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4章 鮮卑患白氏重顯,戶調式九品官制
七月十日
禿髮樹機能等人趁著司馬炎醉心於滅吳之戰,無暇西顧,意圖劫奪汝陰王麾下的佃兵。
平虜護軍文鴦受司馬駿之命,督涼、秦、雍諸軍各進要地,威逼諸胡部落。
禿髮樹機能見晉人還有如此兵力,心生畏懼,竟然遣所領二十部首領,代表他們所部共計二十萬人,面縛於晉軍的軍門前請降,又指使他們各自派自己的兒子入朝為質。
這才打消了司馬駿的疑心,沒有發大兵進攻。
太康元年
河東、高平、三河、白郡、弘農等不少地方下起了冰雹,農稼歉收,司馬炎以此為契機,正式下令頒布戶調式和九品官制。
目的是為了抑制愈加瘋狂的土地兼併。
因為司馬氏奪取政權,依靠的就是世家的支持,所以立鼎以來,朝廷對於兼併行為一直是聽之任之。
致使皇室和權貴們無限制地霸占土地,佃農的人數,直線上升,幾近占據天下的一半人口。
農人沒有土地,豪門世族利用占據的田地肆意盤剝他們。
如朝廷稅制是十稅三,留下的糧食足夠普通百姓的一年用度,緊一緊還可有所餘留,可租賃豪強土地以後,需要繳納六成甚至七成糧食。
一年中不僅沒有絲毫剩餘,反而有三四個月,沒有糧食吃,只得另尋出路,或做工,或撿拾野菜等等。
司馬炎身為開國之君,自然不是昏聵之人,十分清楚世家們此舉是在掘司馬氏的根基。
但是自己沒有絲毫辦法,因為這些世家說到底,與司馬氏是同盟關係,而不是如同大漢時期的臣屬關係。
也正是如此,司馬氏才能容許白氏存在,本質上,白氏與其他世家大族沒什麼區別,只是實力更大一些。
但是至少司馬氏不必擔心白氏如同其他世家一樣,篡奪他司馬氏的皇位。
所以司馬炎決定交好白氏。
二月
司馬炎撤去了包圍白府的重兵,恢復白府周圍的街市。
這代表著白氏所面臨的危機,已經初步解決。
下令拜在京的白王白標為太宰,為八公之首,更是多次召其進宮,詢問治國良策。
而戶調式就是白標為其提供的一些建議,加上司馬炎自己理解的總和。
果然,論如何對付世家,白氏才是祖宗。
二月十五日
司馬炎任命前朝白典後人,雒陽白氏的白輔為侍中、尚書僕射。
下詔述前朝白典之功:
「前朝文安公白典,雖是前朝名臣,但其功昭昭,惠及後世。
有漢昭烈帝劉備所著《忠義表》,是為「文」之首,朕念及功德,特追授其為文安公,榮封其四世孫白輔為文安亭侯。」
在太宰白標、中書監荀勖、尚書僕射白輔等人的不斷討論下,戶調式的內容最終交由司馬炎確定。
戶調式並不是晉朝初創,最早始創於白國,當時稱之為戶賦。
是漢白國第八代白王,白氏第四十六世孫白珂在世時,為了方便收取賦稅,所創造。
從白羆立氏,其子白武開始算,傳至白標,至今已歷五十世。
整個白氏歷經五個階段:
第一階段,白羆入衛國,成為衛國公卿開始,到白氏第八世孫白青,接受周平王的賞賜,封邦建國,立白子國,稱之為白氏,共歷九代家主。
第二階段,從白子國立,到白氏第二十五世孫白平,自立白王,稱之為白子國,共歷十八代白子。
第三階段,從白平稱王,到白氏第二十九世孫白卿,接受劉邦詔安,重立白國,稱之為古白國,共歷五代白王。
第四階段,從白卿復國,到白氏第三十九世孫白貫,助力光武中興,撫鎮一方,稱之為漢白公國,歷十代白公。
第五階段,從光武晉封白氏為王,到如今,白氏第五十世孫白標,白國歷經兩朝興亡,兩姓更替,三百年變幻,稱之為漢白王國,歷十二代白王。
白國為了減少徵收糧食在路上的損耗,宣布以布帛和銅錢,等價代替糧食,向官府繳納賦稅。
此舉極大的減少了官吏在中間環節的貪腐,使得當年白國的收入提升了百分之十。
同時不再以人口來計算賦稅,而是以一戶為單位計算,規定每戶徵收絹兩匹、綿兩斤。
也可以讓當時積累在朝歌的布帛得到了極大地消耗。
此後,白典仿照白國的戶賦,改為戶調令,基本上照頒了戶賦的政策,只是根據當時的市價,合理的調整了收取的絹綿。
而且只算戶數,而不是人數,極大地減少了官府的計算難度,降低了行政成本。
如今司馬炎頒布的戶調式並不是單純的戶調令,而是包含了占田制、戶調製、品官占田蔭客制。
占田制,是把占田制和賦稅制結合在一起的一條法令。
