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6章 南唐附江南始平,大夏一統規劃詳

  第1036章 南唐附江南始平,大夏一統規劃詳

  大夏平寧十九年

  二月

  夏軍攻克南昌關城。

  三月

  吳軍攻破信州,進逼潤安鎮,誅殺皇甫繼勛,南昌南門戶失陷。

  南昌徹底成為一座孤城,與南邊的筠州、撫州、袁州等勤王軍徹底隔絕。

  六月

  夏南方舟師沿贛水而下,一路攻破南安軍、百勝軍、贛縣、廬陵、新淦,破南唐洪州節度使朱令贇十五萬兵馬,與吳軍在象牙口匯合。

  至此,南唐外援既滅,夏軍盡圍南昌,晝夜攻城不止。

  南昌米糧匱乏,死者不可勝數。

  見形勢危急,李煜也顧不得面子,兩次派遣使者出使開封,進奉大批錢物,求夏緩兵。

  但白汐從始至終就只有一句話:「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諸夏一統,勢不可擋。」。

  十二月

  南昌外城失守,守將咼彥、馬承信、馬承俊等力戰而死。

  南唐右內史侍郎陳喬自縊,以示不願投降。

  被圍在皇宮中的李煜深知窮途末路,奉表投降,南唐至此而亡。

  大夏平寧二十年正月

  李煜被俘送到開封,白汐封他為違命侯,拜左千牛衛大將軍,與右千牛衛大將軍劉鋹比鄰。

  同年二月,吳王錢弘俶遣人入朝表賀。

  而此時,身在杭州的錢弘俶聽說永明寺高僧延壽,乃德韶之法嗣,此時沉疴在身,便親自前往探望。

  期間針對後夏滅南唐,危及吳越的走向,徵詢延壽的意見。

  延壽則盡力勸諭錢弘俶「納土歸夏,舍別歸總」。

  最終,錢弘俶審時度勢,遵循祖宗武肅王錢鏐的遺訓,以天下蒼生安危為念,採納了延壽臨終遺言,為保一方生民,採取「重民輕土」之善舉。

  大夏平寧二十年九月

  吳王錢弘俶親自入夏京開封,遵從祖訓,決定納土歸夏。

  將所部十三州,一軍、八十六縣、五十五萬六百八十戶、十一萬五千一十六卒,悉數獻給夏朝。

  夏皇白汐十分感動,親自放下姿態,走至錢弘俶身前,抓起他的手拍打道:

  「自朕明事以來,認為天下有德之家,唯白氏而已,今可又添一錢姓也。」

  錢弘俶不敢接受,連忙推辭道:「皇室尊貴,陛下所在亦是千年大族,小王豈敢攀附,不過向白氏學習爾。」

  白汐卻不怎麼看,說道:

