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5章 黨錮之禍
延熹九年
南陽太守成瑨逮捕了與宦官關係很好的當地富商張汜,結果正遇上劉志宣布大赦。
成瑨的兄長就是亡於宦官之手,因此他對於宦官是恨不得食其肉,寢其皮。於是他為了打擊宦官,全然不顧朝廷法律,不僅殺了張汜本人,還殺了張汜的宗族以及賓客兩百多人。
等這一切都成定論後,成瑨才向劉志上奏稟報。
與此同時,幾乎在同一周,同樣性質的案件也發生在汝南。
汝南太守劉質逮捕了小黃門趙津,然後也是不顧朝廷的赦令,先將趙津拷打至死,然後才向朝廷上報。
這體現了朝臣集團與宦官集團的爭鬥已經陷入了白熱化階段。
五常侍身為傳遞奏書的關鍵,自然很快就得到了這個消息,他們將與之相關的所有案件都壓了下來,集中到一起,幾乎達到了七八件。
九月
然後他們聯合起來,向劉志提出申訴,同時又鼓動張汜的妻子上書喊冤。
劉志一下子看到這麼多未經請示,先斬後奏的案件,大怒:「這些人想幹什麼?他們不是最看重朝廷法律了嗎?先斬後奏,好啊,下一步是不是就要謀反了?是不是要自立了?」
在劉志看來,這些人不是在清除宦官,而是地方官吏公然對抗中央朝廷。
於是劉志立即下詔,將成瑨、劉質一併逮捕,按律處斬。
十月
侯覽等人聯合起來向劉志誣告太常卿李膺等人蓄養太學生和游士,交結各郡的生員,互相標榜,結成群黨,誹謗朝廷,敗壞風俗。
劉志早就對朝臣勢大,宦官勢微,權勢不平衡感到不滿,又加上之前成瑨、劉質的案件,認為這是削弱朝臣勢力的最好機會。
於是詔令全國,逮捕李膺、陳寔等兩百多個「黨人」。他們中有的被抓,有的逃跑了。
劉志就下令對逃跑的黨人懸金購賞。一時間,使者四出,相望於道,反對宦官的鬥爭遭到嚴重的挫折。
太常卿李膺等人被當場逮捕,當朝廷察究核實李膺的罪狀時,要經太尉、司徒、司空三府案驗,結果太尉陳蕃拒絕受理。
上書劉志:「現在考糾案驗的,都是海內人們讚譽的憂心國事、忠誠無私的大臣。這樣的人即使下傳十世還是應該寬恕他們,難道罪名不明就應該逮捕拷打嗎?」
便不肯在案卷上簽名。
劉志聽完更加憤怒,便下令把李膺等人關押到黃門北寺獄。
而另一邊,玉真坊為了營救李膺等人,便不斷將他們的罪名與宮中宦官子弟相連,一時間,大量的宦官子弟被牽扯出來。
眼見局勢愈加的不受控制,侯覽等人也怕自己被牽扯進來,便請求劉志按照天時大赦。
劉志見朝臣的勢力被打擊得差不多了,便適時下詔大赦天下,李膺等人也都被赦免出獄,免官回鄉。
延熹十年
經過一年的大肆搜捕,朝臣的力量損失很多,很多重要的官職都淪落在依附於宦官的人手裡,朝堂的勢力一下子又趨向於平衡。
被同樣牽連,免官回家的白亞看到了事情的轉機,於是去信尚書霍諝:「如今我們被閹宦誣陷已經過去了近一年了,我想陛下的憤怒應該平息了不少。
如果再持續下去,閹宦的勢力就會成為尾大不掉,想必那也不是陛下願意看到的,如果這個時候上書請求赦免那些逃亡的黨人,一定能夠成功的。」
於是十月,尚書霍諝、城門校尉竇武共同上表為黨人求情,劉志才下詔釋放黨人們回家,但仍對其實施終生禁錮。並且將黨人的名字記錄在案,永不錄用。
此次事件被士人稱之為「黨錮」。
其實從順帝以來,朝堂趨於一體後,他們就逐漸的以士人稱呼自己,意為出仕的人,又是讀書人。
而那些擔當中央高官的人,被人尊稱為士大夫。因此朝臣集團,也可以說是士大夫集團。
