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用兵如神的韓信

  第132章 用兵如神的韓信

  代國,國君是陳餘,原來的代王是趙歇,等到陳餘聯合田榮將張耳驅趕後,扶持趙歇為趙王,趙歇為了報答陳餘,就封陳餘為代王,不過因為陳餘常年待在趙國國都巨鹿,代國的一切事務由代國相夏說處理。

  韓信軍十萬進入代國,代相夏說並沒有得到絲毫消息,等到韓信軍攻到閼與時,才得到韓信軍到來的消息,連忙召集軍隊迎敵,不過由於代國國力弱小,只能湊齊三萬人,所以只好據城而守。

  等到韓信大軍抵達代縣,代軍早已嚴陣以待。韓信觀察代縣城池,並不高,所以他決定強攻,下令圍三闕一,留下城西。不過他在距離城西五里處設下伏兵,防止代軍逃脫。

  激烈的攻城戰開始了,雖然代軍占據城池之利,不過士兵並不精銳,因為最精銳的士兵都在北方的長城防禦匈奴人的南侵。

  雖然如今中原打得水深火熱,但是在邊關,還是有這麼一群人在默默守護著諸夏,沿著長城,各諸侯都十分有默契的在此設立重兵。

  比如劉邦在北地設立了五萬人防守,白卿也在雲中放置了五萬,代國實力弱,但也放置了精銳的兩萬,然後就是燕國的五萬,不然的話,匈奴人早就趁著中原大戰,源源不斷的湧入長城。

  三日後,代縣被攻破,一萬多人從城西逃跑,不過被韓信在那裡的伏兵所擒獲。夏說也被擒獲,拿下代國後,韓信軍的後勤壓力終於小了些了,不過還是多有不足。

  拿下代國後,韓信親自去信邊關,表示後方換人了,不過讓他們安心戍守,後勤不會被阻斷。

  趙國得知有敵人進攻代國後,派出趙將戚威帶領五萬大軍前去支援,但是他們錯估了韓信的軍力,以為只有幾萬人,等到戚威帶人趕到,發現代縣已經被攻破了,然後果斷帶人撤退。

  韓信發現他們,下令大軍拔營追擊,在鄔縣將他們圍困。戚威發現漢軍不是幾萬而是十幾萬,心慌之下,竟然丟下部隊跑了,漢將曹參帶人追擊並斬殺了他。

  韓信收編了城中的五萬趙軍,韓信軍力來到十七萬。

  韓信決定兵分兩路,自領十萬向南進攻趙國的恆山郡,張耳帶領五萬人向東由懷安進入上谷郡進攻燕國。

  趙國得知援軍全軍覆沒,立馬召集大軍前往抵抗,趙王深知這一戰的重要性,所以幾乎窮盡趙國全部的力量,召集了二十萬大軍,在阜平駐軍,阻擋漢軍南下。

  趙軍主將是代王陳餘,陳餘有個謀士叫李左車,因為素有奇謀,被趙王封為廣武君,他又是古趙國名將李牧之孫,所以深得趙王信賴。

  軍議上,李左車道:「韓信渡過西河、擄魏王豹、擒夏說、血洗閼與。現輔以張耳,乘勝欲下趙國,其鋒不可擋。可我聽說:『千里運糧,士卒就有挨餓的危險;吃飯時才去打柴做飯,軍隊就不會吃飽!』

  這阜平位於山口之處,戰車不能並行,騎兵不能列隊,行軍數百里,其糧必落於後,望您暫撥我三萬兵,我從小路斷其輜重糧草;

  您深溝高壘不與其戰,漢軍前不得戰,退不得回,我的部隊又斷絕了漢軍的後路,不出十日,韓信的頭顱就可懸在您的旗下。」

  原本趙軍占據有利地形,並憑藉城池之利,身後又是本國國土,就算韓信有幾十萬大軍,也不能輕易攻破,可是陳餘見韓信只有幾萬人,所以想要主動出戰,畢其功於一役。

  而陳餘又曾是一個儒者,常常自稱正義之師不用奇謀詭計,所以十分反感。

  最終對李左車道:「從兵法上講,兵力十倍於敵人就可以包圍敵人,兵力一倍於敵人就可與敵人開戰。現在韓信雖然號稱兵力十幾萬,其實不過數萬人,千里迢迢來奔襲我們,可見士兵早已疲憊之極。

  若是我們避而不擊,以後更強大的敵人前來,我們又將如何對付呢?我想諸侯一定會認為我們膽怯,能夠輕易地攻打我們,到那時,趙國還能有安穩之日嗎?」於是沒有聽從李左車的計策。

  韓信正苦惱,如何攻破這個二十萬人駐守的堅城時,有細作來報,將陳餘沒有採納李左車計策的事告訴了韓信,非常高興,也知道了陳餘的想法。

  於是大膽引兵前來,離阜平僅僅二十里駐紮了下來,派遣二千輕騎兵,人持一面紅旗,從下游一處小路渡過面前的河流,去到對岸山坡上偽裝隱蔽起來,窺視趙軍,並告誡他們:趙軍見我軍出擊,一定會傾巢而出,到那時你們就乘機迅速沖入阜平,拔掉趙國旗幟,插上漢軍的紅旗。

