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7章 松溪變遷父子對,陰謀乍止曙光顯
開元二十五年十二月,太原府、樂平縣、松溪鄉
太原府為「三京」(或曰「三都」)之一,別名北京(北都),是大唐等級最高的三個行政區劃。
另外兩個是西京(西都)長安,東京(東都)洛陽。
松溪鄉本是一無名鄉鎮,唐以前人口不過百戶。
唐立鼎以後,白氏由晉陽遷居至此,之後創立松溪書院,成為白氏主庭。
與衛州白原鄉的祖庭並稱「白氏二庭」,是天下白氏的中樞之地,也是白氏主宗嫡脈所在。
松溪鄉的人口也由之前的不滿百戶,增至近萬戶,太原府甚至多次想要升格為縣,卻因為不可抗力因素作罷,一直是樂平縣下屬的一鄉。
「父親,事情就是這樣,您看長安之事需要孩兒親自去解決嗎?」
白氏莊園中,白慶與白邊面對面坐著,匯報著之前在長安城東驛,從張九齡口中得知的辛秘之事。
白邊略微思考便明白了張九齡的小心思,笑道:「這個老狐狸。」
不過他絲毫不在意,思咐片刻,白邊便搖了搖頭,說道:
「這件事不需要你親自去長安,家族對這種後宮干政的事情已經有了預案,就交由長安的家族主事人去解決吧。」
「再說了,如今這個武惠妃的勢力比起當初武后、韋後弱的太多,還沒有到那個程度,等她成為了太后再說。」
「你才從江南回家,先休息休息,然後這幾年就跟在我身邊,逐漸開始接手家族事務。」
聽到要讓自己接掌家族,白慶皺著眉頭,有些不情願道:「父親今年也就才入古稀之年,還有多年時間,為何要孩兒如此早就接掌家族。」
白邊聽後當即橫眉豎眼,斥責道:「臭小子,在外邊玩了這麼多年,也該收收心了,怎麼,非要等到老夫死的那天,你才要接掌家族嗎?」
「家族事務不比國事輕鬆,我白氏自有家情在此,等到了事到臨頭,再來學習初立事務,你不覺得晚了嗎?」
「難道你還要依靠靖兒嗎?身為父親,你也不覺得害臊。」
白慶被白邊的一番話說的面紅耳赤,只得躬身施禮,接下了父親的安排。
見白慶收了心,白邊這才好聲好氣的說道:
「好了,這樣,你即刻書信一封,給長安的白俊川,讓他往武、李二人身邊多安插暗探,同時讓他去拜訪李适之,請他也多加關注武、李二人的消息,以免我們被動。」
「是。」
白俊川是白氏如今在長安的話事人,當初白遐離開長安後,便將長安交給了白侃,白侃又交給了白望宗,白望宗又交給了白湟,白湟又交給了白雲峰,白雲峰又交給了如今的白俊川。
雖然白俊川如今在朝內的官品不高,只是正五品的中書舍人,但位置十分關鍵,為人又機警,頭腦靈活。
而李适之身為白穎弟子,雖是李唐宗室,但天然與白氏親近,故而多與朝廷上的白氏官員交往,被白氏引以為朝廷上的助力。
如今是正三品刑部尚書,兼幽州節度使、同三品,中書門下宰相之一,位置很是靠前,僅在右相李林甫與左相牛仙客之下。
就在白慶書信同時抵達白俊川、李适之的手中時,兩人還沒有動作。
引起這一切事情中心,牽動無數人心房的核心人物,武惠妃突然病逝,白氏的所有布置都成了笑話,張九齡的擔心也消弭殆盡。
雖然朝野很多人都因為武惠妃之死感到欣喜,但李隆基卻十分心痛,因此數日食不下咽。
可國家大事,從來不以一個人的意志為轉移。
武惠妃做的大局,本意是想要扶立自己的兒子,壽王李琩為太子,又引以為朝中右相李林甫為援。
如今大業未成,自己突然病逝,讓所有的謀劃都成了水中之月。
李林甫找到李隆基,勸說他還是照舊立壽王李琩為太子的好。
但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武惠妃去世,沒有人再給他耳邊風,這些年有些昏聵的李隆基突然英明了起來。
他認為三子李亨年長,且仁孝恭謹,又好學,沒有理由跳過長子,而立幼子。
李林甫當場就敏銳的感到李隆基態度的轉變,當即改口道:「陛下所言甚是,國以長君,儲位,也理應立長,此乃國運昌隆之內由。」
可同場的左相牛仙客卻沒有察覺到這種情況,不解同為武惠妃一系政治盟友的李林甫為何突然改口。
但此時顧不得計較,於是仍舊與之前說好的那樣,勸說李隆基立壽王。
李隆基見此面露不悅,直接走了。
下朝後牛仙客拉住李林甫,詢問原由,李林甫搖搖頭道:
「天下大事,唯決於陛下而已,之前附從武妃,也是因為武妃即陛下,如今武妃不在,自然以陛下為主。」
牛仙客聽罷,茅塞頓開,當即拜服。
李林甫笑了笑,沒有說話。
過了兩日,李隆基又詢問眾人究竟應立誰為儲君,堂中宰相都摸不准李隆基的態度,不敢言,只有李林甫與牛仙客二人最先言:「忠王李亨可」。
李隆基大喜,曰:「善」,下旨讓右相李林甫兼任尚書左僕射,拜晉國公。
左相牛仙客遙領河東節度使。
但仍舊沒有下詔立李亨為儲君,但這其中的政治信號十分明顯。
下朝後,牛仙客再次攔住李林甫,崇拜道:「右相真神人也。」
李林甫哈哈大笑,飄然而去。
又數日,李隆基再次臨朝,言誰可為儲,諸位宰相皆言忠王李亨。
李隆基滿意,下詔,立忠王李亨為皇太子。
自此後,牛仙客幾乎依從於李林甫,遇事不敢擅自裁決,凡事都要問一問李林甫的意見,這才放心去辦。
李林甫也因此在朝中聲威大振,徹底坐穩了自己的右相之位,人言皆曰「李右相善猜帝心。」
開元二十六年
南宮括、陳玄景、白正一主持編次的《大衍曆》成功撰成,為當世,甚至是全世界最精確的新曆。
李隆基下詔全國各地,均用《大衍曆》以替換舊曆,指導農桑。
而就在朝野上下都沉浸在新曆頒布後,無數新興理論的發現感到震撼。
加上武惠妃死後,認為李隆基會自此痛改前非,重拾往昔雄心,恢復勤政,將大唐送往更遠的彼岸之時。
同年六月,有小人進言壽王之妃楊玉環「姿質天挺,宜充掖廷」,李隆基竟直接將楊氏召入後宮之中,寵愛更甚武惠妃。
因為是自己的兒媳,與禮制不合,再加上朝中以白氏、孔氏為代表的儒家力量十分強盛,為了消除不良影響。
開元二十八年,李隆基以自己為自己母親竇太后祈福的名義,敕書楊玉環出家為女道士,賜道號「太真」。
由此徹底斷絕楊玉環與自己兒子壽王的關係,以便之後光明正大將其收入後宮。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