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7章 高麗內情征伐現,唐軍東克遼東城
貞觀十八年十一月
出使高句麗的使者白過返回長安,帶回了高句麗拒絕投降大唐。
高句麗認為當初隋煬帝的百萬大軍都奈何不了高句麗,小小一個大唐,不過繼承了隋朝遺產的國家,怎敢對大高句麗指手畫腳。
並威脅李世民,若唐軍真敢出兵,高句麗一定會讓大唐明白,什麼是遼東墳場,什麼是今後大唐東北邊疆不得安寧。
聞言李世民大怒,斥責卓爾之邦,也敢言天朝之事,並發誓定要給高句麗一個教訓。
而且從白過口中,李世民得到了一些當今高句麗高層的辛秘。
據高句麗國師高平所說,明面上高句麗任由大王高藏理政,實則國家大權都在權臣大莫離支(攝政王)淵蓋蘇文手中。
李世民敏銳的嗅到了其中的機會,當即決定出兵。
隨即下詔以高句麗大王大莫離支淵蓋蘇文弒君殘民、侵暴鄰國新羅為由,派兵征討,維護正義。
十一月二十日
李世民任命刑部尚書張亮為平壤道行軍大總管,率水軍自萊州渡海攻平壤。
任命李勣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統率十六個總管,領步、騎軍六萬以及蘭、河二州的外族降軍進攻遼東。
任命禮部尚書白宸為幽州道督糧大總管,總管一應遠征軍的糧草後勤,保證大軍的糧道。
貞觀十九年二月,大唐皇帝、天可汗李世民決定親征高句麗,前往幽州督戰。
命令太子李承乾監國。
同月,李勣率所部抵達幽州,與各路唐軍會合。
在與麾下各路總管相商,李勣決定採取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之計。
命令大軍大張旗鼓從柳城進軍,聲勢赫赫,表面上作出要通過懷遠鎮的假象。
實則遣精銳騎軍北上直趨甬道,出其不意,進攻高句麗。
四月,皇帝抵達幽州行宮,李勣從通定渡過遼水,抵達玄菟,高句麗軍看著唐軍神兵天降,大為驚駭,各城都閉門自守,不敢出城迎擊。
四月六日,遼東道副大總管、江夏王李道宗,遼東道副大總管、薊州都督白集,營州都督張儉率部相繼到達玄菟。
三人兵分三路,李勣、李道宗率主力先行攻打蓋牟城,白集北上攻打新城,張儉攻打南邊的建安城。
四月十三日,張儉大敗高句麗偏軍,包圍建安。
四月二十六,蓋牟城陷落,唐軍俘獲百姓兩萬多口、糧食十多萬石。
新城、建安守軍得知蓋牟陷落,不戰而降。
五月三日,唐軍合軍抵進至遼東城下,得到情報高句麗後方有援軍四萬即將抵達遼東。
軍議時李道宗提議自己率四千騎兵繞過遼東城,前往擊破即將到來的援軍。
眾將都不認可,包括副大總管白集,白集認為陛下有令,大軍應該穩紮穩打,不應該兵行險招。
但李勣卻認為行軍打仗,特別是出征的主將,不可盡信皇帝之命,因為戰場上形勢瞬息萬變。
而皇帝遠在後方無法準確的預料到前方的情況,所以有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的話。
再者唐軍畢竟是以少量軍隊攻堅城池,若等到援軍入城,唐軍想要攻破遼東堅城,恐怕已經是痴心妄想,不知道要損失多少將士。
還不如與敵軍野戰,憑藉唐軍的精銳,可以最大限度的減少傷亡。
聽了李勣的話,頭髮花白的白集妥協了,嘆息道:
「老了老了,這天下終究是你們年輕人的天下,我們的時代結束了。」
隨後唐軍便按照李勣的安排,由李道宗率領騎兵四千繞城衝擊敵援兵,李勣領一萬人在東側接應,白集掌大軍威脅遼東城,並隨時調度。
