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2章 朝鮮金帥大唐民,平盧王帥河中變

  第952章 朝鮮金帥大唐民,平盧王帥河中變

  且說自盧龍軍阻斷朝鮮上貢之路後,朝鮮道便實際上陷入了自治。

  在朝鮮望族白氏與當地諸漢家豪紳,以及內化朝鮮貴族的支持下。

  一位名叫金昌國的將軍被推舉為朝鮮軍節度使。

  朝鮮軍下轄平、漢、忠、清、全、羅、尚七州之地,治所在平州開城,盡有鴨綠江以南所有土地。

  按理說朝鮮雖然早就被大唐納入羈縻,成為大唐的領土,但也就百年不到,而且又有數十年得不到中央的影響,早就應該自立。

  現如今卻依舊以大唐臣民自稱,甚至沒有逾越禮儀,登基稱王做祖。

  便如現在的朝鮮軍節度使金中國,對內依舊自稱節帥,僅是被朝廷封為朝鮮郡王,每年上貢並不停止,自渤海,入黃河,進貢京師。

  不止一次被大唐天子,稱讚,言朝鮮乃忠臣之地,賜下了很多皇家禮物,以為拉攏。

  而這一切離不開朝鮮諸州內部白氏等漢家大族的鎮壓、教化。

  當前朝鮮諸州,除了底層民眾依舊以本土語言為主,上層貴族、官員皆崇尚漢學,識漢字、說漢話。

  凡朝鮮之民者,能否說漢話,便成了是否可以做官吏的標準。

  諸州學堂、私塾,也主要教導漢家經典,學堂老師皆是漢學生。

  朝鮮出身的學子,也可前往長安參加科舉,一應待遇與其餘諸州相同。

  因此,朝鮮、高麗等名稱已經從國名轉向地名,一如齊地。

  依舊是青州益都,王師範舉行的宴會廳。

  王師範不間斷的與在場的眾人介紹自己從朝鮮、遼東、倭國得到的奇珍異寶,以及一些名人書畫。

  在這個奢侈的宴會場所,一個官員格格不入的推開房門,目不斜視來到王師範面前。

  王師範見到來人,點了點頭,然後對面前的一名致老高官賠罪的說道:

  「公先暫坐,本使還有一些軍務處理,待處理完,再與公介紹。」

  那老者笑道:「公務要緊,使君無須在意老朽。」

  王師範拱了拱手,將手中的名品遞給身後的侍從,然後走入宴會後堂。

  「說吧,有什麼事。」

  王師範坐在桌椅上,拿起一旁茶桌上的清茶潤了潤喉嚨。

  「使君,西邊來報,朱瑄擊退宣武郭慧龍,斬首數千級,宣武軍撤回汴州,朱瑄派人來求盟,說天平兗海平盧三家共抗宣武,以存己身。」

  王師範頓了頓,然後輕笑道:「沒想到這個朱天平還有點本事,宣武軍乃天下一等一的強兵,這次竟然能夠在他們手中討點便宜。」

  「不過也就這樣了,不然也不會派人來與我結盟。」

  「那我們?」

  王師範想了想搖搖頭:「算了,宣武軍不好惹,別被他們給記恨上了。」

  「宣武乃白氏所控,天下白氏是一家,我平盧還需要多賴其穩定地方。」

  「再說了,小小一個朱瑄,沒有占據什麼天險地利,宣武軍兩三年都沒有攻下來,更別說我平盧軍,齊地多山,就算朱瑄沒了,本使也不懼任何人。」

  「更別說還有朱全忠在後面牽扯。」

  王師範放下空茶杯,制止了身後侍女的添茶,站起身來,正準備走,卻突然停下腳步,對那官員吩咐道:

  「雖說如此,也不能讓宣武軍如此輕鬆就滅了朱瑄兄弟。」

  「這樣,你讓王氏下轄的諸商隊多往鄆州、兗州跑一跑,送些糧食、軍械之類的,至於價錢嘛,收些成本便好。」

  「至於結盟一事,休要再提,給來人說,我王師範平生不好鬥,最好解斗。」

  「若是今後兩家什麼時候不想打了,想要和好了,儘管來找本使,到時候絕不推辭。」

  說完,王師範哈哈大笑的重新步入宴會,「與民同樂」。

  乾寧二年正月

  河中節度使(護國節度使)王重盈死,河中軍諸將以其兄王重簡之子-時任行軍司馬的王珂,出繼王重榮,推為河中軍兵馬留後。

  王珂本為王重榮之兄王重簡的兒子,出繼給王重榮,是為養子。

  而王重盈有兩個兒子,一為王珙,任河中陝州刺史;二為王瑤,任絳州刺史。

  二人聽說王珂出任留後,大為惱怒,相互聯繫後,認為不管怎麼排,按照位列他都不該繼承留後的位置。

  於是準備向朝廷爭辯。

  按照王瑤的意思,河中向來是朝廷的門戶,他們王家又是忠臣,只要書信抵達長安,事情就辦妥了。

  但是王珙不然,他說:「今天下大亂,朝廷勢微,若僅憑藉朝廷的威信就可以達到目的,那魏博的白澗、平盧的王師範都不應該登上節度使的位置。」

  「因此,要我說除了向朝廷上書爭辯大義外,還應該聯繫強藩,以為外援,防止王珂狗急跳牆,出兵攻我。」

  王瑤問聯繫誰。

  王珙分析道:「我們附近的,河東李克用,與我王家素有恩怨,當年六鎮攻太原,父親出力甚多,此乃虎狼,不可為援。」

  「魏博白澗,河東、宣武二鎮的應聲蟲罷了,不可為援。」

  「算起來,就只有向河南朱全忠求援了,其盡有河內之地,洛陽之地,緊靠你我二人的絳州、陝州,不需要借道。」

  「其次朱全忠乃朝廷忠臣,天子稱其為肱骨,引以為腰膽,多次下詔稱讚他的忠心,大加封賞,殊榮極寵。」

  「我們王家與他同為朝廷屏藩,他應該不會以拒絕。」

  王瑤認為可以,於是兩人共同署名,派人送信給梁縣朱全忠說:

  「王珂不是我們的親兄弟,在我們家中沒有地位可言。小字蟲兒,怎麼能繼承留後呢?」

  王珂得知王珙兄弟上書朝廷後,也連忙派人抵達長安,爭辯道:「亡父對於朝廷有平定叛亂的大功。」

  為自己的身份和地位言說合理性。

  同時遣使向太原節度使李克用求援,李克用早就想將河中這個關中門戶收入囊中,於是向朝廷保舉王珂。

  雙方的信使不斷來來往往,圍繞著河中節度使一職不斷連橫合縱,就連關中的王行瑜、李茂貞、韓建等人也被牽扯進來。

  三鎮互相上表朝廷,推薦王珙為留後。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