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4章 西域定三日同空,諸曹敗司馬傾朝
宣武三年
三月
西域平定,白關遣長史帶著諸國使者團朝鄴。
四月
益州刺史、軍師將軍諸葛亮領兵三萬,由金牛道而出,攻打南鄭,陣戰叛將寇封,曹韓漢中太守退守西城。
諸葛軍與曹軍與西城相拒,司馬懿遣部將賈嗣領兵四千,往西城支援。
諸葛亮多次攻打沒有戰果,長時間出征,造成蜀地負擔,便退回南鄭駐守,與西城遙拒。
六月
丞相孫邵、大都督陸遜率領群臣上表勸孫權稱帝:
「曹劉皆為帝位,獨主公以王位拒之,恐被天下人小看,無法平等相交,恭請主公登大寶,稱朕建元。」
經過照常的三辭三讓。
六月十三日
孫權在武昌登基稱帝,國號為「吳」,建元「黃龍」。
六月十八日
孫權下令遷都建業,並封大都督陸遜為上大將軍,輔佐太子孫登,董督軍國事務,駐守武昌。
八月
聽聞孫權稱帝,又新得漢中,曹丕又升起南征之心,但是自己的身體最近出了問題,無法親征。
隨即派大將軍曹真領兵七萬,南攻荊州。
曹軍一路氣勢恢宏,很快就攻到廬江郡,吳軍不能擋。
陸遜知道這次曹軍來勢兇猛,憑藉吳國之兵,不能力敵,故而密令鄱陽太守周魴詐降曹韓。
曹真聽聞大喜,只要周魴投降,曹軍就可直入吳國核心地帶,且在江南有了落腳點,距離吳國國都建業,也不遠了。
只要建業攻破,吳國可不戰而降。
如此巨大的誘惑,曹真自然抵擋不住,雖然司馬懿一再勸說此事恐是陷阱,但是曹真接連的勝利,讓他得意。
認為就算是陷阱,憑藉吳國羸弱的兵馬,又豈能對自己造成傷害?
隨即親自帶著主力抵達皖城,又命司馬懿領兵東向,以作接應。
曹韓國內得知了曹休的行軍路線,前將軍滿寵對曹丕上書說:
「大將軍雖然明智果斷,勇武有餘,但卻很少用兵。
這次他的行軍路線背靠湖泊,傍依長江,容易進軍,但是難以退卻,這是戰爭中易於受阻之地。
如果大軍進入無疆口,應該嚴加戒備,否則恐有大敗之嫌。」
可是滿寵的上書還沒有得到回應,曹真主力就已經與吳軍在石亭這個地方展開大戰。
其實在一進入石亭,曹真就意識到周魴是詐降,可是自恃人多兵強,也沒有太過於擔心。
石亭戰場,陸遜領兵四萬,自己親自統率中路大軍,命朱桓、全琮分別為左、右翼,三路並進。
曹真多次衝擊吳軍中軍不成,想要後退又十分困難,下令撤退,想要將吳軍引到自己伏兵之地。
誰知被吳軍朱桓、全琮領兵衝擊,伏兵被衝散,於是佯退變成了真潰。
曹軍被吳軍掩殺,曹真帶著敗軍拼了命的向後跑,跑到了夾石這個地方。
夾石險要狹隘,吳軍只要五千人就可擋住曹軍數萬的潰軍。而此處也自然被陸遜早派出軍隊占領。
就在曹真絕望之際,早有預料的司馬懿,帶著水陸大軍三萬,從上游而下,擊潰了把守夾石的吳軍,曹休得以逃出生天。
不過此戰,吳國依舊斬殺、生擒曹軍一萬餘人,繳獲牛馬驢騾車輛上萬,以及曹真此次南征的幾乎全部軍資器械。
而遠在洛陽的曹丕聽聞南征大敗,才病癒的身體,又一次發病,陷入昏厥之中。
十月
諸葛亮聽聞曹韓南征失敗,損兵折將,知道機不可失失不再來,於是果斷率軍再次進攻西城。
這次西城無援軍,連續攻打兩個月,西城被漢軍攻破,守將陣亡。
宣武四年
正月五日
漢軍攻抵上庸,被守將孟達所阻。
得知司馬懿大軍已經回師襄陽,諸葛亮引軍撤退,來日再戰。
三月
大韓皇帝曹丕崩逝,時年三十八歲,群臣上諡號「文」。
曹丕逝世前,命鎮軍大將軍劉曄、中軍大將軍曹真、征東大將軍曹休、撫軍大將軍司馬懿受領遺詔,共同輔佐嗣主曹叡。
五月
自從曹丕逝世後,失寵的孟達重新被諸葛亮拉攏,圖謀叛韓。
可是孟達一直拖著,沒有動作,諸葛亮恐他言行反覆無常,想促他速叛。
得知韓興太守申儀和他有矛盾,便派人到申儀處詐降,有意泄露孟達投漢其事。
孟達聞此泄露,果然準備馬上起兵。
然申儀將此事密告司馬懿後,司馬懿害怕孟達突然發難,便親自給他去信,詳為慰解:
「今先帝新逝,朝中混亂,故而冷落了將軍,我聽聞將軍有意投漢,此不是天方夜譚嗎?