  同時命令副將傳令開一頓小餐,說:「今天打敗趙軍之後就會有大會餐!」將領們誰都不相信,但是賴於韓信的威信只好假意稱是。

  之後韓信又召集將領們分析,認為趙軍如今已先占據了有利的地勢,他們在未見到漢軍大張旗鼓之前,定會認為漢軍遇到了阻險而退兵,是不肯輕易發兵攻打我們的。

  於是韓信派一萬人為先頭部隊,渡過阜平前的河水,背靠河水擺開陣勢,趙軍見漢軍擺出只有前進而無退路的絕陣,都大笑不已,嘲諷韓信不知兵。

  天剛蒙蒙亮,韓信便讓人打起了大將軍的旗號和儀仗,吹角擊鼓,大搖大擺的渡過河水,休息片刻後大軍做出進攻阜平的樣子。陳餘見狀,只覺得信心滿滿,果出城列陣,雙方大戰良久,韓信棄鼓扔旗,佯裝打敗,退到河邊的軍陣之中堅守。

  因為背靠河水,加上韓信超絕的調度,趙軍無法輕易將他們打敗。

  這時韓信所派的二千輕騎兵,等趙軍傾巢而出追擊漢軍,爭奪戰利品的時候,立即由山坡衝下,趙軍被殺得亡魂皆冒,連忙往城內趕去。

  漢軍輕騎則不慌不忙在後尾隨,待看到大量趙軍在城門口擁擠,使得城門無法關閉時,漢軍輕騎立馬提速,尾隨趙軍成功沖入城中,殺散城門四周的趙軍後,又重新關閉城門,拔掉城頭趙軍的旗幟,豎起了二千面漢軍的紅旗。

  另一邊,河邊的趙軍久戰不勝,想要退回城中,卻見阜平城頭遍是漢軍紅旗,大驚失色,認為漢軍已經把趙王及其將領全部俘虜了,於是陣勢大亂,四散奔走逃告。

  陳餘雖斬數人,竭力阻止,卻仍然不見成效。這時阜平城中的趙軍已經被漢軍擊潰,順帶著還俘虜了趙王歇,休息片刻後,打開城門,一千餘輕騎直擊趙軍後陣,趙軍兩面夾擊,趙軍陣型潰散,大敗,此外漢將曹參在河水旁斬殺了代王陳餘。

  因為韓信下令不許殺李左車,有能擒者賞千金。因此想要喬裝躲避在戰俘中的李左車,被一個雙眼通紅的士卒死死的捆綁了起來,生怕自己的千金跑了。

  見到李左車後,韓信親自上前鬆綁,請李左車面東而坐,自己執弟子之禮,想要向他請教平定燕齊的計策。

  李左車得到韓信的尊重後,也沒有固守俘虜的身份,坦然自若的接受了韓信的拜請,成為了韓信的私人謀士,針對韓信說的攻取燕齊之事,李左車說:

  「我曾聽人說: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所以說即使是犯人的話,聖人也可以有選擇地採納。不過恐怕我所獻的計策不一定值得採用,但我仍願獻上我的愚見。

  代王陳餘雖有百戰百勝之計,可一招失算,軍敗阜平,身死河水。如今將軍渡過西河俘虜了魏王,擒夏說於代縣,一舉攻下了阜平,在不到一上午的時間就打垮趙二十萬大軍,誅殺了代王,名聞海內,威震天下。

  使敵國百姓放下農具,停止工作,吃好的,穿好的,專心傾聽您下令進軍的消息,這些都是您的長處。然而將士疲憊,實際情形是難以用兵。

  如今將軍要率領疲憊勞苦的士卒,停頓在燕國堅守著的城池之下,想戰又恐怕拖得太久,力量耗盡而不能攻克,實情暴露,而弱燕不肯降服,齊國也必然固守邊境以圖自強。燕、齊相持不下,那麼漢王和霸王的勝負也就分不出來。這是將軍的短處。

  我認為『北攻燕、東伐齊』的計策是失策。因為善於用兵的人常用己之長擊他人之短。將軍不如按兵不動,休整士卒,安定趙地,撫恤遺孤,日日以牛肉美酒犒賞將士,擺出攻打燕國的態勢。

  而後遣辯士去遊說燕國,把自己的優勢充分顯示在燕國面前,燕國一定不敢不聽從您。燕降服後再派辯士以燕已降漢說齊,齊必從風而服,即使有再聰明的人也不知道該怎樣替齊國謀劃了。

  像這樣做的話,天下的大事就好辦了。用兵之道,本來就有先聲奪人,再動實際的策略,不是嗎?」

  韓信聽了李左車的計策後,只覺得醍醐灌頂,連忙引之為心腹,隨後下令讓趙王親自書寫投降信,要求趙國所有的城池投降,如此韓信輕易地就得到了趙國所有的城池。

  然後依照李左車的計策一一實行,派使者去燕國,燕王臧荼聽到韓信以數萬降兵擊敗趙國二十萬大軍戰績的消息後,只覺得後脊發涼,立即就表示願意向漢王投降。

  同時韓信去信劉邦請求立張耳為趙王,鎮撫趙國,劉邦同意了,封張耳為趙王。

  是夜,韓信大獲全勝,下令履行承諾,下令全軍大會餐,諸將都前來祝賀,有人不解的問到:「將軍,兵法上說,布陣應是『右背山陵,左對水澤』,如今將軍卻背水為陣,早前還說破趙軍之後會餐,當時我們都不服,然而今日卻取勝了,這是什麼戰術?」

  韓信端著酒杯一飲而盡,站起身,迎著眾將的眼神,笑著說道:「我今日所用的戰術也是在兵法上啊,只是諸位沒留心罷了。

  兵法上不是說『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嗎?但是我平素並沒有得到機會訓練諸位將士,而士卒中又多魏國和代國投降的降兵,這就是百姓常說的『趕著街市上的黔首去打仗』。

  在這種形勢下不把將士們置之死地,不使將士們都為了保全自己而戰;如果給他們留有生路,那就都跑了,又怎麼還能用他們取勝呢?」

  諸將聽了都自嘆不如,更加佩服韓信的用兵之術了,都說韓信用兵如神。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