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 相繼變法,稱王

  第86章 相繼變法,稱王

  白國四百一十六年

  經過衛鞅的變法圖強下,秦國國力很快就提升起來,這時,秦孝公和韓侯在杜平會面,雙方不歡而散。

  另一面,楚王任用了吳起也進行變法,使得楚國由貴族政治轉向了官僚政治。著手整頓吏治和軍隊,在大刀闊斧的變法下,楚國國力很快就增強了起來。

  但是吳起減爵祿,進而廢除貴族世卿世祿制和收減百官和封君子孫的俸祿,以保證軍隊得到給養,加強訓練的措施,也為吳起的後來埋下隱患。

  楚國在國力增強後,果斷聯合趙國出兵北伐韓國,收復了被三晉占領的陳國、蔡國故地,將勢力擴展到黃河岸邊;向南,平定百越,疆域拓伸至江南,占有洞庭、蒼梧之地。

  一時之間,楚國成為了繼齊國之後又一崛起的大國。

  白國四百一十七年

  雙方結怨的秦國和韓國在元里交戰,三十萬秦軍和三十萬韓軍在元里激烈的碰撞,可是經過衛鞅的改革後的秦軍,不僅軍紀嚴明,而且每個秦軍對敵軍人頭的渴望,如同嗜血的惡魔。

  在和秦軍交手的韓軍將士,看到秦軍不要命似的,瘋狂的砍殺,對於自己身上的傷口毫不在意,韓軍將士畏懼了,漸漸地,有韓軍將士開始後退,逐漸的變成了韓軍的大潰。

  韓軍主將看見後,驚愕中充滿恐懼,韓軍大敗,而且是大潰敗。這使得韓軍不敢再和秦軍野戰,而自從此戰過後,韓軍稱呼秦軍為虎狼之師,如同惡虎和餓狼一般的軍隊。

  韓侯也在私下裡稱呼秦孝公為虎狼之君。

  白國四百二十年

  衛鞅被秦孝公升任為大良造,並讓他率領士兵圍攻韓國的安邑,在秦軍的箭雨以及虎狼之師的惡名下,韓軍懼怕秦軍攻入城池後肆意妄殺,於是守城的韓軍將士殺死守將後向秦軍投降。

  此時,韓軍的大部隊還在半路上。聽說秦軍已經攻下安邑,大隊秦軍在路上列陣等待韓軍大部隊時,韓軍主將果斷掉頭,向韓侯匯報安邑已失,將士們對於秦軍有懼怕,不敢再前進,故而回師。

  韓侯大怒,撤下了韓軍主將,並且在國內尋求變法之人,想要強大韓國。

  這邊秦軍攻下安邑後,便停住了腳步,將安邑以東,黃河以北的土地收入囊中。

  很快,韓侯找到一個人,他叫申不害,韓侯看他和衛鞅都是法家之人,於是任命他為韓相,主持韓國的變法,在申不害的變法後,韓國總算是抵擋住了秦國和楚國的進攻,保存了剩餘的領土。

  白國四百二十二年

  秦國修築咸陽城,在宮門外建造觀樓,秦孝公決定將國都由雍城遷都到咸陽城。同時衛鞅重新劃分行政區域,合併小村落,集結為大縣,每個縣設一名縣令,全國共設三十六個縣,以此打破田畝間的界限。