很快,李道宗所部與敵軍接戰,雖然殺傷了大量敵有生力量,但卻被數量眾多的高句麗兵圍在了陣中。
李勣見狀,連忙率部上前增援。
就在雙方混戰之際,遼東城上的守軍見到後方敵我雙方的鏖戰,打開城門,上萬高句麗兵開始衝擊李勣後陣,險些將唐軍戰陣衝散。
為了拖住遼東城內的兵力,白集下令對遼東城發動進攻,並派兒子行軍總管白世績領所部一千援兵前往助戰。
就這樣,雙方同時在城上城下展開鏖戰。
有了白世績的幫助,李勣總算是穩定了陣線,開始調兵為李道宗打開缺口。
很快,李道宗率領剩餘騎兵通過缺口擺脫了高句麗軍的圍殺,出現在兩軍陣外不遠處的山上,整頓收攏殘軍。
見李道宗順利出陣,李勣便開始指揮著唐軍陣線開始收縮,並緩緩退後,等待李道宗從敵後方再次衝擊。
然而就在這時,負責左翼的行軍總管張君乂竟然在沒有得到命令的前提下,提前退走,唐軍戰陣出現缺口,致使唐軍突然處於形勢危急的地步。
此時,李道宗終於成功收攏了殘軍,並整頓好了陣型,他登上高處,望見右翼白世績所在陣段對面的高句麗軍陣線稍顯混亂。
於是縱兵進擊,白世績也引軍助戰,將高句麗左陣擊潰,由此大敗高句麗援軍,斬首一千餘級,俘獲數千,其餘遁入深山老林。
五月十五日,唐軍主力依舊在圍攻遼東城。
這時候李世民親自從幽州行宮抵達遼東前線,親率精兵會師,最終將其攻陷。
此役唐軍共殺敵一萬餘人,俘獲高句麗軍一萬多人,百姓四萬口,牲畜錢財無算。
六月,李世民留在遼東城督戰,指揮唐軍分散四處出擊,攻拔高句麗的各處城寨。
很快,遼東城後方各處的高句麗城寨都被唐軍拔除,唐軍糧道無虞。
七月,李世民親自指揮圍攻高句麗重鎮安市城。
並設計引誘高句麗軍在安市城東南與唐軍大戰,唐軍依山列陣,並命白集引軍一萬一千人隱蔽從山北穿越峽谷。
在兩軍大戰之際,突擊高句麗軍陣後,李世民親率四千步、騎兵,偃旗息鼓,登上北山,衝擊高句麗軍右翼。
高句麗北部都督高延壽中計大敗,高句麗軍被斬首兩萬餘級。
安市城之戰後,高句麗舉國震驚,淵蓋蘇文終於知道唐軍與隋軍不一樣。
於是遵循謀士定下的絕戶計,命令黃城、銀城等地軍民棄城而逃,並將安市周圍數百里內的全部百姓遷走,斷絕人煙。
妄圖將唐軍困死,餓死在安市之外。
然督辦軍糧的白宸早有準備,命人啟動萊州糧倉,從海路經由渤海灣進入遼水,運抵遼東城。
有張亮所率領的海軍保護,海路運糧遠比陸路輸糧更好。
但即使在糧草無憂的情況下,安市城仍舊沒有攻破。
只因為高句麗軍在城內散播唐軍因為久攻不破,準備破城之後坑殺全城男女老幼,所以百姓皆全力支援守城士卒。
於是唐軍一直頓兵安市,直至遼東氣候轉寒。
接到後方白宸轉來的多地草枯水凍,運糧船很難鑿破水面冰層,加之氣候一日更比一日寒冷,糧草也將要耗盡。
最終李世民決定下令班師,並令李勣與李道宗率步、騎軍四萬殿後。
十月十一日,凱旋迴軍途中停駐營州,李世民下令用牛羊豬三牲祭奠為國事犧牲的人們,並為隋朝征討高麗的陣亡者造墓。
十月十三日,遼東道行軍總管張君乂有罪,被處死。
十月二十一日,皇太子李承乾到臨渝關拜迎李世民。
十月二十三日停駐漢武台,刻石碑紀功。
此次唐軍遠征高句麗與隋朝不同,動用的軍隊很少,且戰果遠大於損失。
不僅消滅了高句麗主力十多萬人,而且繳獲極其豐富,又占領了遼東城,為唐軍之後再攻伐高句麗奪下了一個橋頭堡。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