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6章 白德山,道教聖山

  第306章 白德山,道教聖山

  白麒對於法蘭的高捧完全不在意。

  只是說道:「可能大師有所不知,若是佛學,我白國自是歡迎,但是,你是為佛教,是要世人信仰的,這信仰就如同毒藥,讓人無法自拔,這對於一個國家來說,是慎之又慎的。

  你可能不知道,大漢之前,有個朝代名為『商』,其信仰上天,以人為祀,最後致使國滅。

  而今我白國有道教,信仰三清道祖,有天師府坐落於太行山脈,鎮壓白國國運,若是大師想要宣揚佛教,免不得要去白德山走一趟了。」

  法蘭有些頭疼,他是第一次聽說大漢有教派的,不是說漢人信仰儒家嗎,白國不是儒家聖地嗎?怎麼又出來了個道教,道家我倒是在史書上見過,這道教,是什麼東西,三清祖師又是什麼?

  「大王···」

  白麒將他的話打斷:「法蘭大師,我聽白河說過,佛法確實精妙,有讓人從善的本事,但是佛終究是外來者,總是與漢人隔著十萬八千里。

  要是來一個宗教,我們漢人就舉國而信,我思考過何為教,不外乎與神明契約,各取所需,若是輕易改信,豈不是言而無信乎?

  還是去白德山走一趟吧!」

  法蘭無奈,只得退下。

  不怪白麒力挺白德山的道教,實在是道教給的太多了,不僅道教始天師白朗,是白氏的祖先之一,就連道教供奉的神仙,有三分之一,都出於白氏,簡直就是為白氏量身定做的啊。

  是以白氏從來不阻攔道教在白國傳播,甚至有意無意的在推波助瀾。

  道教發源於道家,是道家先聖莊周的弟子白朗所創立,白朗於太行山脈中的白德山創立天師觀,後改名為天師府。

  有大漢開國頭號功臣張良皈依,再加上白國的暗自相助,使得白德山天師府得到了極大的鼓舞。

  從漢初,到如今,已經有二百多年了,天師府也已經歷任了九位天師,從初代天師,也就是他們稱之為始天師的白朗開始,第二任天師徐道空,第三任天師張道良,其後幾任天師多是姓張。

  不過他們不是張良的後人,而是白朗的後人,因為白氏三代改氏的傳統,而白朗的後人拜了張良為師,所以他們改為張氏。

  不過天師府並不是明確規定天師必須由張姓道士繼承,而是白朗的後人從小得到家族培養,又有白朗和張良的傳承,道心堅定,比起其他十幾二十多歲上山的道士,有先天的優勢。

  天師府雖然坐落於白德山,處於太行山脈的深處,不過,在整個白國,有從天師府分離出來的道觀不下二十座,因此白國人多信奉道教,也讓白國人沾染了道家隨性的風格,這倒與白氏的風格不謀而合。

  不過由於天師府不熱衷於傳教,而是選擇讓天師府的信仰隨意傳播,傳到哪裡是哪裡,所以至今白國之外的人,都不知道還有道教這一說。

  白關,朝歌進入太行山最近的一處關隘,也是太行八徑之一,也稱之為白徑。太行山首始於河內,自河內北至幽州,凡有八徑,從北到南分別為:軍都陘、蒲陰陘、飛狐陘、井陘、滏口陘、白陘、太行陘、軹關陘。

  其中白陘、太行陘、軹關陘是白氏先祖修建,其餘都是周朝時期的太行周邊諸侯王修建。

  八徑最早修建的就是白徑,距今已有上千年,其城牆上的歲月斑駁異常明顯,由於有著白氏的維護,自修建始,白徑就只被攻破過一次,那是秦時候的事,秦統一六國,老秦軍百萬大軍攻太行,滅古白國,只此一次。

  因此有白徑存則白國存,白徑破則白國滅的說法。

  儘管白德山處於太行山脈,而白徑為太行門戶,但是太行山脈何其寬廣,橫跨幽冀上千里,因此從這裡出發,距離白德山仍有三百里。

  法蘭這次知道了出行要有憑證,所以面對士卒的詢問,很快就將白王賜下的憑證出示。

  雖然士卒對這人的造型有些不適,但是身份齊全,便將他放了過去。還好心提醒,太行山寬大,山林野獸繁多,道路七橫八縱,不如去尋一個當地嚮導,不然恐怕難以到達目的地。

  法蘭持禮感謝士卒的提醒,並從善如流,進入白徑的第一件事就是去尋一個願意帶他去白德山的嚮導。

  白徑除了軍事用途,還兼有商業和民用,經過白氏上千年的發展,修築。整個白徑十分之大,城牆以兩邊峽壁為終點,面向太行山外的那面城牆高達三十多米,但是對內的那面卻只有十餘米。

  兩面城牆中間有幾十畝的空隙,作為兵營和民居。白徑儼然成為一座關城,而不是關隘。

  可以說,如今的白徑,只要城門一關,只需要數百的士卒,就能抵抗數十萬大軍,可以說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根本就沒有人能夠攻進來,除非城內斷水斷糧。

