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0章 香都,舊政
二十五日
白王羲上書同意為先帝立廟,並派出使團參加雒陽的立廟儀式。同時在白廟之外的漢廟之內為順帝立上牌位。
與其他劉姓諸侯王只有一個宗廟不同,白國有兩個宗廟,一個是白國本國的歷代白氏祖先,稱之為白廟。
裡面供奉有自始祖白武子白羆起,共計四十三位祖先,白國特殊部曲護廟軍護佑,兵額三百,白國每年都會舉行祭祀,位於城東。
另一個稱之為漢廟,供奉著自漢高祖劉邦之後,立了廟的九位漢帝。值得一提的是,前漢時期,因為廟號准立標準極高,因此只有高帝、仁帝、文帝、武帝四位漢帝。
而光武帝以後,標準放低,幾乎只要不亂來,不早逝,得罪於天下,如殤帝、安帝之流,都有廟號。在白國,漢廟三年一祭,由王宮禁衛護佑,位於城西。
除此之外,白國還有幾個特殊的廟宇,但是位格相對於白廟和漢廟低了些。
有位於白府中的祖廟,供奉歷代白氏祖先,只要是在族譜中有名的都有一個小牌位,而歷代家主則是大牌位,白氏祖廟由白氏家兵護衛。
有位於白學中靠北方向的夫子廟,供奉白學歷代公認的夫子,自春秋時期就有,如儒家的孟夫子,荀夫子等,還追授有孔夫子。其他幾個學派的夫子也有,只不過相較於儒家這邊,香火實在是稀少。
其餘的夫子都是以畫像祭祀,只有各家的立派祖師才會塑像祭祀,比如一進入夫子廟,入眼的就是百家諸祖,以儒道墨三聖為打頭,其餘百家依次往後派,直到小說家。
夫子廟認定的三聖是儒家孔丘孔子、道家李耳老子、墨家墨翟墨子,而這三家在白學中的傳承也是最全,弟子門人最多。
還有位於城北近郊的英靈廟,供奉的是歷代為白國以及白氏流血犧牲的將士,由於名字太多,有許多軼失的名字,沒有刻上去,於是只在英靈廟最中間,豎起一座巨大的石碑,上書英靈二字,統一祭祀。
除了這三家比較大的廟宇,還有大大小小數不清的小廟宇,他們或成規模,或斷斷續續,但是都存在了下來。
比如各家依照白氏祖廟,建立的供奉各自祖先的祠堂;各個鄉野山林中為了尋求心理安慰,建立的諸如山神,河神的野廟;城北祭祀諸天神的皓靈觀;城東供奉諸佛菩薩羅漢的琉璃寺。這些都算是有規模的廟宇。
不過在白國的規定中,不允許有血祭的行為出現,白國朝廷不會管你立了什麼廟,祭祀了什麼人,但是不可以以傷害人的身體為條件。
一旦違背了這則鐵律,就會被官方打為邪教、淫祀。會遭受來自白國最嚴厲的打擊。
事情不嚴重的,沒有危險度的,只是派出官吏衙役嚴厲監督,搗毀窩點,並將其取締,將主謀關押下獄,信徒罰沒重金,並引導信仰真神。
事情嚴重的,甚至於有人因此而死的,一經查定,則派出軍隊攻山伐廟,主謀當場斬首,信徒全部送去礦場服役,人道改信。
畢竟白氏是天之眷族,有什麼比他們的身份最尊貴。可能目前也就天子和皇族了吧,不過這都是百姓心目中這樣想,至於白氏子心中怎麼想,就沒有人知道了。
因為廟宇太多,祭祀之風盛行,因此朝歌除了文都、商都這兩個稱號之外,還有「香都」之名,或者也有人稱之為廟都,不過仍然是香都最為人所廣知。
「香都」的由來是因為朝歌的空氣中常常含有香火之氣,這與古殷商時期,朝歌殘忍的人祭風格,滿城的血腥之氣是截然不同的兩種景象。
朝歌,在千年之後,又重新煥發出了屬於它的獨特的新春。
也正是因為這樣的原因,朝歌的商賈常言,在朝歌,除了書,因為製作不易,量小价高,是最賺錢的買賣之外,就屬賣香能夠與之匹敵。
因為白國廟宇遍布全國,數量之大,使得香的需求量極高,雖然價格低,但是量大,而香商成為繼書商、糧商,白國最有錢的商人。這三個行業,在白國稱之為「黃金業」。
而因為繁盛的香業,也隨之延伸出制香人這個團體,進而出現各種這樣的香,如驅蛇鼠蟲蟻的香驅,增加味道的香熏,加到飯菜里的香料等等。
在朝歌,開的最多的店鋪,除了書鋪、酒肆、玉鋪、藥鋪之外,就是香鋪,除了賣祭祀用的香之外,還賣香囊、香薰、香料等一切關於香的物品。
白國張氏,也是經營香鋪起家的,是白國最大的香商,是白氏商號的東家之一。
白氏商號,是白國商行的下屬機構之一,與白國錢莊,白國糧行統稱為白國三大行。
這也是白國新政的結果之一,為了將全國的土地收歸朝廷,白王室時期以銅錢和商行准入資格贖買,成功將全國土地收攏。
等到了白王緒時,地方豪強基本已經變成了地方大商,由於白國並不禁止商職出身的白國人考取選官生,故而豪強並不抵製成為商人。
只是將立族之基從土地變為資產罷了,有人會說行商風險太大,會有破產的危機。但是那些豪強經過白國派出的贖買官的勸說下,已經明白了,耕種土地不一樣有風險?