城門校尉竇武是竇皇后的父親,是屬於外戚。只是梁冀之後,劉志可能心裡已經有了陰影,因此對於外戚的防範十分之重。
而竇武為了尋求出路,於是果斷靠向了士大夫們,形成朝堂上,宦官同時對抗士大夫和外戚的局面。
永康元年(延熹十一年)
十二月
劉志於德陽前殿崩逝,無子,葬於宣陵。
鑑於劉志任上,雖然窮兵黷武,放任宦官與士大夫們爭鬥,但是卻沒有丟失一片土地,對於各個方向的蠻夷都是壓制住的。
故而群臣上諡號「桓」,闢土服遠曰桓;武定四方曰桓;克亟成功曰桓;壯以有力曰桓。廟號更是不被群臣和諸王所提及。
由於桓帝無子,皇后竇妙臨朝聽政。竇妙晉位太后,以其父城門校尉竇武為大將軍。
由於竇武與士大夫們良好的關係,所以對於竇武的推選,群臣並沒有反對。
而自從劉志崩逝後,後宮的宦官們仿佛一夜之間失了聲,不再復之前囂張跋扈的樣子,立即盤附上竇太后。
而竇太后正需要助力,於是兩方一拍即合,開始了合作。
為了選出下一任天子,竇武召見出身河間國宗室的侍御史劉鯈,問河間國宗室中的誰比較賢明。
因為劉志是河間國一系的宗室,所以竇武想要扶持一位河間系的新帝。
劉鯈向竇武推薦了解瀆亭侯劉宏。
竇武便向竇太后稟告,竇太后對於新帝是誰並不在意,反正只要沒有元服,能夠被自己控制就可以了,因為都不是自己的子嗣。
建寧元年
正月
侍御史、守光祿大夫劉儵、奉車都尉曹節等人前往河間國迎接解瀆亭侯劉宏登基。
當劉宏隨迎駕隊伍抵達雒陽城外夏門萬壽亭時,大將軍竇武率文武百官相迎。
次日
劉宏繼位,改年號建寧,以太傅陳蕃、大將軍竇武及司徒胡廣三人共參錄尚書事。
追尊生親劉萇為「孝仁皇」,陵墓為「慎陵」,生母董氏封為「慎園貴人」。
而這個胡廣就是當初被劉志免職的梁冀黨羽那個胡廣,是大將軍竇武的人,今年已經八十多了,是真正的老臣,其一手章奏,更是大漢一絕。
此時大漢的中央局勢是,內宮中,新帝劉宏初繼位,所有大權都在竇太后手中。竇太后依仗著宦官集團,與外朝的群臣相對峙。而宦官集團則以王甫、曹節等五位中常侍為首。
由於劉志的崩逝,而劉宏是王甫和曹節去接的,所以此時的宦官集團以王甫和曹節為首,侯覽的地位往後排了排。但是劉宏又沒有親政,所以這些宦官此時顯得無比的低調。
而外朝,則是以大將軍竇武為主,太傅陳蕃為輔,竇武屬於外戚,陳蕃屬士大夫,但是此時的外戚與士大夫的關係很好,總的來說,外朝呈現合作之勢。
竇武在朝中有司徒胡廣幫襯,也算是有所勢力。但是成為大將軍的時間畢竟太過於短了,所以竇武需要依靠太傅陳蕃來處理朝政。
因此陳蕃適時的,大量啟用在黨錮之禍時受處罰的士人,其中白亞被徵召為太尉,袁盱為司空,九卿也多是黨人。
在劉志時期,士大夫們遭受了宦官極大的侮辱和殺戮,如今宦官勢微,豈不痛打落水狗。
於是以陳蕃、白亞、袁盱為首的士大夫,在府邸宴請大將軍竇武,在宴會上,他們和竇武達成了共識,準備一舉剷除為禍天下的侯覽等閹宦,並為那些死在黨錮的士人翻案。
至於竇武為何要答應,除了想要與士大夫們繼續保持良好的關係外,還對於宮中竇太后依靠那些宦官不滿。
在竇武的看來,古往今來,身為外戚,與朝臣或者士大夫關係良好的人,最後都有不錯的下場和名聲,比如衛青、霍光、鄧騭等。
而與士大夫關係不好的人,往往下場不是被抄家就是被斬首,比如梁冀、竇憲等人。
此外,明明自己是竇太后的父親,在朝中也有不小的威勢,還需要依附於那些無後的閹宦嗎?