朝廷對天下所有的年齡進行了分組:
男女十六歲-六十歲為正丁;
十三歲-十五歲、六十一歲—六十五歲為次丁;
十二歲以下為幼,六十六歲以上為老,不需要繳納丁賦。
法令規定:丁男一人可以合法占田七十畝,丁女占田三十畝。
且每個丁男要繳給國家五十畝稅,計四斛;丁女繳二十畝稅;次丁男繳二十五畝稅,次丁女免稅。
這一規定,使得每個農民都可以合法地去占有應得的田地。
不少豪門世家的佃戶,也都紛紛脫離主人,去朝廷那裡領取屬於自己的一份土地。
而且此舉也能極大地激勵農民開墾荒地,極大地增加了國家的耕地面積。
戶調製即徵收戶稅的制度。
戶調不分貧富,只以戶為單位徵收租稅。
丁男之戶,歲輸絹三匹,綿三斤;以丁女及次丁男為戶主的只需要歲輸一半。
又對邊郡及少數民族地區的戶調也作了具體的規定:
邊郡與內地同等之戶,近的納稅額的三分之二,遠的納三分之一。
少數民族,近的納布一匹,遠的納布一丈。
品官占田蔭客制,則是司馬炎為了保障世家大族和朝臣們的經濟特權的制度,目的是為了讓他們不要阻止自己實行戶調式,也是拉攏他們,畢竟晉不與漢同。
但深層次中,的也有為世家大族以及貴族,占田和奴役人口的數量立一個「限制」的用意,以制止他們無限制地兼併土地和隱瞞戶口。
法令規定:其官品第一至第九,各以貴賤占田。
第一品占五十頃,第二品四十五頃,第三品四十頃……每低一品,少五頃。
對於庇蔭戶(不需要繳納賦稅和服徭役的佃客),品第六以上者,得衣食客三人,第七第八品二人,第九品一人。
對於手下的佃客(需要繳納賦稅,服徭役),官品一、二者,佃客無過十五戶,三品十戶,四品七戶,五品五戶,六品三戶,七品二戶,八品、九品一戶。
雖然有著品官占田蔭客制,但是司馬炎此舉依舊遭到了豪門世族的抵制,因為司馬炎的規定與他們如今所占有的太遠了。
如朝廷規定一品官,只能占地五十頃,庇蔭戶三人,佃客十五戶,但實際上可能占地超過了十畝,手下的佃客數百人。
因此他們或是隱田不報,或是反對農民占有耕地,極大地阻礙了戶調式的實行,能夠落實到實處的,只有一兩成不到。
但是司馬炎此舉還是大有益處,至少將大量的流民、閒戶安置到土地上從事生產,極大的穩定了天下的秩序,促進了國家的發展。
而九品官制,就是從中正制所衍生而來。
司馬炎將朝廷所有官職大致分為九品,俸祿也分為九個等級,不再以漢時的萬石、千石作為官階。
最高為一品官,有太宰、太傅、太保等八公,諸位從公,開國郡公,縣公等,多是虛榮。
其次為二品官,有特進、驃騎、車騎、衛將軍,諸大將軍。諸持節都督,開國縣侯伯子男爵等,也是虛榮居多。
再次是三品官,有侍中、散騎常侍、中常侍,尚書令、僕射尚書、中書監、令秘書監,諸征、鎮、安、平、中軍、鎮軍、撫軍、前後左右、征虜、輔國、龍驤等將軍
這個層次,多是實權官員,掌握著國家真正的命脈。
然後是四品官,州刺史、御史中丞、都水使者、虎賁中郎將、五官中郎將等。
五品官,郡太守、郡國相、內史、都尉、中書侍郎、偈者僕射、太子中庶子等。
六品官,尚書丞郎、侍御史、長史、司馬等。
七品官,殿中監、戎蠻府長史、戎蠻府司馬、太子洗馬、縣令等。
八品官,內台正史令、內台書令史、外台正令史、郡丞等。
九品官,蘭台謁者、都水黃沙令史等有官身的令史、謁者、署丞等等。
通過推行戶調式和九品官制,司馬炎得以藉口調查天下戶數,即使有世家大族極力遮掩,隱匿,但是司馬炎還是得到了天下最新的人口戶數。
這是繼諸葛亮在宣武年清查人口以來,又一次面對天下的普查。
最後司馬炎得到了準確的數字,全國共有人口兩千多萬,戶數三百餘萬,與諸葛亮當時估計的天下人口沒什麼區別。
當時由於東吳未定,諸葛亮只能憑藉大漢占據的數據,估算加上東吳後的天下人口,事實證明,他並沒有算錯。
這是因為這些年來,戰爭不斷,雖然沒有軍閥亂世那樣的兵災,但是也足夠讓天下陷入停滯。
另一個原因,則是世家大族的藏匿,以及司馬炎的放容。
司馬炎統計人口的手段比較溫良,不如諸葛亮的嚴厲。所以加上藏匿人口,天下應該有二千三百萬,戶數則有三百五十萬。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