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 複雜的漢帝,范生

  第223章 複雜的漢帝,范生

  在元封五年的時候,就有民不堪其擾,殺官造反,又有遊俠,看不慣官吏橫徵暴斂,出手刺殺了大量官吏,導致地方一度出現了混亂。

  隨後漢帝在張湯的建議下,依據《禹貢》《職方》等古籍,分天下為十三州,每州設刺史,以六條問事來監察州內地方官及豪強。

  有著州刺史的直接監督,零星的造反都被按了下去,而地方豪強就算不滿,以前還能暗地裡出資幫助造反者,如今刺史在那一坐,根本就不敢動。

  只要敢動,家破族滅,遠遷長安,就是他們的最終歸宿。

  但是這終究只是一時之策,如此導致的問題就是,迄今為止,關東流民竟然達到了三百多萬。

  而因為當今丞相是法家的張湯,其多任用酷吏,而漢帝為了籌措軍費,也認為法家弟子用得比儒家弟子順手,這就導致了朝堂和地方,法家弟子竟占絕大多數。

  為了更好地管理國家,漢帝命張湯、趙禹等法家大師,修訂新《漢律》,最終確立了漢律的框架,即律、令共計三百五十九章,死刑四百零九條、一千八百八十二事,死罪決事比一萬三千四百七十二事。

  其中代表性的例子就是強化了「見知故縱監臨部主法」的規定,即主管官吏故意放跑罪犯就與犯罪者同罪;同時「緩深故之罪」,即放寬對官吏製造冤假錯案的治罪。

  由此天下嚴刑峻法和酷吏盛行,甚至於打擊關東社會的豪俠,並遷徙關東豪俠於關中、族誅豪俠郭解,以促使漢律下沉到關東地方郡縣。

  而儒家也不甘心被法家壓制,便聚集起懂法的儒家弟子,在董仲舒等人的推動下,實現了司法的初步儒化,即開啟了春秋決獄。

  另一方面,為了更好地控制關東地區,以往歷代的漢帝,都以關中為根本的地緣戰略,藉以內控諸侯,外御匈奴。

  高帝時,重在控內,並以洛陽作為控御關東諸侯的重鎮。

  而當今漢帝上位後,重在御外,而對關東諸侯的統治由軍事鎮綏為主轉向政治控制為主,洛陽在地緣戰略中的重要性也相應下降。出於適應地緣戰略轉變的需要,漢帝對長安、洛陽之間的地域結構進行了調整。

  漢帝下令將函谷關東移約三百里,是為「廣關」。

  此後,關中區域北部的東界由以臨晉關為標誌的黃河一線向東推進至太行山一線;中部區域的東界由舊函谷關向東推進至新函谷關;南部區域的東界,由巴蜀之地東南緣向東南推進至柱蒲關、進桑關一線的滇桂、黔桂間的山地。

  不僅如此,東徙函谷關,旨在將整個崤函山區括入關內,以加強對洛陽的控制,防備關東有變,反叛勢力襲據洛陽以威脅關中。

  漢帝還下令設置弘農郡,旨在構建以弘農、新安、宜陽為節點的防禦體系,並加強對崤函道和武關道的控制,以彌補函谷關東遷後帶來的關中防衛疏漏,達成控制洛陽和防衛關中的雙重目的。

  正因為如此,關東有眼力的豪強根本就不敢有絲毫異心,而關東的眾諸侯,也在漢帝不斷打壓下,實行推恩令。

  即規定諸侯王可以「推恩」將其封地分封給繼承王位的嫡長子以外的子弟,並上報朝廷,由皇帝制定列侯封號,諸侯王無權廢除或更改。所分封的侯國歸郡統轄,不得過問政事,僅收納封地內租稅。

  還頒布左官律和附益法,即貶抑諸侯國官吏為「左官」,規定曾仕王國官吏者不得在中央任職;禁止朝臣交結諸侯、為其謀利,但有發現,嚴懲不貸。

  而在農事方面,漢帝不斷勸課農桑,興修水利、整治漕運、治理黃河、改革農業技術,僅在關中地區,就修建了包括六輔渠、白渠、龍首渠、成國渠等,其他地方多不勝數。

  而漢帝之前,黃河連年決口於瓠子,多次治理沒有成效,漢帝派出大司農鄭當時和汲黯率十萬軍民堵口,但由於水勢太大,堵而複決,當地民眾又幾次堵口,但都沒有成功。

  元封元年,漢帝封禪回京,親臨瓠子,對水利官員下了死命令:「黃河決口,你們死,黃河無恙,你們活。」又令群臣,從官自將軍以下皆負薪實決河,終於堵住了決口。為了防止河水再一次泛濫成災,又發動民眾修好了黃河分洪的兩條渠道,黃河終於安靜了下來。

  也正因為此,漢帝雖然揮霍無度,廣修宮室,年年征戰,但是仍沒有激起太大的民變,天下仍然在他的掌控之中。

  但是縱使漢帝用各種辦法延緩了民變的發生,但是這沒有改變根本,於是一場極大地變動,在表面上正處於煌煌大世的漢朝發動。

  九月二十二日

  隨著李陵和李廣利帶領的中央軍和部分邊軍,遠征匈奴全軍覆沒,此時正值中央朝廷兵力空虛之時。

  太初五年(天漢元年)

