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防民之口,國人暴亂

  第26章 防民之口,國人暴亂

  周王朝都城,犬戎

  大夫芮良夫聽說周天子任命了榮夷公作為卿士,想要充實王室的財庫,於是他果斷進宮面見周天子說道:

  「大王萬年無期!臣想請問大王王室難道要衰落了嗎?」

  周天子疑惑的問道:「卿為何有此問?」

  芮良夫說:「我經常聽別人說榮公愛財,也善於斂財,但是他斂財的手段卻並不是合乎刑法與禮法的。而大王您任命榮公這樣的人作為卿士,這讓天下的人如何看待您呢?

  榮公愛好聚斂財利,但他自己卻不知道大難就要來臨了,又怎麼能提醒大王如何規避災難呢?又怎麼不會給王室帶來災禍呢?」

  芮良夫看著思考中的周天子繼續說道:「大王,財利,是天地萬物所產生的,是天地所承載的,卻想要據為己有,害處實在太多了。

  天地萬物都想獲取,怎麼能夠據為己有呢?它所觸怒的人太多了,又不防備大難。榮公用這些來教導大王,大王怎麼能夠長久地統治呢?

  統治百姓的人,應該疏導財利而將其從上到下分布出去。即使對世間萬物都做到極致,仍然要每天提心弔膽,擔憂引起不滿。

  因此《頌》說:『追念后稷有文德,功績卓越配上天,天下萬民得安定,無不以你為榜樣。』《大雅》中也寫道:『廣施恩澤,成就周邦。』這不就是說要布施財利而畏懼災難嗎?所以才使周朝延續至今天。

  現在大王學的是聚斂財利,怎麼可以呢?一個普通人聚斂財利,尚且被稱為盜賊,身為天子卻要這樣做,願意歸附他的人一定很少了。榮公如果得到重用,周王朝就一定會衰敗。」

  周天子聽完他的勸諫說:「如果不斂財,王室就沒有財貨去豢養軍隊,沒有軍隊就不能保證邊境的安全,邊境不安全,這才是周王朝衰敗的原因啊。難道穆王和恭王的教訓你還沒有吸取嗎?」

  芮良夫說:「大王的擔心是有道理的,但是絕對不能用斂財來維持周王朝的統治啊,斂財雖然可以保持軍隊的數量,可這一定會失掉天下的民心啊!還請大王收回任命吧!」

  周天子思考良久後還是沒有聽從芮良夫的建議,最後還是任命榮公為卿士,讓他管理國家大事。

  在白邑的白政聽說了這件事,馬上召集少主白琪來商議這件事,白政說:

  「琪兒你如何看待這件事,這不僅是周王朝的困境,也是我白氏以後必定會要遇到的困境啊!」

  白琪想了一下說道:「阿父,這件事的根本原因就是王室沒有錢,那麼是什麼導致王室缺錢呢?而以前的時候王室為什麼不會缺錢呢?

  首先說以前的周王室不僅不缺錢還有錢供給大量的軍隊,我想這是因為周天子手中掌握有最多的土地的緣故,再加上每年從各個諸侯國收上來的貢賦,這其中的財貨絕對是不可估計的。

  而自從天子不斷的將手中的土地賞賜給有功的貴族以及宗室子弟,而自己手中的土地卻沒有增加,使得周天子手中的土地在不斷的減少。

  致使沒有足夠的財貨維持龐大的軍隊支出,因此現在的王室才會缺錢。」

  白政讚許的點了點頭,又問道:「那該怎樣解決這種問題呢?」

  白琪說道:「首先絕對不能肆意的向著自己的領地內斂財,這種和自己子民搶奪財貨的行為,不亞於為了止渴而去喝毒藥。

  那麼讓財富增多的不外乎有兩種方法,一種是生源,另一種是節流。生源也有兩種,第一種最簡單粗暴就是搶,不能搶自己的,就搶別人的,一百年前的周天子就是這樣乾的。

  不過這方法有許多壞處,就是能搶贏還好,要是沒搶贏,那就會讓我們白氏停滯發展,甚至被反噬。

  另外這個方法還會導致我們四處樹敵,使得我們的生存環境變得十分惡劣。還會導致我們的子民有一種不勞而獲的想法,甚至會威脅到我們白氏的統治。

  第二種方法就是生,在自己的領土上不斷提高財富的產量,或者加大與其他勢力的交流而獲得財貨,不增加數量,而增加質量。

  節流呢就是將資源用到最該用的地方,不能鋪張浪費,像是我們白氏的薄葬就是節流的一種,另外就是不要隨意地減少自己的資源,比如我們就不能像周天子一樣隨意地將土地賜給他人。