  至此秦國的疆土向東擴展到安邑以東。

  白國四百二十四年

  秦國開始向各縣徵收賦稅。

  同年楚王崩逝,被吳起和楚王聯手壓制的舊貴族發動叛亂,迅速派出家兵包圍王宮,用亂箭射死了吳起,吳起的變法運動宣告失敗。

  新任楚王繼位後,按律法把射殺吳起,同時射中楚王屍體的人全部處死,受牽連被滅族的有七十多家。這也算是保住了吳起變法中的一部分成果。

  趁此時機,韓國和白國聯手攻打楚國,楚國正值內亂,白國攻取了陳地,韓國攻取了蔡地。楚國收復的蔡、楚兩地又落入他人之手。

  白公將大梁以北設為東郡,大梁以南設為陳郡,以陳為郡城。

  至此白國擁有了七郡一縣,分別是太行山中的太北郡,中山郡,太南郡和太原縣;太行山外的鄴郡,東郡,西郡以及陳郡。

  其中自從秦軍攻破安邑後,白國正式和秦國在西郡接壤。

  新任楚王穩定時局後,出兵想要收復失地,在白韓兩國的抵抗下,失敗了,這一次戰爭由白國宿將孫臏指揮。

  孫臏此時已經有八十多歲了,此役也是孫臏指揮的最後一場戰役,這場戰爭讓天下知道了一個兵家大師的手段有多高超,打得楚王是毫無脾氣。

  同年韓侯、趙侯會於陰晉。

  韓趙會盟以後沒多久,趙國公子范襲想要偷襲白國鄴郡郡城邯鄲,結果不勝而死。於是白國和趙國關係急劇下降。

  此時的白公是七十一歲的白榮,少主是四十二歲的白平,公孫則是十四歲的白伯。

  白國四百二十八年

  韓國經過申不害的變法以及和楚國的不斷戰爭,奪取了楚國北方的大片膏腴之地。韓國一時間風頭無兩。

  一年前,韓軍與秦軍在武城大戰,秦軍和韓軍不分勝負,最後因為秦國國力稍遜韓國,秦軍糧餉不足,秦軍無奈敗退,秦軍由此不敢輕舉妄動。

  這時,衛鞅對秦孝公說,現在秦國暫時還是貧瘠之地多於膏腴之地,諸夏之民少於蠻夷之民,因此國力暫時不是韓國的對手,所以建議用尊韓為王的辦法來麻痹韓侯。

  秦孝公認為這是一個好辦法,於是派出衛鞅出使韓國,遊說韓侯稱王。衛鞅勸韓侯先稱王,然後再圖謀齊、楚,這樣韓侯將會成為超越齊桓公和晉文公的天下霸主。

  而韓侯在向南奪取楚國大片土地,向西擊敗有虎狼之國的秦國,向北與趙國盟定,向東自認為與白國交好。認為此時的韓國已經是天下的大國,強國了。

  所以在衛鞅的不斷進言,以及一再許諾秦國會支持韓國稱王的誘惑下,把持不住了,決定擇日進位稱王。

  秋,韓侯邀請宋、衛、鄒、魯等小國君主及秦公子少官在新城會盟,會盟後又率眾前往朝見周天子。

  這次的新城之會,參加會盟的共十二個諸侯國,除淮泗一帶的小國外,還有趙侯和秦公子少官參加。

  在盟會上,韓侯講述了自己先祖的篳路藍縷,又講述了身為晉國六卿時為晉國做的哪些貢獻,又講了被周天子封為諸侯後,為周天子勤勤懇懇的駐守邊疆,安撫黎民。

  為了有一個名號來使得治下的百姓更和諧,更能夠安居樂業,卑微的請求周天子賜予自己王位。

  而盟會上的天子使臣,在韓侯的重金賄賂,以及威脅下,代表周天子承認了韓侯的功績,以及為韓侯冊封王位。

  冊封完畢,韓侯帶領著眾人前往洛邑覲見周天子,在為周天子進獻大量的財寶後,周天子也是用最高規格熱情的接待了他,言必稱韓王,這使得韓王十分高興。

  這一天,是韓王一生中最高興的一天。

  另一邊,齊國聽說韓國稱王,而且也得到了周天子的承認,於是也舉行了會盟稱王,與會的有宋、衛、鄒、魯等小國國君以及淮泗一帶的小國,還有趙國的公子,燕國的國相,白國的少主,楚國的使臣,以及秦國的使臣。

  燕國和趙國參加盟會是懾於齊國的兵威,而白國的參加是因為韓國的崛起。

  因為韓國的崛起引得了白國的警惕,所以白國與韓國的關係如直線般下降,因此白國並沒有參加韓王的稱王會盟,而和齊國親密了起來。

  自此,天下除了周天子和早就稱王的楚王以外,多了韓王和齊王。

  白國四百三十二年

  為了遏制韓國的崛起,白國和齊國決定出兵韓國,兩國共計四十萬兵馬,白國出二十萬,齊國出二十萬。聯軍主將由齊國大將田忌擔任,副將白國的大將孫韜擔任。

  四月,聯軍到達中牟,準備由京地直搗韓國國都新鄭。

  韓國見狀立馬派大將龐涓率領國內所有的軍隊共計三十萬在京地抵抗。

  龐涓原來是魏人,擔任魏武卒的主將,後來韓趙吞併魏國,龐涓識時務者為俊傑,帶領魏武卒果斷投向韓國。

  韓王認為龐涓有軍事才能,故而在確定了龐涓的忠心後,提拔龐涓為韓國上將軍,除了統領由魏武卒改編而來的韓武卒外,統領了韓國一半的軍隊,這次大戰,韓王果斷啟用了龐涓。

  四月二十日,聯軍和韓軍在京地遭遇,兩軍先是各自安營紮寨,龐涓本想以逸待勞出其不意,但是看到了聯軍嚴謹的布營後,放棄了,準備等到改日再戰。

  聯軍跋山涉水,遠道而來,韓軍卻以逸待勞。雖然韓軍人數不占優勢,但是經過多年的不斷勝利,軍心十分昂揚,士卒的作戰經驗十分老練。

  而聯軍雖然人多,但是分為兩國,不可能如同韓軍一樣是一個整體,另外白軍在多年前雖然精銳,但是那是因為是常備軍。

  而後來白國領地越來越大,需要維持更多的軍隊數量,不再全部設置為常備軍,而是大部分變成了和列國一樣的耕戰軍。

  只有太行山中的十萬人是常備軍,而山外的二十萬都是耕戰軍,白國作戰很少出動常備軍,因為這是白國的底牌,也是白氏保命的底牌。

  綜上所述,此次戰鬥,勝負還是難捨難分的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