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6章 雒陽,意欲何為?
建武十一年
劉秀在雒陽重設五經博士,重開太學,命各地舉薦太學生,共三千人。
鑑於朝廷書籍飽受戰亂,或流失,或缺失,特別是齊漢軍攻破長安後大肆燒殺劫掠,毀歷代漢帝陵寢,焚燒殿宇,長安太學、未央宮的石渠閣中的書籍大多焚毀。
因此下令建設「石室」、「蘭台」、「仁壽閣」、「東觀」等,收集天下典籍,又派錄書使前往沒有經歷戰亂的朝歌抄錄古籍。
三月
雒陽北門不遠處,由白國而來的三十幾個太學生,幾個博士看見了雒陽的城牆。這些人多是學府和書院之人,也多是大族子弟,只有幾人是寒門,憑藉自己的努力被選中的。
雖然是大族子弟,但是能夠在白國中脫穎而出,都不是泛泛之輩。
「諸君,此為雒陽!」一個來過雒陽的太學生指著。
只見遠處高聳的城牆將雒陽圍住,裡面的景色完全看不到,都被青磚城牆所阻擋。
雒陽在以前只是作為漢朝鎮守關東國的重鎮,因此它的城牆十分之高,其上多有兵器擊打的劃痕和攻城器械造成的缺口,一股才從戰亂脫離而來的氣息引面撲來。
就如同這個新興的王朝此時還處於戰爭中一樣。
進入雒陽,眾人見周圍的行人都腳步匆匆,還不時有軍報從城外飛馳入內,街上的巡邏兵士接連而過。
這無一不顯露著此時的新漢,還處於戰亂之中。
「聽說朝廷就要征戰巴蜀了。」一個太學生看著街上,匆匆茫茫走過的行軍隊列。
「嗯,我也聽說了,王立,你二兄不是在軍中嗎?你有聽見什麼消息嗎?」另一個太學生問向隊伍中的王立。
王立是白國大族王氏子弟,也是白國白氏的公族子弟,再往上數幾十代,他與當今白王室的祖先還是親族關係呢。
「是有這回事,我二兄原來在隴西任偏將軍,上個月來信說要調往荊州,看樣子是要入蜀了。」
王立沒有絲毫尋常大族子弟盛氣凌人的樣子,耐心的為同伴解釋。但是也有言語中,也有因為家中有人位居高位的傲氣,這是人之常情。
「不知道這天下什麼時候能夠引來真正的安定啊。」一位名叫謝齊的寒門子弟嘆息道。
「我估計不遠了吧,我常聽書院的夫子說,那公孫述素來胸無大志,只懂得安逸享樂,守著蜀地如此豐富的資源,在中原亂戰中,竟然在裡面一動也不動。
而當今陛下英明神武,起於微末,即使是占據了河北之利,占盡了關東千里疆土,也沒有放鬆下來,反而不斷激勵自己,內修文事,外備軍略。
要不然說天下會被陛下得到?我白國豈會投向公孫述之流?」
「白臨,你不是白氏的人嗎?當初王上占據河東數郡,陛下也沒有盛起,怎麼白氏不東出河北,南下雒陽,定天下呢?」
一位心中有所疑惑的太學生,問向隊伍里一直安安靜靜的,身著白衣,面容白俊的年輕學子。
白臨苦笑道:「我怎麼會知道家中的安排和想法,更況且我已經是三代之外的白姓子了,家中就更不會將一些想法告訴我了,如果是我父親的話,他應該會知道一些原因。
不過我在家父和一些族老嘴中聽到過一些零星的消息。
說家族無意霸天下,意欲王天下。」
「無意霸天下,意欲王天下?何意?」一位見識不是很深厚的太學生疑惑的問道。
白臨攤手無奈道:「這只是我聽到的,至於具體的含義,我也不知。」
一旁的王立有所思道:「霸,霸道,意為以民為驅,實現心中所欲。王,王道,意為以民為本,實現天下大同。」
見到周圍用驚嘆的眼神看他的太學生,王立立即解釋道:「這可不是我想到的,而是我在書院藏書閣,一本佚名傳記里偶然看見的一句話,突然就想到了。」
「好啊,無意霸天下,意欲王天下,要是天下人都有此想法,還怕大漢不興,百姓不富足耶。
這天下就是野心家太多,都想爭一爭這天下共主之位,要是都以百姓為本,以天下萬民為己任,又豈會有天下大亂?
那王郎、劉玄、隗囂、公孫述之流,俱是野心勃勃之輩,陛下以仁政王天下,他們卻倒行逆施,妄圖阻擋天軍,豈不是給治下百姓帶去無妄之災?
