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1章 文治武功報前怨,四方安定天可汗
二十七日,李世民詔令私人之家,不得擅權建立妖神,隨意設立不適當的祭祀,不合禮法的祭祀祈禱,一概禁絕。
開啟了朝廷插手民間祭祀的先例。
十一月八日,立中山王李承乾為皇太子。
十一月十日,任命國子學博士白定為翰林院學士,兼任太子少傅。
翰林院是李世民首置,他認為原先的中書舍人草擬詔制的制度難以保守機密和應付急需,於是挑選擅長文學的親信官員充翰林院待詔,以備起草急詔,兼擬詩文。
而白定就是他為這群翰林院待詔選的頭頭。
同時,參照原秦王府的文學館,在弘文殿設置弘文館,儲備人才。
貞觀元年正月,燕郡王李藝(羅藝)占據涇州造反,不久被左右的人所殺,傳送首級到京師示眾。
九月十二日,李世民派遣使臣巡視各州遭害的農田,救濟、慰問貧民。
貞觀二年
三月二十二日
李世民派遣使臣巡視關內各地,拿出錢財珍寶幫助饑民贖回賣掉的孩子。
二十三日,因旱蝗災害,李世民自陳己過,施行大赦。
十一月十九日,在京城南郊舉行祭天大典。
貞觀三年
太上皇李淵由太極宮遷出,搬到了大安宮居住,李世民入住太極宮,開始在太極殿聽政。
六月八日,因為乾旱,李世民親自審查並記錄囚徒罪狀。
同時派遣長孫無忌、房玄齡等人在名山大川求雨,中書舍人杜正倫、白宗續等人往關內各州安撫慰問。
又命令文武官員各人上密封的奏章,儘量說出朝政得失。
在李世民三年晝夜不歇,勵精圖治之下,曾經動盪的唐王朝開始穩固下來。
這時,與唐朝有姻親的DTZ小可汗突利可汗,再也忍受不了頡利可汗的長期壓制排擠,便暗中與唐朝聯絡,表示願意歸附唐朝。
李世民見國內政治穩定,百姓逐漸歸心,加之長期以來的整軍備戰,各方面的條件已經成熟。
於是為了徹底解除DTZ威脅,開始派遣并州都督白集、靈州都督李勣、兵部尚書李靖等人率領十多萬大軍分兵攻打突厥。
貞觀四年
正月,李靖、白集率大軍從朔州出發,李勣由靈州北向。
頡利可汗提前得到消息,率大軍十餘萬前出至金河紮下牙帳,準備與唐軍在桑乾河一帶展開大決戰。
李靖、白集二人分析後,決定由白集繼續帶領大軍壓進,李靖領驍騎三千人從馬邑出發,進駐惡陽嶺,壓迫突厥騎兵的生存範圍。
正月二十日,白集後續大軍還沒有抵達,李靖敏銳抓到突厥軍隊的換防漏洞。
趁著夜色襲取了突厥前帳定襄,距離可汗大帳僅有數里。
感到胸腹上抵著一把尖刀,頡利可汗只覺得坐立難安,於是將牙帳後移至磧口。
同時,李靖派出間諜離間頡利可汗的部眾心腹。
正月二十五日,在李靖派出的密使威逼利誘下,加之早就與唐探有接觸。
頡利可汗的親信康蘇密,果斷背叛頡利可汗,秘密攜帶隋煬帝皇后蕭氏以及其孫楊政道投降唐朝。
得知康蘇密等人投降唐朝,知道己方軍心已經被唐軍滲透成了篩子,此時與唐軍決戰,不亞於自尋死路,於是頡利可汗不敢停留,繼續率部向陰山撤退。
就在路過白道,原來白氏在武州的定居點時,頡利可汗遭遇了唐朝另一支大軍李勣部的截擊。
突厥兵大敗,頡利可汗率領殘兵敗將退往鐵山一帶,最終收攏餘眾數萬人。
經歷了白道大敗,加之突利可汗威脅在側,內部又人心不穩,頡利可汗知道自己已經不是唐軍的對手,於是再次派執失思力作為特使,到長安向李世民謝罪請降。
說自己願意舉國內附,實際上企圖拖延時間,待草青馬肥之時,再轉移到漠北,伺機東山再起。
然這種小心思如何瞞得住唐朝君臣,在李靖、白集、李勣聯名上書,此乃頡利可汗的陰謀,加之朝內白槐、房玄齡等人的分析,最終下令三人繼續進軍。
務必將頡利可汗留在漠南。
三月十四日,唐軍五千騎兵在陰山南麓抓到頡利可汗主力,在唐軍輕騎的拖延下,突厥軍沒有來得及越過陰山,被唐軍主力堵在了山腳。
翌日,唐軍十餘萬在李靖、白集、李勣三人的指揮下,向突厥發起衝鋒。
這一戰打得昏天黑地,飛沙走石,最終突厥人被唐軍全殲,頡利可汗率親衛遁入陰山。
十五日,大同道行軍副總管張寶相於陰山西麓抓獲頡利可汗,獻到京師。
二十九日,李世民向太廟報告俘虜了頡利可汗。
四月二日,御駕行至順天門,獻俘的軍官將頡利可汗以及俘獲的數十位突厥酋長盡數獻上。
與此同時,前來觀禮的西北諸蕃邦震動,眼見如此強盛的DTZ被唐軍一戰覆滅,內心惶恐不安。
於是在眾酋長蕃主的推舉下,李世民接受了西域諸國與草原諸部奉上的「天可汗」尊號。
為了體現自己的合法性,李世民刻「天可汗」玉璽,以此封立他們的君長,代表從此大唐以北的部落、國家都將在天可汗的旗號下生活。
九月八日,李世民下令收埋長城以南的屍骨,並組織官員祭祀陣亡的唐軍將士。
二十日,命令從古時以來的英明的君王、聖明的皇帝、賢臣英烈的墳墓都不准割草放牧,春秋致以祭祀。
漠南大捷,讓唐朝的聲望遠播,但李世民並沒有因此驕傲自大,反而愈加謙虛,重用原李建成的心腹大臣魏徵,虛心聽取他的諫言。
又接連設置律學,頒布《五經》,下令仿造北夏舊例,在全國各州縣開設學堂,教化百姓。
為了更好的了解民間風俗。
貞觀八年
李世民命令尚書右僕射李靖、特進蕭瑀、楊恭仁、禮部尚書王珪、民部尚書白宸、御史大夫韋挺等要臣從長安出發。
鄜州大都督長史皇甫無逸、揚州大都督府長史蘇譽、幽州大都督府長史張亮、涼州大都督李大亮等人在當地採風。
右領軍大將軍竇誕、太子左庶子杜正倫、太子右庶子白宗續、綿州刺史劉德威、黃門侍郎趙弘智等作為皇帝特使暗中出使四方,查漏補缺。
貞觀九年
吐谷渾寇邊,李世民命令李靖、侯君集、李道宗等出擊吐谷渾。
次年大敗吐谷渾主力,吐谷渾伏允可汗逃入沙漠,後為國人所殺獻於唐軍。
李世民另立吐谷渾國王,封為河源郡王,使他統率吐谷渾部眾,勿要再教部眾犯界,吐谷渾新君叩首以對。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