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9章 高句麗天賜神印,白王約遼國難定

  第579章 高句麗天賜神印,白王約遼國難定

  六月十三日

  白瑾從一位遼國好友書信中得知,朝廷已經出兵,正與遼軍在馬訾水相拒。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白才貞原本快要攻破鐵原,突然就率兵撤退。

  在與孫護、李奕商議後,決定親自從鐵原北上,渡過茫茫無人區,經由高句麗境內,渡過馬訾水,與朝廷相商。

  八月

  經過兩個月的跋山涉水,原先隨行的數十人,如今只剩下幾人,更糟糕的是。

  在偷渡馬訾水時,被高句麗國軍士發覺,抓了起來,送到了高句麗大王高才面前。

  因為白瑾特意做了一番打扮,用頭巾將頭全部包裹起來,所以高才沒有看到其眉心神印。

  「我等乃是遼國之民,國內正在作戰,故而想渡河前往北岸找一些野參過活,大王饒命。」

  高才雖然名義上臣服了白潮,但是對於白潮十分不服,原來在夏國治下,生活的好好的,與通過兜售國內的野物,與夏國互市過得也算是高人一等。

  結果自己正在溫柔鄉時,突然就聽說白潮叛變了。

  叛變就叛變吧,反正都是夏國自己的內政,不關自己的事,故而一直沒有動作。

  但想法總是美好的,自己不想要插足,可白潮不許。

  突然就派兵來攻打自己,還四處劫掠高句麗國內的城鎮。

  更可惡的是,自己集合高句麗國內的大軍抵抗,還戰敗了,最終不得不與其簽訂城下之盟,納貢稱臣。

  在送了白潮無數珍寶與數萬人口後,才得以讓遼軍撤出高句麗。

  如今聽說是遼民,高才就氣不打一處來:

  「來人,拖出去砍了,記住,別說是遼國人,就說抓到了幾個野人。」

  「等等,大王,我等不是遼民,是夏民。」

  見情況不對,白瑾只得連忙出言道。

  高才一擺手,讓手下停下:

  「剛才說是遼民,如今又說是夏民,怎麼,當本王好騙?」

  「大王容稟,我等卻為夏民,如今高句麗國已經到了存亡之際,故受到上天的感召,前來提醒大王。」

  高才頓了頓,讓人下去,只留下心腹。

  「你說你是夏民,可有證據。」

  白瑾取下頭巾,露出神印,還怕高才不了解,解釋道:

  「此乃神印,乃天賜,只有夏國皇室嫡傳才有的證據,當今大夏天子,眉心也有與我相同印記。

  白潮乃皇室旁支,眉心神印已經消失,故而想要以下犯上,僭越稱帝。

  今朝廷派大兵來伐,白潮逆賊身死之日,只在旦夕之間了。」

  高才噔噔噔的走下來,湊近白瑾,仔細端詳,果然神采奕奕,仿若天賜。

  白瑾強忍著高才身上的異味,一動不動。

  突然高才猛地跪下:

  「難道是上天看到了我王氏治理高句麗的勞苦功高,特派天使來指導本王乎?」

  白瑾被高才此舉整懵了,但很快就反應過來:

  「相傳上天有好生之德,會降下天命,以賞賜為國為民的君王,使其傳承千世乃至萬世。

  今我受天命指引,路過此地,得見大王,亦是天命也。」

  白才高興的站起身來,對著身後數個城主高興道:

  「白先生今日來到本王王宮,乃天意,這是上天承認我王氏掌控高句麗的證據。」

  隨後又轉頭看向白瑾:

  「若先生不棄,請留在丸都,聽聞中原有國師,常常授予對國有大功的世外高人。

  若先生能夠留在這裡,本王願以國師侍之,先生出於夏國皇室,本王向先生承諾,今生今世,永不叛夏,如何?」

  聽聞高才如此大手筆,讓白瑾不得不仔細考慮考慮。

  看來這個高才在高句麗國內位子,也不像想像中的那樣穩固啊。

  原來高句麗雖然與中原王朝多通過遼東交流,除了國都丸都進行了初步的封建化,其餘地方都是以部落主,城主統治。

  與其說高才是一個國王,不如說是一個大聯盟的聯盟主,只是光是王氏一族,就占據了高句麗國一半的兵權而已。

  不過自從高才敗於白潮,高才在國內的威望急速下降。

  更有白潮扶持的一位大城城主,對自己的位子生出了不該有心思。

  而族內的各個領兵將領,也因為上次戰敗,對自己不滿,如今白瑾的到來,不僅可以藉助夏國的力量,重新穩固王位。

  還可以藉由白氏神異,讓王氏世代為高句麗之王。

  想明白了其中的利弊,其實對於白王雙方,都是互惠互利的,夏國自此在遼東得到了一個中心的藩國。

  王氏得以憑藉夏國在遼東之地保持靠前的地位。

  因為之前朝鮮國憑藉夏國的崛起,一直讓高句麗國忌憚,再有北邊的扶餘國、婁邑國等。

  可以說高句麗的穩定是遼東地區穩定的核心。

  「既然大王如此看得起在下,請大王送在下往馬訾水岸邊的夏軍軍營,待奏明我國皇帝陛下後。

  相信以陛下的聖明,定會同意的大王請求,屆時夏高二國,可修永世之好。」

  高才高興的撫掌道:

  「如此甚好,本王即刻派兵護送國師前往夏軍軍營。」

  八月二十七日

  白瑾終於是到了王猛軍營。

  見到王猛後,白瑾將自己所知道的遼國國內的所有事情,都盡數告之與他,不過高句麗之事,並沒有說。

  得知白潮將近乎九成的兵力,都放在了馬訾水沿線,而且因為海冥起義,遼國水軍因為沒有足夠的水軍士兵,癱瘓大半。

  王猛心中便有了計較。

  十月

  白瑾的上表到達了白潛的案前,得知自己這位孫子並沒有因為白潮之變,因此丟了性命,反而屢立功勳,白潛十分高興。

  又看到白瑾附上的與高句麗大王的對話。

  便讓人將崔浩、元安、白賦等人詔入宮中。

  也傳詔給東寧王府,向他們傳達白瑾平安的消息。

  東寧王白烈是白潛的侄子,白瑾是白烈的二子,今年剛滿三十歲,當初從白宗結業後,就一路歷經縣令、郡丞、尚書郎,再之後外放成為平州的六品長史。

  而才剛抵達平州,還沒有進入工作狀態,便出了白潮叛亂一事,只得棄官逃亡。

  實在是自己白氏子的身份,無法在白潮手下生存。

  在崔浩等人的建議下,白潛任命白瑾為四品東夷校尉,全權掌管遼東各族事務。

  並准許其接受高句麗國國師一職,並將治所設在丸都。

  由於遼東此時已經陷入嚴寒之中,所以王猛只得退兵,只留下小部分哨兵,警戒馬訾水對岸的遼軍。

  靖平十八年

  三月

  王猛再次攻遼,依舊被白才元、白才貞兄弟擋在馬訾水北岸。

  不過同一時間,夏國水師於海冥擊潰遼國水軍,遼國海岸線直接暴露在夏國水師的範圍之內。

  五月

  在夏國水師的掩護下,由橫江將軍白廣龍、平遼將軍張伍率領的一萬夏軍,成功登陸釜山。

  只是一個月的時間,遼國慶州便被夏軍攻占。

  就在夏軍攻占慶州時,高句麗脫離遼國,高句麗大王高才,斬殺了國內親遼大臣,以國師白瑾帶領三萬大軍,南渡馬訾水,增援鐵原郡。

  正在遼京享樂的白潮對突如其來的兩面大軍十分慌張。

  連忙調白才貞從前線歸來,並派大將軍呂爽強征國力青壯,組成三萬民兵,包圍遼京、漢州。

  六月

  白才貞帶著從前線抽調的五萬大軍,於羅州,對上了北上的白廣龍、張伍。

  因為夏軍人生地不熟,長時間漂泊在海上,已經多日行軍,所以被白才貞抓到漏洞。

  六月十一日是夜

  白才貞親自帶領三千精銳,夜襲夏營。

  疲勞的白廣龍、張伍等人一直認為朝鮮兵素來柔弱,當初夏軍二三萬人,就可將朝鮮兵十萬大軍擊潰。

  但他們不知道的是,經過白潮以及夏國對朝鮮的影響,朝鮮早已經不是原先那種原始部落,而是初步開化。

  至少朝鮮上層貴族,大多精通漢學、漢語,或者乾脆就是中原遷入朝鮮的漢人大族後裔。

  所以沒有絲毫防備的夏軍,被白才貞擊破。

  遼軍更是趁機掩殺,夏軍狼狽不堪,一路退往釜山,最後丟下了兩千多人,只能依仗著釜山城,以及海面上的水師艦炮(床弩、投石機、弩箭)據守。

  六月二十九日

  白瑾帶著高句麗兵,與鐵原城內的李奕,一同擊潰了城下的全大亮、鄭開明所部一萬人。

  全大亮被俘虜,鄭開明被殺。

  甚至白瑾、李奕二人,更是帶兵攻破了辰州城,勸降了辰州出身的全大亮。

  使得鐵原軍兵力增至五萬人。

  七月

  白瑾、李奕與白才貞在羅州會戰。

  雙方各有勝負。

  十月

  北方的王猛軍依舊沒有找到過河的機會,而糧草又一次告急。

  眼見嚴寒將至,王猛為了保存力量,只得退兵。

  不過釜山的白廣龍、張伍並沒有退出釜山,反而不斷加築釜山的城牆,這是想要在遼國身後插一個釘子。

  另一邊,白瑾、李奕、全大亮等人也從羅州退回辰州。

  好在有夏廷通過海上,繞過釜山將糧草運抵鐵原郡。

  否則,白瑾的數萬大軍,光靠鐵原郡與辰州這兩個苦寒之地,可支撐不下來。

  因為遼國特殊的地理位置,而且大軍出征,在遼州幾乎不可能就地徵得糧草,所以夏廷要想為王猛大軍輸糧。

  將是成倍的代價。

  這也是為什麼夏國連續多年,都無法平定白潮之亂。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