  「天下百姓,諸夏萬年,能心存大義,敢於學習者又有幾家呢?」

  說罷,他拉起錢弘俶的手,面朝群臣宣布道:「今日起,朕與吳王結為異姓兄弟,唱名不拜。」

  隨後,又下旨賜杭州錢氏「納土歸夏」「華夏義族」的稱號,並賜錢弘俶丹書鐵券,可免死罪一次。

  針對吳國的處理,白汐削去吳國號,改封鄧王,視同親王。

  將原吳國分為兩路,即兩浙路,治所杭州;福建路,治所福州。

  撤銷江南路,置江南西路,治所南昌;置江南東路,治所江寧。

  至此,華夏重歸一統,除南海西側的南越國、以及西域還沒有收回來以外,大夏的國境重現漢唐之景。

  自大夏承乾元年太祖白澗建國,到如今的平寧二十年,大夏滅八國,驅北虜,降南蠻,一統中原,共用了三十六年,兩代帝王。

  到目前為止,大夏疆域共有三十一路,即:京畿路、京東北路、京東西路、京西北路、京西南路、淮南東路、淮南西路。

  河北東路、河北西路、遼東路、朝鮮路、河東路、漠南東路、漠南西路、長安路、鳳翔路、甘肅路。

  山南路、劍南西路、劍南東路、峽西北路、峽西南路(黔州路)、昆寧路。

  荊湖北路、荊湖南路、江南東路、江南西路、兩浙路、福建路、廣南東路、廣南西路。

  看著如此廣袤的疆域,白汐認為僅憑開封這一座京城是無法完全壓制的。

  於是下令升格長安為『西京』,北平『薊北』為『北京』,江寧為『南京』,加上開封自稱為『東京』。

  如此大夏朝便形成了『四京三十一路』的行政格局。

  不僅如此,為了更好的壓制新附土地,白汐廣遣宗室親王坐鎮地方,並給每位親王配至少兩衛親兵。

  以皇弟燕王白濤鎮遼東路遼陽府,齊王白浪鎮朝鮮路開漢府,雍王白潮鎮甘肅路甘州,蜀王白洋鎮峽西南路黔州,楚王白海鎮廣南東路廣南府。

  以宗王鎮邊疆,是大夏祖制。

  並且為了不讓兄弟們寒心,白汐特別舉行了皇族會議,召諸王入京,開誠布公的說出了大夏如今需要諸王坐鎮邊疆,維穩。

  並承諾,一旦諸王鎮守的地方穩定下來,便會立即將他們召回來。

  諸王都是白氏中的佼佼者,是經過皇室優質教育的產物,自然通情達理,同意了白汐的請求。

  於是在給諸王配備的人員、親兵、財物方面,白汐毫不吝嗇。

  使得每個出鎮邊塞的宗王車隊無不綿延數里,所帶走的工匠、士人,數以千計。

  被史家稱為『第一次諸王鎮邊』。

  除此之外,這些宗王鎮邊,所換取的便是王子王孫可以照常入朝做官。

  依照大夏諸王條例,凡有襲爵在身的嗣子,不可參加科考、武舉,僅能夠通過皇帝徵召,入朝做官。

  而這些嗣子往往最好的出路便是進入殿前司或御前營。

  亦或者不入官場,進入國學或太學,在文學上做出一番事業。

  平寧二十五年

  隨著大夏朝政穩定,地方不斷有中央派出的巡撫監察各地,國家漸漸從武備上轉向文治。

  白汐不斷裁撤都督府,從平寧二十年的三十六個都督府,裁撤合併為十二都督府。

  即漠南都督府、西北都督府、遼東都督府、朝鮮都督府、成都都督府、西南都督府、峽南都督府、湖南都督府、江寧都督府、兩廣都督府、東海都督府、京畿都督府。

  其中漠南、西北、遼東、西南、兩廣五個都督府,主要起邊防作用。

  朝鮮、成都、峽南、湖南、江寧五個都督府,主要是鎮壓轄區內番人作亂的作用。

  東海都督府,主要是水軍作用,維持大夏沿海航道康平,就連治所都設在杭州,以統籌北洋、南洋兩個海師。

  京畿都督府,主要為了保護京城,不僅受到大都督府管轄,也經常接到皇帝的諭令,與殿前司一內一外,屬於戍衛作用。

  同時為了更好的管理地方,白汐又在路上置行省,意為尚書省在地方的行台,派駐專員監管多路。

  隨即在地方劃置一十三省,即:漠南行省,轄漠南東西兩路;遠東行省,轄遼東、朝鮮兩路;

  河北行省,轄河北東西兩路;陝西行省,轄河東、長安、山南三路;西北行省,轄甘肅、鳳翔兩路。

  京東行省,轄京東南北兩路;京西行省,轄京西南北兩路;淮南行省,轄淮南東西兩路。

  劍南行省,轄劍南東西、昆寧三路;峽西行省,轄峽西南北兩路;荊湖行省,轄荊湖南北兩路。

  江南行省,轄江南東西、兩浙、福建四路;廣南行省,轄廣南東西兩路。

  如此形成繼『四京三十一路』以後的『四京一十三省』。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