前被死保下的儒臣則紛紛被以「莫須有」的罪名關入監牢並處死,儒家的勢力一落千丈,宦官徹底專政。

  原本石顯是想先拿陳年開刀威懾天下的,但最終被徐寧為首的中立派死保,這位大宦官雖然權傾朝野,但也不敢和大將軍對著幹。

  於是選擇了給個方便,任由其在中央主政。

  御史大夫董憲被外調為征北將軍負責西域事物,御史大夫職位於是空了出來,朝中諸多大臣對其虎視眈眈。

  其中大鴻臚馮野王優勢最大,很多大臣都上奏表舉他為御史大夫。

  這個人確實很合適,不禁是太學法院大賢,還是後宮昭儀的兄長,乃是典型的外戚,無論是能力還是身份都最適合。

  劉奭這個人是不喜歡用外戚的,與其讓宦官誤國,他更懼怕的還是外戚篡位失國!衰弱和天下易主之間,他分的清楚。

  雖然馮野王是忠臣能臣,但他還是天然排斥,總覺得用外戚會出事,所以經過頻繁斟酌後,劉奭還是打算繼續用石顯,讓他替自己打擊逆臣。

  宦官當然要除掉的,工具用完就要丟了換新的,這是常識,但不是現在,石顯侯淵等人還有利用價值。

  劉奭已經做好了打算,他要接著用石顯,一直留到太子上位,再由新君除掉。

  這樣一來,即能殺雞儆猴迅速威懾群臣,還能夠用這些宦官的命收攏人心,畢竟天下人無不恨石顯入骨,皇帝動他就不會被人詬病卸磨殺驢。

  到時再扶持起一把新的的刀子驅使,宦官也好,臣子也罷,就算是外戚都比沒有強,劉奭深刻意識到了這些妄臣的重要性。

  都不可或缺啊。

  「石顯你覺得,這馮野王為人如何?可否勝任御史大夫之職,群臣無不向朕舉薦他,朕也相當看好。」

  「不知你認為如何?」

  劉奭放下道道奏疏,看向了旁邊侍立的石顯。

  這就有點揣著明白裝糊塗了,誰都知道,之前石顯曾經想過拉攏馮家勢力,還特地保舉宮裡昭儀的哥哥,謁者馮逡為侍中。

  劉奭倒是沒有反對按照流程同意了,但馮逡為人性格剛直,成為皇帝近臣後的第一件事就是抨擊石顯專權,舉報他收賄賂,拉幫結派。

  對於這番話劉奭當然沒聽了,石顯現在還不能死,於是就將這個不懂事的傢伙給貶為了郎官。

  朝中居然沒有一個人看出他的用意?也當真是悲哀啊。

  他為什麼要用宦官呢?還不是為了制衡朝臣。

  所以,石顯是和馮家有過節的,以他睚眥必報的性格能不在乎就有鬼了。

  因此肯定會想盡辦法阻止馮野王做御史大夫,而這也正和劉奭的意思,到時還能把鍋全都推給石顯,也是一舉多得了。

  「陛下,馮野王為人極富有才幹,品行也很高尚,平時清廉為民,剛正不阿,九卿之中,無人比他更加合適了。」

  石顯肯定不會給這「不識好歹」的傢伙說話,果然隨後話鋒一轉:

  「可是,馮野王乃是宮中王昭儀的親兄,與陛下可是沾親帶故的,臣恐後人會指責陛下不重用賢才,轉而親近自己的親屬。」

  「雖說舉賢不避親,但後人嘛,想的就不會那麼多了。」

  好一手欲抑先揚,挑不出任何毛病來,無法就是石顯本人拉了更多仇恨而已。

  得到滿意答案的劉奭點了點頭,平靜道:「朕確實沒有看到這一層,就按照你說的辦罷。」

  「改其他人做御史大夫。」

  石顯口中稱是:「陛下聖明。」

  果然,之後的朝會劉奭也是以這個理由回絕了群臣的推薦,而是立了徐寧的次子徐銘做御史大夫。

  左將軍馮奉世的臉色黯淡了下來,他似乎是沒想到有這一茬,瞥了下前方眼神意味深長的石顯,他立刻明白了是怎麼回事。

  果然是這奸臣搞的鬼!

  都說中書令石顯為人尖酸刻薄,輕恩而重仇,素來睚眥必報,陳咸等人的那份奏疏他記了很多年,一直到王嗣病死後才再次搬出來清算。

  「陛下,聖師徐恭有言,舉賢不避權,而大鴻臚馮野王便是當之無愧的賢臣,還望陛下三思啊!」

  右相陳到急切的出列說道,他這個人不喜歡結黨,之所玩為其說話是真的感覺可惜。

  雖然馮野王是法家的人,但確實德行兼備,剛正不阿,是御史大夫的絕佳人選,為了大漢他才選擇出言保舉,像這種能臣真的不多了。劉奭掃了一眼群臣,看著陳到心中的忌憚降到了冰點,此人確實不擅黨爭,是治世的能臣。