行商的風險,只是在於自己的能力問題,而耕種土地就完全靠天吃飯。而且有著白氏盤踞在白國,有哪個豪強敢說超過白氏。就連白國五大氏,都是靠著千百年的時間,才有今天的地位。
既然上限已經定了,還有反抗的必要嗎?如今白氏跟你好好說不聽,那就別怪人家跟你動兵了,那些豪強只是貪,又不是傻。
白國解決了地方上的豪強,於是將目光聚集在了商行上,因為許多豪強的加入,雖然使得商行實力大漲,但是也導致了帳目混亂,職權不清的混亂狀況。
要不是有五大氏強力壓著底下的那些人,恐怕早就有人糾集一群人到白府前抗議了。
於是白緒上任後的主要任務就是解決商行的問題。也正是因為白國的問題將白緒的精力都拉了過去,對於大漢朝堂的動向,只能由雒陽白氏自己去把握了。
也好在白國早就做出了分家的安排,讓雒陽白氏和修武白氏去分擔白氏在大漢軍政兩界的壓力,不然歷代白王起碼要少活十幾二十年。
在運用白學和白院的力量,組建了一個龐大的臨時諮詢院,專門為他分析商行的事,並為他提供解決的辦法。
也只有白國才有這麼龐大的人才儲備了。
於是在經過三年的調查和討論,終於在漢安帝元初五年,諮詢院討論出了一個章程。
然後白緒從各個地方,選派能兵強將,充入商行中,以白氏家主,白國商行大東家的身份,主持白氏商行的革新事宜。
革新前的白國商行是白氏商號發展而來的,白氏商號是天下最古老的老字號,存在了上千年之久,從春秋時期就開始在天下行走,在各大城池都有分號和店鋪。
之後大漢建立,白公國和白王國接連建立,為了拉攏白國朝臣和各方勢力,不斷邀請其他人進入白氏商號,與白氏同分杯羹。
起先白氏商號只有白氏、蘇氏、原氏、權氏四家,以白氏為主,其他三家為輔。
後來添入孫氏、黑氏,孫氏叛國,被踢出商號,王氏順勢而入,形成一主四輔的格局,基本上與白國政局相等。
大漢拉攏功臣就是給土地,給爵位,給官職。而白國不同,除了官職、爵位一樣,只是不給土地,為白國立大功的功臣,除了官職爵位以外,會折換成錢糧,甚至於商號准入資格。
白國的官職與大漢一樣,都是不允許世襲的,只能從底層官吏做起,但是與大漢又不一樣,白國將吏納入官的晉升範圍。
在大漢,官就是官,吏就是吏,成為吏,只能通過官的渠道當官,並不能憑藉功績升官。
而白國則是如果政績突出,可以由當地官署推薦,在朝歌參加由白府舉行的吏考,通過了考試,就可以成為最低的官,佩戴授印,領取俸祿。
因為吏只是朝廷的僱工,嚴格來說並不算俸祿體系。只是白國吏的雇金很高,且簽了契約,相當於大漢的小官。
白國的爵位與大漢差不多,但是也有區別,除去只有大漢才能授予的關內侯和列侯,只有十八等爵,到大庶長為止。
而且承襲和權力也不同,大漢的高等爵位可以有權獲得封邑。但是低等爵位只是可以免除部分或全部賦稅徭役、減刑、優先擔任官職等,且只是當代人有效。
但是到目前為止,大漢朝廷為了多收賦稅,往往以各種理由徵發有爵位的人並加以種種其他負擔以代替賦稅徭役,使得民多不買爵。
白國的爵位更像是一種榮譽,除了可以領取白國下發的少部分爵祿之外,還可以獲得免去學費的作用。且爵位依照遞減制度,傳承三代。
不過白國有一種特殊爵位,是為君爵,是榮譽頭銜,可以世襲,多數是以家族傳承。目前白國只有七個氏族傳承有君爵,是由白光成王承爵時敕封。
蘇氏的粟君,原氏的垣君,全氏的犬君,王氏的淇園君,黑氏的陰山君,張氏的道德君,白氏的忠附君。
此外,白國獎賞的錢財很是豐富,基本上,伱這一生衣食無憂。
若立了大功,得到了商號准入資格,意味著你可以將錢投入到商號,商號有需要你就進去任一分職,單領一份俸祿,若是沒有需要,你就躺著收錢,至少兩三代之內,是不需要為衣食擔憂。
衣食無憂後,就可以讓子孫受到更好的教育,有了詩書傳家,至少每代都會有人擔任官吏,有了官職,意味著你的家族就穩定了,只要白氏不倒,你就不用擔心。哪怕白國沒了,家中有詩書傳家,也有興復的機會。
——
【世系】
···
宣英祖(享齡九十三):姒姓白氏麒【遺言】:以天地為棋局,落子無悔。
和順祖(享齡九十):姒姓白氏緒【遺言】:白與漢異,國小而商不抑。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