而白氏則不然,一心只為民,一心只為華夏,故而不爭高位,不附名利,占據數郡不貪圖,退守一國不嫌少。
因為不爭奪霸業,而保存河東數百萬百姓,又因為不爭霸業,而順從民心,果斷依附陛下。河東數百萬百姓因此而活,此不亦為聖乎?」
一個滿頭白髮的老者從一個馬車上探出頭來。
「劉先生!」眾太學生都對其恭敬的行禮。
老者正是白國舉薦的博士,海內大儒劉佶。
「諸君,大多是河東之人,都需要記得白氏之恩啊。若是沒有白氏的庇佑,這河東不知道會死去多少無辜之人。」
「是,謹記白氏之恩。」
劉佶滿意的點點頭,在他的心中,除了孔夫子,最尊敬的就是白氏,沒錯是白氏,而不是某一個人。
儘管白氏歷代還有諸多大儒、亞聖,但是他都統稱為白氏,而白氏數百年的所做所為,不愧為古之君子,千年大姓。
雖說他劉佶也是劉氏宗親,是明帝之後,這比起當今陛下,血緣更接近高祖,但是說實在的,他自認為劉氏與白氏比起來,其所作所為,就是一坨大便。
甚至,他不僅一次生過該姓的念頭,要是白氏想要當著天下共主,他劉佶舉雙手雙腳贊成,還要讓自己的兄弟子女也贊成,誰不贊成,就逐出家門,可惜啊,白氏不欲王啊。
「這劉佶,過於激進了,白氏都已經說了不想要這天下共主之位,他還一直勸說王上進位,難怪王上不得不將他送來雒陽躲避他,這不是給白氏招災禍嘛。」
另一輛馬車中,一位與劉佶同年紀的博士孟鏡,看不慣劉佶給年輕人洗腦的舉動,吐槽道。
「欸,也別這樣說,老劉也是心急啊,我們都是六七十歲的老傢伙了,以往經歷大亂,看多了血雨腥風,看多了白骨滿山,期望一個聖王治理天下,結束戰亂,這是無可厚非的。
老劉身在關中,這一次大亂,關中幾乎百不存一,亡於戰亂、飢餓的百姓多如牛毛,他的親族也沒有跑出來,如今只獨留有一個曾孫遺世,也是讓人唏噓。」
與孟鏡同車的博士崔社勸說道。
孟鏡冷哼一聲:「要不是看在這份上,去年的辯論,我早就罵的他狗血淋頭,豈容他在上面大放厥詞?」
崔社見狀也是笑著搖搖頭,暗想道:「這兩人啊,本是師出同門,偏偏看不對眼,從哀帝時就開始斗,一直斗到現在,真是一對冤家啊。」
劉佶與孟鏡原本就同為海內名儒陳參的弟子,說起來與王莽還是同門師兄弟,原本兩人關係極好,在學習時,幾乎同吃同寢。
但是在王莽篡漢時,兩人發生了極大的分歧,孟鏡認為不管誰作為天子,只要對百姓好就行,而劉佶則持有相對的觀點,認為就算如此,也不該篡漢,應該遵守遊戲規則。
當時的劉佶還對劉氏抱有極大地好感,也對自己的劉氏宗親身份沒有這麼唾棄,故而極力唾棄王莽廢除孺子帝,自立為帝,認為這是他慕權的表現。
但是那時候王莽還沒有失人心,還是天下人認為的聖人,所以劉佶的言語幾盡被孟鏡所壓制,使得孟鏡的言論盛行於書院。
等到後來天下開始大亂,王莽成為眾矢之的,劉佶的言論開始壓倒孟鏡:「看吧,我就說王莽就是一個真小人,偽君子。」
孟鏡不說話了。
等到後面事態越來越危機,天下重新成為亂世,百姓生存已經成為很大的問題,每天都有因為戰亂、飢餓、疫病而死的。
特別是赤眉軍和綠林軍在關中肆虐,劉佶親族幾乎被屠戮殆盡,諷刺的是,兩方人都握有天下大義,皇帝都是劉氏的宗親,劉佶突然沉寂了起來。
過後不久,然後一改往常言論,不斷說只有白氏才能救天下,只有白氏才能救華夏,然後不斷攛掇當時的白公貫自立為帝,平定天下。
可是白氏早已訂好了不王天下的戰略,接著之後出現了劉秀,劉佶還是攛掇白貫道:「劉秀也姓劉,劉氏早晚要完,還是您稱帝吧,只要您稱帝了,百姓就有天了,青天就有了。」
等到劉秀稱帝,白國依附,白貫去世,白室成為白王,劉佶還是一直攛掇道:「劉氏不配有天下,等到劉氏勢微,白氏振臂一揮,天下景從,百姓簞壺食犟以迎王師,這天下就可以安定萬世了。」
白室被他纏得頭疼,可是他又是大儒,打不得,罵不得,還拒絕不得,每次都要笑臉相迎,沒辦法,這次劉秀挑選大儒作為博士,白室想都沒想,就將他的名字報了上去。
走的時候,劉佶幽怨的眼神,看得白室起了一身的雞皮疙瘩。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