  河內郡

  「怎麼樣,準備好了嗎?」一個年輕人對著一邊的中年人說道。

  「公子放心,我們都準備好了,反正也活不下去了,不如和他們拼了,也要讓那些達官貴人知道,小民也會有怨氣,小民也會有怒氣。但是,公子,你身為貴族,不在家享受富貴,為什麼要幫助我們?」

  年輕人頭帶著一塊黑布條,一身普通百姓的打扮,只是腰間掛著的劍和另一旁掛著的玉,代表了他的不凡。他是白氏子,是白烔的侄子,也是白斌的堂兄弟,名叫黑良,自幼喜愛墨學,被當今家族改白氏為黑氏,任命為黑氏族長,成為墨家大首,僅在鉅首之下。

  墨家經過幾百年的發展,除了被白氏保護起來的,其餘的幾乎被消滅殆盡,而白國內的墨家弟子,外出還大多要隱藏身份,不然會被當地官員當成遊俠處理。

  正因為此,墨家和墨學幾乎被白氏徹底掌控,只留有一個傀儡鉅首,作為象徵,而一切墨學的解釋和墨家事物都在大首的手中。

  大首幾乎由黑氏擔任,黑氏是白任之後,墨家大賢之後,墨翟的親傳弟子,名正而言順。

  而黑氏又在白氏的控制之下,白氏能夠輕易的將人安插進去,從而控制墨家,原來叫白良,如今叫的黑良就是這樣年紀輕輕就成為墨家大首的。

  「我雖出生高門,但是祖上卻和伱們一樣是底層小民,我知道你們的力量很小,也很分散,如果沒有人幫助,很難發出自己的聲音。

  你聽說過墨翟嗎?」

  中年人想了想道:「沒有!」

  年輕人嘆了口氣:「他不是我們大漢的人,他是幾百年的一個人,他在幾百年前就提出了小民理論,認為國家的組成不僅僅是由高門大族、地方豪強組成,還有一個個分散在各地的小民組成。

  他認為那些高門豪族已經有自己的學說和代表了,而底層小民,沒有地位的工匠卻沒有人去代表,沒有人為他們發聲,雖然儒家有一些人能夠看見你們,但是他們終是為了高門大族服務的,所以他就創建了一個學說叫墨學,創建了墨家。

  而我就是墨家子弟,也稱之為墨者,也就是說,我們可以幫助你們,只要你們願意的話。」

  中年人疑惑真有這麼為自己等小民著想的人?但看著年輕人和他周圍的人堅定的眼神,他還是相信了。

  「公子,我們已經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了,也容不得我不相信了,我已經聯絡好了幾個被當地官吏破家逃入山中的豪族和不服的當地百姓,隨時都可以起事。」

  中年人名叫范生,原來是儒生,是河內郡的當地豪族,因為如今許多郡縣都是法家弟子當家,所以他沒有成為孝廉,便一直在家中,準備耕讀傳家。

  可是自從河內郡來了一個名叫甘健的太守,是張湯的弟子,一心只想斂財,向漢帝表明自己能夠聚財的能力,故而多設稅種,提高商稅,還逼迫地方豪強交出一半家產,不然都給遷移到關中,以填充皇陵周圍的城邑。

  范生家本是郡中望族,其父范累為人素來執拗,說什麼也不會白白的將家財交出,遂被甘健抓住,成為敬候的那隻雞,不斷網羅罪名,最後派人將范家抄家滅族。

  只有還在鄉下讀書的范生,得到好友的消息,快速遁入山林,逃過一劫,卻也從此淪落為通緝犯。

  之後一直在河內郡各處山林流轉,期望得到幫助,以報滅族之仇。

  「范生,我話說在前面,我們可以暗中幫助你們,但是我們不能出面,你應該知道,要是被朝廷知道了我們的存在,那後果可不是你我能夠承擔的。」黑良如是說道。

  「我明白。」

  「那好,我會在距此處三十里的一座山上,存放有刀劍弓矢,但是沒有甲胃,大概有三百人的裝備,還有一千人半月的糧草,我身後的這三人,都是一等一的好手,可以隨你左右,保護你的安全。

  我可以承諾,只要你們攻下了第一座縣城,我就可以不斷派出熟悉兵將的人才加入你,但是你要仔細分辨,以此來支援你。

  我還可以為你提供情報,有什麼想要的情報,可以向我送你的這三人詢問,一切情報都是通過他們三個,傳遞到你這裡的。」

  范生躬身行禮道:「多謝公子。」

  「不必多禮,我才是要謝你啊,如果你們能夠成功,這對於天下來說,不亞於一場地動,至少能讓坐在皇位上的那個人醒一醒,不要再苛責百姓了,你們是為了天下人起事的,縱使失敗了,我也可以為你們指條明路,保得性命。」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