竇太后也是的,這些閹宦沒有皇帝,什麼也不是,而劉宏畢竟不是竇氏親出,最後一定會與閹宦勾結起來,說不定梁冀的下場就是自己的下場。
如今自己與士大夫關係那麼好,外朝團結一致,如果沒有了閹宦的阻擋,自己就能成為第二個霍光。因此在竇武看來,竇太后就是婦人之仁。
八月
竇武指使尚書令尹勛等彈劾並逮捕黃門令魏彪,正式開始了秘密剷除宦官。
然後為了進一步彈劾宦官,並羅列他們的罪名,他們準備抓獲長樂尚書鄭颯,想以鄭颯為突破口,倒出曹節、王甫二人的罪責。
由於劉宏沒有親政,因此所有的政事都由竇太后也就是長樂宮處理。
等到竇武等人上奏的奏章傳到長樂宮,負責傳書的典中書者,發現了竇武等人參奏鄭颯的文書,裡面牽扯了許多長樂宮的屬官,於是沒有立即將奏書傳到長樂宮,而是將這件事告訴了負責長樂宮保衛工作的長樂五官史朱瑀。
朱瑀也是宦官,自然知道長樂尚書鄭颯是自己人,而且是核心成員,若是真的被竇武等人拿下,那自己等人一定逃脫不了。
於是他將此事通知了王甫、曹節等人,幾人知道這是外朝要對自己等人動手了,為了保命,眾宦官歃血為盟,當晚就發動了政變。
九月七日
中常侍曹節與長樂五官史朱瑀、從官史共普、張亮、中黃門王尊、長樂謁者騰是等十七人,
共同詐稱劉志的詔令以中常侍兼任長樂食監王甫為黃門令,帶著長樂宮的衛士,帶兵誅殺了陳蕃和竇武,以及尚書令尹勛、侍中劉瑜、屯騎校尉馮述,並將他們全部滅族。
由於其餘軍隊都在雒陽城外,所以竇武沒有來得及調兵,被王甫等人得逞。
而他們還想帶兵誅殺白亞時,一進入玉真坊,便受到了激烈的抵抗,長時間攻伐不下,他們害怕事泄,於是果斷的撤軍。
從名單上將白亞的名字抹除。
在劉宏的默許下,宦官們發動一場血腥的政變,外朝的幾位主要大臣被屠戮一空,只有太尉白亞、司徒胡廣、司空袁盱逃過一劫。
政變成功後,宦官們極度想要得到合法性,所以他們立即找到劉宏,請求歸附。而劉宏也大度的接納了他們。但是為了分他們的權,又增設了幾個中常侍,中常侍的職位第一次突破了五位。
第二天,劉宏就以天子的身份下詔,將竇武和陳蕃等人打為謀逆,竇太后被遷徙到南宮雲台居住。還沒有元服的劉宏,一下子就得到了全部的權力。
而王甫和曹節等人也因此得到封賜,其中曹節被升任為長樂衛尉,改封育陽侯,增加食邑三千戶。
建寧二年
正月
白亞、袁盱、李膺等人被劉宏,以與竇武和陳蕃案件有關,罷免官職,其餘與這場案件相關的士人也或被捕入獄,或逃亡。第二次黨錮之亂爆發。
三月
劉宏尊慎園貴人董氏為孝仁皇后。
七月
在西北平定羌亂的段熲聽說了朝堂發生的大變,吸取了之前被貶職的教訓,為了徹底平定羌亂,不得不向宦官依附,被升任為破羌將軍。
同月,段熲大破先零羌於射虎塞外谷,東羌全部被平定。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