  我們一定要讓土地流動起來,讓土地一直放在我白氏手中,可以采封,但不能實封。」

  白政聽完表示十分認可,讓白琪好好完善,等到他當家主後,要慢慢實行,不能過於急躁。

  隨著周天子任命榮公為卿士管理國家大政,榮公也不負周天子的期望,為王室收斂了許多財貨,

  隨著時間的推移,王室財富不斷增多,周邊戎狄也不斷臣服,周天子也不斷的狂妄自大,甚至奢侈傲慢,

  頒布了許多殘暴的政策,則引起了國人強烈的不滿,國人紛紛在許多場合批評他。

  這時召公也進宮勸誡周天子說:「大王啊,您的許多做法以及不合理的政策,實實在在的損害了人民的利益甚至於生命了,人民都說再也不能忍受了。」

  周天子聽完自大又憤怒的說:「先王恭王說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寡人是十分認同這句話的,現在寡人拿自己家的東西,這難道不是合理的事情嗎?現在居然還有人說三道四,這是寡人無法忍受的。」

  於是周天子找到一個衛國的巫師,讓他監視批評周天子的人,若是看到有人批評周天子,報告給周天子之後就立即處死,不需要審理和證據。結果批評周天子的人少了,而諸侯也不來朝見了。

  王三十四年(公元前844年)

  周天子對百姓的控制更加嚴厲了,國人都不敢隨便說話,走在路上都是相互使眼色。

  周天子到城裡遊行的時候,看到了這個情況,非常高興,他招來召公說:

  「寡人已經可以平息人們的批評了,伱看,他們都不敢說話了,批評寡人的聲音都沒有了。」

  召公說:「大王,您這只是把他們的嘴堵住了。堵住百姓的嘴,要比堵住洪水還要危險啊。

  洪水被堵住了,當它積蓄了足夠的力量時,就會衝破堤壩,傷害的人一定會很多,而堵住百姓的嘴也是一樣的道理啊。

  我聽說上古舜帝的時候,天下發大水,百姓民不聊生,舜帝要求鯀去治理洪水,鯀一直築堤壩,想要將洪水堵住,可是卻總是被洪水衝破了堤壩,導致洪水更加泛濫。

  最後鯀因為沒有治理好洪水被舜帝所懲罰。後來舜帝又任命大禹代替他的阿父鯀治理洪水,大禹經過觀察和思考沒有用他阿父堵洪水的方法,而是將洪水疏散開來,最後成功解決了洪水泛濫的問題。

  因此治理洪水的人應該打通淤塞對其加以疏導,治理百姓的人也應該開放言路讓他們發表議論。

  而天子處理政事,應該讓公卿乃至列士都獻上詩歌,讓樂師獻上樂曲,讓史官獻上圖書,讓太師進行規誡,讓無眼珠的盲樂師演唱詩歌,讓有眼珠的盲樂師朗誦規誡,讓百工都來勸諫,

  讓平民相互議論,讓近臣盡心規勸,讓親戚彌補過失,讓盲樂師和史官一起教誨,讓年老的賢人進行訓誡,最後由大王仔細思考。這樣做的話,政事才能夠施行而不違背情理。

  人民有嘴,就好像土地有山川一樣,財用都是從那裡產生的;就像平原有沃土一樣,衣食都是從那裡產生的。

  讓百姓把話都講出來,治理國家的成敗就可以看出來。做好事並防備將要出現的壞事,這就像產生財用和衣食的道理一樣。

  百姓心中所思慮的,就是嘴上所說的,知道百姓心中的憂慮,並及時加以解決,這樣才能把事情辦好,如果堵住百姓的嘴,我們又怎麼能知道他們在擔心什麼呢?周王朝的統治又怎麼能長久呢?」

  周天子聽完,覺得召公在批評他,於是不聽從召公的勸誡,於是國人們都更加不敢說話了。

  王三十七年(公元前841年)

  因為周天子任用榮公為卿士,實行「專利」政策,將山林湖澤改由天子直接控制,不准國人進入謀生。

  因此許多國人不能維持生計,於是在這一年,都城的國人們因不滿周天子的暴政,都城的「國人」集結起來,手持棍棒、農具,圍攻王宮,聲稱要殺了周天子。

  周天子聽到王宮外面人聲鼎沸,都高喊著:「除暴君!除暴君!除暴君!」還不時傳來棍棒砸宮門的聲音,周天子急忙下令調集城外的軍隊前來鎮壓。

  周天子旁邊的一位大臣無奈的說道:「大王啊,我們周王朝寓兵於國人,國人就是兵,兵就是國人啊。國人都暴動了,我們還能調集誰呢?」

  於是周天子只好帶領親信連忙從暗道逃出城去沿渭水河岸,一直逃到彘(今山西省霍州市)。

  過了一段時間,國人攻進王宮,但是沒有找到周天子,便轉而尋找太子姬靜。這時,太子姬靜已經聽到動靜已經逃到召公府里了,召公見狀連忙讓人將他藏了起來。

  很快,國人聽說太子藏在召公家裡,於是大量國人將召公府邸團團圍住,要求召公將太子姬靜交出來。

  召公見國人已經發現太子在自己家,為了保護太子,又想到國人也沒人認識太子,於是召公說:

  「以前我多次勸諫大王,但是大王不聽從,才有了今天的災難。現在我要是殺死大王的太子,大王也許以為我是因為記仇而泄憤吧?事奉君主,身處危難也不應該記仇,心有怨氣也不應該發泄,何況是事奉天子呢!」

  於是他用自己的兒子代替太子,最後太子姬靜才得以逃脫國人的暴亂。

  ——

  防民之口甚於防川

  ——《白氏春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