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4章 陰謀顯大夏國力,夏水軍渤海遭遇

  第544章 陰謀顯大夏國力,夏水軍渤海遭遇

  鄭宣死之前,將得知的燕國陰謀,教育了自己的兒子鄭忠,讓他率領自己逐漸的軍中最精銳一支三百人騎兵,衝出重圍。

  將這個消息帶回漢城,最重要的是,帶去朝鮮。

  他相信,有著這個消息,鄭氏將得到夏國最大的支持,鄭氏將世代掌控朝鮮的國政,成為朝鮮的無冕之王。

  聽到了李在民與鄭忠的消息,白桉當即意識到不好,在承諾了一定會為漢城派駐援軍後,馬上讓人將駐守清寧的平州刺史馬燮叫回來。

  二月十三日

  馬燮馬不停蹄的抵達朝鮮城。

  兩人不斷交換了意見,最終決定向朝廷上表,同時請求朝廷向平州增駐援軍。

  為了不讓燕國先手,兩人決定,由馬燮帶領七千人駐守安平、清寧,鞏固城防,並徵召當地漢民為兵,提前展開軍事訓練,至少要堅持到朝廷援軍到來。

  另一邊,白桉帶領三千人馳援漢城,只要漢城不失,將與燕國勾結的朝鮮叛軍,擋在漢江以南,平州不至於腹背受敵,壓力也會小很多。

  三月二十日

  平州、朝鮮的消息還沒有傳來,白樞就已經預知到了一些苗頭。

  奉刀衛的報告,趙國最近不斷在往樂陵調集重兵,據安插在樂陵城中的細作所說,直到今日,樂陵方面的趙軍,不下五萬人。

  另一面,駐守臨渝關的慕容軒來報,關城之下,不斷出現燕國的斥候,且頻率越來越高。

  根據慕容軒自身燕國舊將的理解,這是燕國即將對大夏開戰的預兆。

  斥候的出現,是燕國在偵查大夏對於臨渝關的守備力量。

  種種跡象表明,一場前所未有的大戰,正在緩緩向夏國壓來。

  三月二十一日

  白樞召見了國尉劉承、國相蘇正、尚書令崔巍、大將軍白林等人,諮詢國內軍事。

  (白林已經從北疆府任上卸任,被白樞任命為大將軍,主管中央軍的日常軍務。

  而如今的北疆府總管是原幽州刺史呼衍英,北疆府這才真正開始行使他三品衙門的職權。)

