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0章 元亨新政國之盛,常平署吐蕃入侵
高麗破國,倭國臣服,大唐東邊的土地徹底穩定,這讓大唐皇帝李象的一大塊心病終於祛除。
於是在倭國國主接受大唐授予的征東大將軍稱號後,李象繼而強行要求新羅國主接受安東大將軍稱號,以示大唐神威。
同年十二月,李象下令改元「元亨」,意欲大唐開始興盛、極盛的富貴,大唐國家繁榮昌盛、人民富貴安康。
自從李象登基以來,除了在邊疆轉變激進的策略,改為鎮撫為主,征伐為輔。
還沿用先帝李世民、李承乾的思想,即凡大唐範圍內的一切百姓,無論民族、國家,只要對大唐有利,則多加重用。
因此湧現出以突厥人右驍衛大將軍契苾何力、鐵勒人左驍衛大將軍阿史那杜爾為代表的番將。
這其中除了體現李象繼承至李世民「天可汗」稱號的寬大胸襟以外,也有引入番將體系,以分開國武勛在軍中影響力的打算。
更是為了對抗愈來愈強盛的世家大族。
縱觀朝堂,三省六部世家子弟占據的職位有十之七八,剩餘的才是寒門、白氏以及皇帝心腹。
雖然運用了政事堂制度,讓皇帝可以隨心所欲的將忠於自己的大臣納入核心,不必順從朝堂的群議。
但世家大族們在朝堂和地方的影響力,以及他們肆意插手儲位更迭,官爵親親相授,發起政治傾軋的行為,讓李象十分不滿。
因此李象採用了吏部尚書白侃的建議,鑑於如今的官員大多數還是靠著世襲的特權入仕,為了改善官員出身比例。
白侃提議,繼續改善科舉制度,即增加科舉名額,以及再次放寬應試條件。
准許甚至是以往被視為賤業的商人、工匠、軍戶參加科舉。
如此一來,使得神朔年間的應試生員一舉突破到了十萬人。
不過與此同時,李象又加大對官員的監督,即開始官員的考核制度,凡五品以下的地方主政在職官員,每年必定小考,每三年必定大考。
考核範圍包括但不限於官員的自身廉潔,主政州縣的繁榮程度,治下百姓對官員的評價等等。
由吏部主持的考核結果分為三等,將作為官員升遷的標準,優等者可升遷,良等者平調,劣等者貶官。
除了科舉以外,李象還開天荒的允許將官府衙門中的胥吏,納入官員考核體系。
凡有功績或能力出眾的胥吏,可自行報考吏部每年主持的胥吏考試,通過的胥吏,可升遷,擺脫衙門雇員的身份,正式開始領取中央朝廷的俸祿。
於此同時,為了穩定長安因為人口年年上升,導致的物價飛漲,李象命人在長安成立常平署。
常平署會在物資供應充分時,以高於當時市價的價格買回商品,在物資短缺時,再以低於市價的價格賣出,以穩定長安的物價。
這使得長安的物價一直維持在合理的範圍,李象見這一措施十分有效,便下令在每個州都設立了這種糧倉,以平定天下各地的糧價。
一時間,除了波及天下的大災大荒年以外,大唐各州縣的百姓幾乎都能吃上穩定的低價糧。
大唐霎時間成為極具繁盛的國家,這在唐中心城市,長安體現得淋漓盡致。
長安人口從以往的三十餘萬人,短短十幾年不到,噴涌至五十多萬人。
加上周圍的駐軍等,幾乎增至六十萬。
而大唐的人口也快速增長,幾乎每年都要增長數十萬,以至於今日大唐人口有將近三千多萬。
不過天下大事,必不能讓人事事如意,有讓人高興的事情,就有讓人不高興的事情。
元亨三年
就在大唐舉國昇平,四方蠻夷俯首稱臣之時,締造這一偉大盛舉的大唐皇帝李象,卻突然病重。
除了李象本就體內有隱疾以外,還因為李象數年如一日的勤勉朝政,致使身體疲勞,極容易被病邪入體。
而就在大唐群臣為李象的身體奔走相告,拜佛求道期望康復之時,一則西邊的消息傳來。
讓本就身體不好的李象,如今更是因為這件事每況愈下。
「咳咳。。。如今吐蕃反叛,入侵西域十八州,攻陷朕的安西都護府,殺害我大唐駐諸國使者,諸卿認為我大唐該如何應對?」
政事堂,李象臥在病榻之上。
下面司空白遐、左僕射李勣、中書令崔敦禮、右僕射李義府、中書侍郎上官儀、侍中許敬宗,六位被賜予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的宰相恭敬的列坐。
自從長孫無忌病退,褚遂良也在不久之後病逝,白遐以司空之位,銜領諸相,成為六相之首。
「聖人,老臣以為吐蕃侵我西域,而不是直接侵我本土,是為了斷絕我大唐通往西域的商路,這將讓大唐損失一臂。」
「是妄圖以溫水殺人之策,緩緩將我大唐拖入戰爭深淵,以拖垮我大唐的戰略。」
「故而,老臣以為,應該以強勢兵力,一舉擊敗吐蕃大軍,斬斷他們伸向西域的賊手,讓他們知道大唐不是他們可以試探的。」
「也好讓其他有賊心的藩國打消危險的想法,不然其餘藩國有樣學樣,大唐的萬裡邊界,將無法有一日的安寧。」
白遐首先開口,說出了自己的想法,這是吐蕃的一次試探,是想看一看大唐還行不行,有沒有衰落的跡象。
接著軍界第一人左僕射李勣也出言支持白遐的話。
從軍隊的角度,如今大唐三年沒有戰事,沒有戰事就意味著沒有軍功。
沒有軍功就意味著沒有進步,這怎麼能行呢?
別看李勣高居左僕射,但之下的三省六部極少有軍隊出身的任職。
這在以往是不可能的,早先戰事頻繁,朝中起碼有四五成是軍隊出身的官員,而如今這個比例只占了兩成不到。
所以軍中對這些年李象的轉變,其實頗有微詞,要不是有三年前高麗那一戰,軍中早就有所意動。
而一直以來保持中立的崔敦禮也沒有反對,只是說一切以李象的決定為主。
上官儀身為白遐的門生故吏,自然沒有意見。
出言支持白遐的話,也認為應該強勢將吐蕃軍趕回高原之上,以這一次的大動手,換取今後數年的不動手。
見場中六個人,有三個人都認為該出兵,而且分量都不小,李象心中也有些意動。
決定拖著病軀,也要將吐蕃的問題解決了。
絕不能將這件事留給太子,因為太子太小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