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0章 面聖
蓋聶一行人逃亡了東海,桑海城那裡,即將發生另一場的戰爭。
嬴政的心很大,他想要一下子解決掉,帝國的叛亂分子。
隱藏在帝國之下的六國殘餘勢力,甚至還包括那些攪動風雲的神祇。
在滅六國之戰中,秦國就遇到了神祇,尤其是楚國,甚至還有神祇親自出手。
不過他們小看了帝國的軍隊,所以遭到的重擊,最終倉惶逃離。
正是這些神祇的出現,也讓嬴政下定了決心,要將神庭給幹掉,讓這些神祇全部滅亡。
墨家機關城一事結束,蘇凡在機關城內,得到的東西,遠比之前想像的多。
而且了解到的信息,更是極多。
讓他對這方世界,有了更加深層次的認知,這非常的重要。
當然了,他的修為,也再次接二連三的突破,尤其是神魂力量的突破,論神魂的力量,他已經不比那些初入通玄差了。
當然戰力方面,他還是差了很多。
眼下,他也就和王展差不多,也許比王展更強一些,頂多也就是化元頂峰而已。
這一個月的時間,他的修為可謂是進步神速。
還未回到咸陽城,就有官員,前來硬接蘇凡了。
來人是一位中郎。
「蘇少羽,陛下有旨,請你去章台宮覲見」
嬴政要見他,蘇凡明白,很可能就是白家村那裡的糧食增收,被上面的人知道了,層層通報。
這個時代,可不是後面的那些朝代,大秦的官吏,權利雖大,但是同時也更加的危險,後面的朝代,很多官員,他們可以混日子,不做實事,也沒什麼太大的關係。
但是在大秦,你敢混日子,那麼很快就完蛋了。
白家村,糧食突然增加,這種事情,鄉里的牆夫在收取賦稅的時候,發現了,立即就上報了,一層一層,然後縣令知道了。
親自來此,在得到詳細的情況後,他也不敢隱瞞,連忙上報給了內史。
內史就是咸陽城的郡守,可謂是一方大員,他更加清楚,這件事的重要。
糧食畝產提供,對於大秦何等的重要,他親自請見嬴政,將這一切托盤而出。
嬴政聞言,內心也是震動。
作為一代雄才大略的帝王,他非常清楚,糧食的重要,大秦能夠滅亡六國,除了奮六世之餘烈,六代的王者都算是明君以外。
還有就是對人才的追求。
籠絡了諸如商鞅、李斯等等重要的法家大佬。
除了名臣明君之外,那就是大秦一直堅持的軍功路線了。
其他幾國,他們都是貴族掌控一切,底層根本沒有上升的空間,而秦國不同,就算是一階小兵,你只要有能力,就能走到大將軍的位子。
最好的體現,那就是白起,以一階小兵,坐上了武安君,大秦大將軍的位置。
可想而知,這一份前程,讓老秦人受到了何等的刺激,所以每一次的大戰,老秦人幾乎都是奮不顧身,所以秦軍才能做到戰無不勝攻無不克。
要說秦軍將領厲害,確實無論是白起還是王翦這些,都是名將。
但是六國中沒有名將,那同為戰國四大名將的李牧和廉頗,他們能力絲毫不弱於白起王翦的。
歸根結底還是在這軍功制度,使得大秦的軍隊爆發的威力,要遠比六國強大很多。
然而支持軍功制度,支持大秦軍事帝國的,那就需要龐大的耕地和糧食了。
秦國起家是以軍事,可以說是窮兵黷武了,這需要龐大的糧食。
否則的話,前線千萬的將士,沒有足夠的糧食,那結局不用說了。
關中沃野千里,那是因為溝渠的原因,才讓關中地區,糧食大產。
如今六國已經滅亡,大秦的軍功制度,也會漸漸的減緩,但是對於糧食的需求,更是與日俱增的。
因為如今大秦的子民,不在只有老秦人了,還有六國,也都是大秦的子民。
想要坐穩,想要將六國的百姓正真統一下來,糧食必不可少的。
百姓最為純樸,他們不需要多少的教育,伱只要保證他們可以吃飽喝足,甚至只要他們能夠活下來,那麼是大秦還是其他各國,也都不是事。
這一點,嬴政非常的清楚,所以他不怕那些叛亂分子,就算是六國的餘孽又能如何。
想要蠱惑六國的百姓造反,根本不可能,除非是出現了天災人禍,底層的百姓活不下去了。
那麼才有可能造反。
而想要預防,那麼最好的辦法,大秦擁有充足的糧食,即使遇到天災,也可以立即去救災。
糧食的重要性,毋庸置疑的。
如今聽到有人,可以讓田裡的糧食再次提高畝產,就算是嬴政也不淡定了。
得知此人的身份,嬴政終於決定要見一見此人。
不管此人到底是什麼身份,只要他能為大秦所用,嬴政不怕任何的算計。
「草民蘇少羽,拜見陛下」
蘇凡彎腰作揖行拜禮,這個時代可不是我大清,面見帝王需要跪拜。
這裡就算是底層的百姓,見到帝王,也不需要行跪禮,更何況是蘇凡還有爵位。
只是他雖有爵位,卻無官職,所以也只能自稱草民。
「嗯!朕聽聞,爾能令田裡糧食產量提升?」
嬴政看著蘇凡,沒有多廢話,直接單刀直入詢問。
「陛下說的可是,草民在白家村里實驗之田,草民層次確實做過實驗,可提升田裡糧食一些出產」
「可願將其交給帝國?」
「草民願意,原本草民也就是等到秋收之後,田裡糧食提升,就將其上報給官府」
「善!」
嬴政的臉上終於露出了幾分的笑容來,內史的詳細報告,白家村那幾十畝的田,小麥畝產平均大約提升了足足有三成。
如果推行天下,一年大秦的稅收,也足以提升兩三成,這對於大秦來說,絕對是非常的重要。
想到這裡,嬴政思考了一下,這一份的功勞很重,不說是有滅國之功,但也差不太多了。
這樣的功勞,他也需要考慮該如何賞賜。
大秦重視軍功,有人立功,必然要賞賜,此次雖然不是軍功,但是卻比軍功還要重要。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