  所以語氣也溫和了點:「陳相所言的確有道理,可是朕若是用自己的親人,天下都會詬病的。」

  「當然,馮野王此人確有才幹,朕會好生關注他,日後再行決斷。」

  「可是陛下…」陳到剛想出聲就被一道尖銳的聲音給打斷了。

  「陛下說的陳相難道沒聽清楚嗎?做臣子的忤逆君王,實乃是大逆不道!」

  說話的人是宦官集團的二號人物,侯淵,他被石顯扶持了起來,與其一同典領中書事,人稱「大常侍」權勢熏天,無人敢惹,不只一位大臣死在了他的手中。

  和石顯一樣,臭名昭著。

  「你…」陳到擼起袖子就打算跟他來一場決鬥,旁邊的大臣也是急忙將其給拉了下來。

  這位丞相的性格是真暴躁,一言不合就動手,也是真得公羊儒精髓了,最喜歡的就是決鬥。

  「就這麼定了,朕心意已決。」劉奭蓋棺定論,不給繼續質疑的機會。

  有時候這些閹人確實好用,堪稱金牌嘴替,他不能說的,不能做的都能交給這些人。

  「御史大夫就交由後將軍徐銘,而且左相之位也已經空餘多年,朕已有決定,就由太常徐博擔任。」

  劉奭飛快做出了決定,讓人震驚的是他居然選擇了兩位徐氏子!將同一個家族的人都扶上了三公!

  要知道,如果再加上大司馬徐寧,徐氏的力量可就可怕到令人忌憚的地步了!三公級別的大員有整整三人!再加上朝中其餘徐氏大臣,簡直太強大了。

  恐怕現在其勢力已經徹底超越了徐南徐曄時期!那個時候徐氏都沒這麼強大過。

  陛下這是想幹什麼,莫不是昏了頭?

  種種疑惑湧現在群臣的心中,他們真的無法想像,陛下就算要託孤也不至於這樣吧。

  兩耳不聞窗外事的徐寧也不自覺的將視線移了過來,他沒想到陛下居然會給這麼大的籌碼。

  難道他還有什麼其他的打算?

  徐寧這麼想著,天下沒有白拿的好處,之前許諾的籌碼只是左相之位,既然現在增加必然就是有其他用意。

  不過可惜劉奭並不想多解釋什麼,擺了擺手:「三日內完成交接,不得有誤,退朝。」

  眾臣雖然心中有疑慮,但還是拱手謝恩。

  事後,徐寧憑藉大將軍的身份越過守衛,來到皇帝寢宮,他必須弄清楚這些事,之前宣帝卸磨殺驢真的給他整出心理陰影了。

  雖然當今太子根本不配與宣帝相提並論吧。

  劉奭似乎早就知道對方來的原因,平靜道:「之前朕以為太子需要面對的只是儒臣,充其量再加上一個法臣,可最近朕發現遠沒有那麼簡單。」

  徐寧想了想,好像是明白對方在指什麼了。

  「皇后王氏身體很健康,肯定會比朕活得久,太子為人還喜好外戚,這樣一來肯定會出現問題。」

  劉奭的臉色帶著憂慮,他最不喜歡用的就是外戚,認為這群人風險太大了,儒臣最多就是想要主政權。

  外戚那可就是實打實會篡位的!當年呂氏外戚如果不是有太師徐貞臨危不亂,可就真的篡劉自立了!

  如今皇權示弱,保不齊會有新的外戚崛起,他必須要未雨綢繆,最後加上一層保險,一層能夠制衡太子的保險!

  至於徐氏會不會篡權他不知道,也沒辦法知道,但至少要比其餘的可靠的多。

  畢竟徐氏歷代忠臣,多少也會顧及影響。

  「所以陛下想讓臣等來…限制太子?未免太過天方夜譚了。」

  徐寧聽懂了,但他天然的就很是排斥,因為這擺明了就是要讓徐氏和新晉外戚打擂台啊!

  親自下場是大忌,徐氏之前能屹立不倒就是因為這個,始終沒有插手天下紛爭,一旦入了局那可就再也無法脫身。

  「不錯,朕想讓你們來輔佐太子。」劉奭給了肯定答覆,他給予徐氏大權,來抗衡日後可能出現的外戚。

  沒有外戚專權更好,有的話也不至於毫無還手之力。

  王氏外戚也就是皇后王政君的親族勢力已經很大很大了,恐成尾大不掉之勢。

  可不是誰都有當年徐氏這種覺悟的。

  「可是陛下,臣等恐難以擔此責任啊。」徐寧一萬個不願意,他更想做的是扶持別人,宦官也好,儒臣也罷,前往別讓自己上。

  「朕能信的只有你了,大將軍。」

  劉奭依然堅持,他站起身從旁邊一塊玉佩:「這是當年父皇贈予朕的,乃是昔日高帝貼身攜帶的寶玉,朕現在送給你。」

  「這…」徐寧見此沉默了,他想起了父親祖父的囑託,他們不能放棄大漢啊!

  這個感情牌相當有用,他動搖了,接回玉佩,無奈道:「臣盡力而為,定然好生輔助太子。」

  聞言,劉奭總算揚起笑容,開心之餘也有些淒涼,什麼時候封三公都變成懲罰了?

  劉氏可還沒到山窮水盡的地步!

  可能也快了吧,劉奭最擔心的就是太子,太子的能力不差,但態度就相當糟糕了,沉溺享樂,難保權力不會丟失。

  如果用宦官還沒什麼,可這是外戚啊。

  此後,皇帝開始有意的提拔徐氏子弟,排擠宦官勢力,為太子未來造勢,已經頗具成效。

  同時,劉奭的身體也越來越差,常年臥病在床。

  還好徐博陳年等人還在,並沒有影響朝政處理,但群臣都知道,陛下沒多久可活了。

  竟寧二年初,劉奭病逝與未央宮中。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