於是當場責罰了誣陷之人,他人不知將軍,我還不知嗎?將軍乃忠貞之士,先帝在時,常與我訴說將軍之才能,以古之俊傑比之。
先帝待將軍如此之厚,將軍又豈會背棄大韓。
況將軍此前背漢,諸葛亮恨不得飲將軍之血,啖將軍之肉,又如何會接受將軍呢?難道不害怕將軍再次反覆嗎?
因此我連夜寫了這封信,是想要安將軍之心,以防小人從中作祟,損害大韓之利。」
孟達得信大喜,於是又猶豫不決起來。
而此時司馬懿正在宛城平定因為曹丕之死造成的叛亂。
寫完信後,下令諸軍繼續進軍,然後自己僅帶著數名騎兵,連夜從宛城趕到襄陽軍中,親自率軍日夜兼程前去討伐孟達,八天便抵達新城城下。
五月二十日
漢、吳兩國的援軍都派出援兵解救孟達,被司馬懿派部將攔阻於西城的安橋、木蘭塞等地。
也正是有吳國的勸降信在手,這才讓孟達左右搖擺,猶豫不決,期待各方開出更高的價錢。
此前,諸葛亮就有書信告誡孟達,司馬懿狡詐,讓他加緊防範,以免被司馬懿突襲。
可孟達認為至今如今被三國相爭,如今重要之人,司馬懿不會輕易動手,又去信說:
「宛城和洛陽相距九百里,距離襄陽也有一百里,離我處也有一千二百里,上表給天子,來迴路程,少需一個月,那時我的城池早已修固,諸軍都作好了準備。
況且我駐紮的地形深險,司馬懿此時在宛城平定叛亂,必不會親自來,至於其他部將前來,則不足為患。」
沒想到司馬懿憑藉輔政之權,先斬後奏,僅八日就兵臨城下,這時孟達悔不當初,又寫信給距離自己最近的諸葛亮,驚嘆:
「我想要舉事,而司馬懿八日就兵臨城下,何其神速也!還請先生速救。」
上庸城三面環水,孟達在城外樹立木柵,加固城防,使得原本就難攻的上庸,更加堅固。
直到兵貴神速,到達上庸的當日,司馬懿就揮師渡河,摧毀了上庸城外的木柵,直逼城下。
修整兩日,司馬懿將麾下三萬人分成八隊,從八個方向,晝夜不停的急攻。
六月十九日
僅僅十六日,城中壓力劇增,軍心不振,孟達外甥鄧賢、部將李輔打開城門投降,韓軍入城,擒斬孟達。
六月二十三日
得到上庸城破的消息,正在安橋作戰的漢軍與木蘭塞的吳軍,見軍略失敗,引軍撤退。
七月
孟達首級被傳首京師,作為最大的反叛軍,落得如此下場,各地的叛亂被迅速遏制。
此戰,司馬懿俘虜萬餘人,威望大增。
司馬懿回軍,仍駐襄陽,獎勸農桑,禁止浪費,使得南方吏民心悅誠服。
曹叡授予司馬懿以撫軍大將軍、益荊都督的身份,加給事中、錄尚書事。
回到洛陽,曹叡向司馬懿詢問,如今大韓四面受敵,到底是伐趙還是伐吳?
司馬懿回答道:
「吳國認為我們北兵不習慣水戰,所以才敢散居東關。只要攻打敵軍,一定要扼住敵軍的咽喉而撞擊他們的心臟,而夏口、東關就是吳軍的心喉。
如果在陸上以軍攻打皖城,引孫權的兵馬東下,派水師攻向夏口,乘其虛而擊之,一定能大破吳軍。」
曹叡對他的看法深以為然,再次命司馬懿屯兵襄陽備戰。
然而大司馬曹休不依計劃,以大軍直攻吳國,最終導致慘敗,威望盡失。
曹丕立下的四個輔政大臣,劉曄文臣,沒有掌握兵權,曹真才遭遇大敗,如今曹休也損兵折將,曹韓能夠依賴的,似乎只有司馬懿。
再加上司馬懿被加給事中、錄尚書事,軍政兩把抓,就連曹叡也不能肆意妄為。
與趙漢的丞相制度不同,曹韓沒有設立丞相,而是以尚書台作為下發詔令的部門,九卿、諸曹都要受其限制。
曹丕登基後,見尚書台權利過於大,便又設立中書台,分尚書台之權,使得尚書台只有頒發詔書,執行命令的權利。
中書台則是負責草擬詔書,審核詔書,負責長官為中書令。
而司馬懿身兼給事中,有與曹叡商定戰略的權利,又錄尚書事,就是說決定執行,都可以一人而決之,自己加蓋印章,自己執行,不必通過他人審核。
再加上撫軍大將軍的軍職,掌握著駐紮荊州的數萬軍隊的軍權,使得司馬懿的權勢一日更重一日。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