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的尚可!」
古縣令隨手接過考卷一觀,用著硃筆在考卷上面連連畫著紅圈,期間不斷滿意的微微頷首,等過了約半刻鐘。閱讀
他將試卷放置在桌案上,然後審視在一旁等候的白貴。
「自古三教流傳,儒宗而外,厥有仙釋。朱子曰:……」(自古以來三教流傳,除了儒學為主題之外,還有其他的道佛之學。)
古縣令微微一笑,示意白貴回答。
這是當堂提問,一般在考試交的早的,試卷可入眼的,都有此例。
作為案首,他得到這個待遇,幾乎是註定的。
這句話提問的十分簡單,是聖諭廣訓的第六訓,題目為:「黜異端以崇正學朕惟欲厚風俗先正人心,欲正人心先端學術。夫人受天地之中以生,惟此倫常日用之道為智愚所共有。索隱行怪,聖賢不取。」
意思是,想要民風淳樸,第一件事就是正人心,想要正人心就要弘揚學術。人生下來,只有綱常倫理是智者和愚者都有的東西。其他的尋求事物隱僻之理,怪異的行為,是聖賢不願接受的。
在這道聖諭之下,則是對貶黜其他學說的引證。
這道聖諭也是為何清廷閉關鎖國,抑制科技創新的原因。一旦有了其他的學說,人心就思變了。是康熙雍正的祖宗之法,以此達到正人心的作用……
作為清代科舉的必備科目,他是慣能嫻熟的,稍加思索,就有了這段話的整體輪廓。
不過他也在思考,古縣令這句話的意思所在,真的就是簡簡單單的考驗才學嗎?
是古縣令的暗示?
還是提示?
還是在這一句話中給他通氣?
白貴不明所以,時間短暫,他迅速脫口而出:「朱子曰:『釋氏之教,都不管天地四方,只是理會一個心,老氏之教,只是要存得一個神氣。』此朱子持平之言,可知釋、道之本旨矣。……」
他背的是官話,字正腔圓,完全沒有半點秦省口音影響。
這段聖諭也是端正人心的舉措,防止道、釋兩家攜裹百姓作亂,所以每到朔望日宣讀這些言辭,讓百姓只崇儒學。
「不錯!不愧為本屆案首。」
古縣令這下有點欣賞白貴了,他在外省做官,最苦惱的莫過於每日聽當地方言。白貴這標準的官話,讓他的耳朵也為之一悅。
接下來,古縣令又考校了白貴其他的經義,白貴只是稍稍停頓一二,接著流利答出,沒有半點慌張。
第二場招覆試一過,在堂會考的所有考生,再無人對白貴的才學提出質疑。
雖然大多問題考校的簡單,卻也對案首這個身份名副其實。
縣試一般有著四次考試,除了第一次正試之外,其餘三場考試重要性大大降低,是為了當面篩選出一些才學不濟的考生,也是為了給縣令留有充足的餘地,以便再次細心篩選考生。
後三次考試途中,在公堂上坐著的老年儒生越來越少,實際上他們的經義和政論什麼的,是基本沒有什麼差錯的,往年也是多次過縣試,但到了府試和院試折戟而歸。有人甚至曾經還是縣前十,但儒生沒有功名,越老越不吃香……
之所以第二次招覆試混入了二十來名老年儒生,團案上也錄了七八名老年儒生,完全是古縣令在第一次正試是以變法與否罷黜考生,以此為基準篩選。
但到了後三場考試,古縣令是無論如何也不會讓這些老年儒生再次通過縣試,取得府試資格。
如果縣試團案最終取中的五十人老年儒生太多,那就是他作為縣令推行文教的失誤,這個後果是很可怕的,有一二儒生,還可以說憐憫他們,但太過……,必須罷落。
如此一來,缺額太多。
因此,白鹿書院的四個同窗,竟然罕見的無一人被罷,全部通過,進入了縣前五十,取得了去府試應考的資格……
……
光緒二十四年六月,宋伯魯上《請改八股為策論折》,認為「自鄉會試以及生童科歲一切考試,均該試策論,除去一切禁忌,義理以覘(chan,窺測)其本源,時務以觀其經濟。」
此奏摺被光緒帝採納,但隨著維新變法失敗,八股取士亦是被保留。
三月上旬,西安府下轄各縣均已科考完畢,府衙亦是下放了四月中旬進行府試科考的公文,同時也欽定了此次府試科舉考試的章程,以策論為首場,並備以西文翻譯,考生可自主選擇各國西文,第二場才是科舉的循例,考四書五經題目,第三場是帖經、墨義等題目。
「此次府試變動較大,我從友人那裡聽聞是西安府學、第一師範學堂、宏道高等學堂等幾個學堂上奏尹知府,要求一改往年八股取士,尹知府沒有同意,但還是將策論放在了首位,又增添了西文翻譯……」
午時,朱先生一臉疲倦、風塵僕僕的回來了,帶來了這個消息。
他自從縣試結束之後,就出了滋水縣,外出講學。但正在宏道高等學堂講學的時候,聽到這個消息後,就立刻馬不停蹄的趕回了書院,告訴給了白貴四人。
他一扯瓷盤上放置的拐棗,新從山上摘的,咬在口中,冰冰涼涼帶著甜味的汁水從嘴唇滲到喉嚨里,乾澀的喉嚨有些緩和。
「什麼?增添了西文翻譯學科?」
「額們可是從來都沒學過西文翻譯,這咋考?」
幾個人瞬間坐不住了,剛剛從縣試的餘韻里清閒沒多久,就又聽到這個不好的消息。
他們雖然也是村中富戶。可西文翻譯老師還是請不到的,這類老師大多留洋而歸,在各地衙署是香餑餑,就算不欲政事,也能到各地學堂當個先生,清閒,又尊貴。
「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
「朝廷現在重西學而輕中學,這次府試增添翻譯學科理所應當。」
朱先生輕聲嘆了口氣,他久居滋水縣已久,可外面的世界一變一個樣,他去西安府學、宏道高等學堂等幾個學堂去講學,以往尊崇禮師的學生對他也有些輕視了,雖然明面上沒有表現出什麼,但講學之時,認真聽講的人也是越來越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