  根據幾人的闡述,夏國的國力已經今非昔比,能夠最大限度的拉出二十萬大軍,其中有五萬是騎兵,都是經過最少一年訓練的,不是才脫離農田的農夫。

  蘇正則是說雖然這些年建設護國寺、築造宣化城、填充六鎮、鑄造海船、訓練水軍等等。

  但由於夏國重視水利,勤修堤壩,即使趙國去年因為決堤,淹沒了青兗豫三州,但夏國這邊卻沒有任何水災。

  反而國內的糧食連連豐收、增產,加之海洋貿易繁榮起來,通過津州-青州-揚州,津州-朝鮮-倭國兩條貿易線,所獲頗豐。

  而新設立的海貿司年年增收,使得國庫反倒充盈,各地的糧倉也大多盈滿,若是擠一擠,暫時停下一些建造任務,勉強可以支持朝廷一年的大規模軍事行動。

  聽著各位大臣的匯報,白樞仿佛看到了自己辛辛苦苦餵養的孩子長大了,心情大好。

  之前對於趙國、燕國的小動作不斷,也放下心來。

  「倒真是今非昔比了,之前國家動用十多萬大軍,就會傷筋動骨,二三年才能恢復過來。

  如今二十萬大軍,居然可以維持一整年,妙極,善極。」

  有了國力作為底氣,白樞針對兩國的安排也就愈發大膽。

  先是往平原郡與渤海郡各自增駐兩萬人,命駐守平原的青州鎮守、山陽王白機,以及駐守南皮的冀州鎮守、太原王白海加強防備,謹防趙國偷襲。

  加上兩地原有的四萬人,防備樂陵方面的夏軍就有六萬人。

  又向幽州增派了兩萬人,其中五千人,劃撥慕容軒麾下,駐守臨渝關,其餘的都歸在幽州鎮守、廣寧王白鐵麾下。

  為了避免地方上擁兵自重,若是沒有戰事威脅的郡縣,大夏裁撤了很多兵力,如冀州一些地方的郡縣,一個郡只有千餘人的常備軍,而一個縣只有二三百人。

  只有位於邊境,或境內有山賊出沒的郡,會根據具體需要,增加駐軍。

  為了更好的管束地方,白氏基本在每一個州,都設有鎮守,掌控該州兵權,以宗室子弟,異地鎮守,一般沒有開府之權,只是當作將領運用,隨時調換。

  如此州中軍陣分離,刺史管行政、鎮守管軍事,而應該掌握一州軍權的州司馬,則成了維持地方秩序的次要軍事長官。

  四月

  距離燕國與趙、晉兩國的約定越來越近了。

  燕國開始向夏國動手。

  首先就是襲擊夏國的水師,切斷夏國向朝鮮伸出的手,防止自己再次腹背受敵。

  慕容皝以太子慕容儁為水師都督,讓他於十五日之前,一定要全殲渤海灣的夏國水師。

  因為不僅戰爭開始在這一日,與晉國約定的晉水師,也會在這一天來援。

  四月十四日

  凌晨

  渤海灣突顯大霧,一隊才出發不久,前往帶方郡,運送給養的夏國船隊,正穿破層層迷霧,順著既定航線,向前行駛。

  船隊由數十條運輸用的大船、十數艘作戰用的戰船組成。

  船上搭載的是帶方郡等急需的各種只有中原才能製作的物品,比如筆墨紙硯、精鹽、鐵錠等,還有中原平價的糧食。

  因為朝鮮半島的土地,不如中原開發得好,所以產糧不高,糧價自然比中原要貴。

  所以朝鮮的駐軍,多是食用運來的低價糧,而不是當地的高價且口感不好的糧食。

  當船隊返回時,將承載朝鮮特有的毛皮、高貴名木、礦石等原料。

  至於護衛的十數艘戰船,是因為自從燕國組建了水師後,常出港劫掠,使得夏國水師不得不派出戰船護送。

  好在為了掩飾自己的實力,以達到突襲的目的,慕容儁嚴令禁止戰船出海,所以出來的只是私自找食的,不敢損壞戰船,所以只要看到有戰船護送,就不會靠近。

  故而夏國每次只是派出少數戰船,所為驅逐燕國劫掠小隊。

  低烈度的海戰,讓夏軍一度認為是海盜。

  夏國船隊中,打頭的一艘大船上,身為頭船,瞭望員正在盡忠職守。

  「船長,前方有一艘戰船向我們駛來。」

  瞭望台之上,專門挑選的眼力好的船員,模模糊糊的看到了遠處的戰船。

  經驗豐富的大船船長當即讓傳令員舉火把,通過密語,向護送自己的夏軍戰船報告。

  一旁不遠處的戰船瞭望員接到大船的密語,向戰船長官,管軍使匯報。

  為了便於指揮,夏國仿照晉國水師編制,以一艘戰船為基本單位,設「管軍使」為最高長官,也就是艦長。

  以十艘船為單位,設指揮使,之下有副指揮使兩名。

  以百艘船為單位,設都指揮使,之下有諸軍指揮使若干、以及參軍等。

  在上就是水師都督,水師副都督,以及更大的水師大都督。

  管軍使李奕聽到水兵的匯報,以為又是海盜,讓請示指揮使。

  很快,船隊的指揮使傳令,讓李奕加速,上前驅逐。

  「傳令,左舵二十,加兩張帆,提速,抵近前方海盜船!」

  「左舵二十!」

  「加兩張帆!」

  隨著命令的下發,船上的水兵忙碌了起來。

  距離愈來愈近,敵船的全貌也逐漸浮現,不僅如此,身後還跟著的密密麻麻的樣貌相似的戰船。

  「不好了管長,那不是一艘,是很多艘。」

  李奕看著對面戰船上懸掛的「燕」旗幟,驚駭道:

  「老子看到了,這是燕國的船隊,天啊,他們哪來的那麼多船?」

  「轉向,快轉向。」

  隨著李奕急切的聲音,戰船向著己方船隊逃去。

  夏軍負責這支船隊的指揮使,見李奕船回來了,以為危險解除,正準備回到船艙繼續休息。

  「指揮使,不對勁,甲乙號傳來的是極度危險信號。」

  指揮使定睛一看,李奕船頭之上,揮舞著火把,不斷傳達著危險的信號。

  「在這渤海之上,還有什麼危險的,難道還會是晉國水師來了?傳令,讓運輸隊停下來,全軍呈現戰鬥陣型。」

  雖然指揮使不相信,但是良好的軍事素養,使他提前發出戰鬥準備。

  隨著指揮使的命令下達,護送在中間的大船不斷減速,而兩側的十數艘戰船逐漸突出,形成倒U型戰爭。

  近了,燕國數百艘戰船組成的巨大船隊,浮現在指揮使的眼前。

  指揮使知道,自己這次是回不去了。

  「傳令甲乙號,速度不停,丟棄船上一切輜重,徑直返回津州塢,報告燕國大批水軍抵達,目測敵可用大型戰船不下百艘。」

  傳令兵乘坐船上下發的快舟,快速駛向李奕所在戰船。

  李奕將傳令兵撈上船,聽著傳令兵的命令,眼淚止不住流下來,但他知道情報對於海戰的重要性。

  懷著沉重的心情,下達了拋泄船上一切重物,張開全部帆布,全員划槳,全速駛向津州。

  隨著離戰爭海域愈來愈遠,李奕已經聽不到海戰的聲音,只剩下海浪拍打在船底的「嘩嘩」聲,以及手下整齊划槳的號聲。

  落日好似將要掉在陸地之上。

  一路疾馳行駛的李奕隊,終於抵達了津州塢。

  將所見所聞報告給了上級軍官,經過一層層傳遞,終於傳到了住在津州城中的水師都督,夏侯勃耳中。

  夏侯勃驚的起身,知道若不快速行動,將會被燕軍堵在港口中,夏軍水師將全軍覆沒在津州。

  當即一面命人向朝廷匯報,一面下達了出海令。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