  在白徑逗留了三日,法蘭終於找到了願意陪他去往白德山的嚮導。

  嚮導是太行山中的獵戶,世世代代都生活在太行山,世代都是白國人,往上數,甚至可以追溯到白氏,當然,這是他自己這麼說的,但是據法蘭估計,他家可能連族譜長什麼樣都沒有見過。

  如今法蘭也了解了家族體系,這種與天竺、貴霜完全不同的家族體系,在天竺,一個家族並沒有自己的族譜,只有族徽和世系,因此傳承十分模糊,再加上宗教體系的壓制,完全就沒有發展的機會和資糧。

  而大漢不同,家族體系已經深入方方面面,從一個三口小家庭開始;可以逐漸漸變為十幾人的小家族;到幾十人的宗族;再到數百人的一縣豪強;

  然後有影響一郡的數千人的郡望大族;更有影響力跨州連郡的世家;甚至發展到頂點,還有如同白氏和劉氏這樣能夠影響天下走勢的千年氏族。

  當然了,並不是一個家族需要贍養全部姓氏的人,往往一個家族,不管是豪強還是如同白氏這樣的氏族,都是將大部分精力投放在少數的嫡系身上。

  大漢的家族體系自有一套升降制度,往往三代降氏,而這是白氏千年來的智慧,其他的家族也是有樣學樣,因為這套體制會讓家族永葆活力與青春,不必擔心將來被大量的族人所拖累。

  一個家族,以幾十名嫡脈為主,其餘的族人受嫡脈領導,享受嫡脈的保護,為嫡脈出力,家族興盛,底層的族人自然能夠享受到利益。

  就如同白氏,並不是將所有利益都拿來給嫡脈子弟享受,而是投入到整個家族的建設,如白學和白院,又如白氏商號,還有隱晦的名望。

  嚮導本來是不想為人帶路的,但是由於法蘭說要去白德山,而嚮導又是個道教信徒,他的妻子說:

  「正好這位大師要去白德山拜訪,你順便去燒兩炷香,請白帝保佑兒子和女兒健健康康,不被山中野獸侵害。」

  嚮導一想,可行,因為身處白徑,還是很少有機會去道教聖地去燒香的,平常都是在家裡拜拜山神,去距離這裡最近的道觀,拜拜其他神仙,哪有機會去白德山上香啊。如今有人請他一起去,還給路費。

  在他十分樸素的認知里,白德山,那是百觀之首,萬山之主,天師府所在,那可是距離天上的神仙們最近的地方,住在那裡的人都是仙人。

  要是能夠在那裡上一炷香,身為道教信徒的自己,這輩子也就值了。這才同意給法蘭帶路,雖然他也沒有去過白德山,但是他畢竟是獵戶,至少有能力保護法蘭不受蛇蟲鼠蟻和山中野獸所害。

  兩人準備好後,就開始往北走,因為嚮導去問過白徑周圍一座道觀里的道士,白德山在距離白逕往東北二百九十里處。

  因此他準備先往北,然後再轉向東。

  五日後,一路跌跌撞撞,七彎八繞,法蘭二人終於來到了白德山的山腳。

  也就是白德山位置偏僻,要不然早就失去了這份平靜安穩,恐怕信徒們都會蜂擁而至。在其他地方設置道觀,也就是為了分流信徒的作用。

  因此雖然白德山為天師府所在,道教聖地,但是卻一直保持著安靜,上山下山的多是道士和貴族,而這人數也不算多,在法蘭眼中,此地甚是荒涼,山腳只停放著幾匹矮腳馬,幾頭驢子。

  在山腳通往山上的道路,有一處涼亭,一個以木簪挽發於腦後,身著青色道袍的道士盤坐在蒲團上,手持拂塵,閉目養神,涼亭的牌匾寫著「迎客亭」,兩旁的柱子上有兩幅木牌,寫著「天雨大不潤物根草,道法寬要渡有心人」

  但是此處並沒有明示是白德山和天師府所在地的石碑和招牌,不像其他的道觀,在山腳就已經有了一個大門牌坊,上書「什麼什麼觀」。

  法蘭上前詢問道:「這位施主,此地可是白德山?」

  道士睜開眼,見是一個禿頭中年人,雖然有些奇怪,但是多年的修道,讓他早已能夠平等的看待眾生。

  道士微笑道:「這位居士,白德山位居群山深處,前來的不是修道者,就是香客。常言道:是與不是伱都已經來了。

  若是有心人,上去看看,就算不是又何妨;若是無緣者,再去尋尋,就算找到又何用?」

  「南無阿彌陀佛,施主深湛佛理,有智慧,若是學了佛法,說不得將來可成菩薩羅漢。」

  道士只覺得莫名其妙,但是聽著禿頭男的話,好像是其他教派的,這南無阿彌陀佛是什麼,比得上無量天尊嗎?

  但是畢竟是客人,道士還是笑著道:「不知居士從何處來?尋白德山有何事?」

  法蘭低眉道:「貧僧自天竺佛國而來,受邀大漢皇帝陛下,往大漢宣揚佛法,為世人尋得一個解脫之法。這次前來白德山,是受白王之命,前來求教,想與貴教討論一番,佛與神,孰美。」

  道士一下子臉就拉下來了,一來是來踢觀的。

  然後冷哼一聲:「此地就是白德山,要想上山,請自便!」

  說完重新閉目不語。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