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物理諾獎最終候選人
1901年9月28日,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皇家科學院。
古樸的建築散發出濃郁的科學氣息。
成立於1739年的瑞典皇家科學院,在建院之初起,組成人員主要有貴族、官僚,還有一部分大學教授。
因為當時的權貴們都受過良好的教育,他們的加入能給科學院帶來很大的好處,所以沒有遭到非議。
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原有的人員結構已經不滿足科學院的要求。
所以在十九世紀中期,瑞典皇家科學院進行了一次重大改革,要求入選院士必須是瑞典各學科的傑出代表。
通俗地說,沒有真才實學(自然科學領域),你就評不上院士。
從此,科學院才邁入新的正規發展時期,變成學術領域權威的代名詞。
整個科學院只有一個專職秘書處理日常事務,其他包括院長在內的所有院士都是業餘的。
他們不領任何工資,沒有行政權力,就是單純為科學做奉獻。
院士是一種榮譽頭銜,沒有高低之分。
只有學士、碩士、博士、講師、教授才是學術職業等級。
當然,這些都不影響每個院士的含金量和學術權威。
而現在,科學院的某間會議室內,裡面的院士權威大佬們,卻正在為諾獎的最終候選人苦惱萬分。
第一屆諾貝爾物理學獎委員會的五名成員,都是從瑞典皇家科學院推舉產生,他們分別是:
瑞典隆德大學教授艾瑞克、瑞典皇家理工學院教授哈維蘭、瑞典查爾姆斯理工大學教授薩維奇、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教授奧洛夫、丹麥哥本哈根大學教授奧斯特(外籍院士)。
其中艾瑞克就是當初給湯姆遜寫信的那位,他希望聽聽老友的建議。
而哈維蘭是安德斯的舅舅,安德斯就是在法國放射學會議上,挑釁李奇維的那個紈絝學二代。
此時,艾瑞克開口道:「各位,根據前面幾輪的評選,現在只留下六份成果。」
「其實我們已經延期了,按理來說,應該在8月份就確定最終候選人。」
「不過考慮到是第一次舉辦,所以科學院允許我們延長,但時間也只到這個月底。」
「按照獎項的規定,最多只有兩份工作成果可以同時獲獎;如果一份成果由二人或三人完成,則應共同獎勵。」
「但是一次最多只能有三位獲獎者。」
「所以各位,讓我們再好好看看手裡的資料,請大家再次陳述推薦理由。」
艾瑞克帶頭翻看起資料,上面詳細寫著各候選人的資料及成果信息:
姓名,年齡,國籍,職業身份,主要成就等。
1、倫琴,56歲,德國,慕尼黑大學教授,發現X射線及其應用。
2、湯姆遜,45歲,英國,劍橋大學教授,對氣體導電的理論和實驗研究,以及發現電子。
3、貝克勒爾(49歲,法國,巴黎理工大學教授)、皮埃爾·居里(42歲,法國,巴黎大學教授)、瑪麗·居里(34歲,法國,賽福爾女子高等師範學校講師),對發現的放射性現象的共同研究。
4、洛倫茲(48歲,荷蘭,萊頓大學教授)、塞曼(36歲,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教授),關於磁場對輻射現象的共同研究。
5、普朗克(43歲,德國,柏林大學教授)、李奇維(21歲,清國,劍橋大學在讀博士生),共同發現量子論,推動物理學的發展。
6、李奇維(21歲,清國,劍橋大學在讀博士生),對理論物理學的成就,特別是解釋光電效應定律和提出光的波粒二象性概念。
看完手中的資料後,艾瑞克眉頭緊皺,內心糾結。
如果不是獎項規則的限制,六個成果應該統統獲獎,處理非常簡單。
但是現在,第一屆諾貝爾物理學獎,如果不能選出一個讓所有物理學者都滿意的結果,恐怕很難再舉辦下去了。
他首先開口說道:「我先說下我個人的看法。」
「六個候選成果中,其中倫琴的X射線是時間最早得到確認的,它開啟了物理學新現象的大門。」
「在此之前,物理學一直被三大分支統治,沒有它們解釋不了的東西。」
「所以,我認為倫琴可以作為最終候選人之一。」
剩餘四人微微一愣,艾瑞克說的是之一,那表示他還要再加一份成果,難道是他的好友湯姆遜?
眾人是知道他和對方的關係的,不過這樣是不是有裙帶關係的嫌疑。
不料艾瑞克接著說道:「至於第二份成果,我認為量子論很適合。」
「它的提出,正式開啟了現代物理學,打破了幾百年來的連續時空觀,意義非凡。」
「X射線、放射性、電子的發現,是現代物理學現象的表露,而量子論則首次從理論上證明了物理學的未來。」
「因此,我提議將倫琴、普朗克、李奇維三人作為最終候選人,表彰他們的非凡成就。」
話音剛落,會議室內響起了幾人的私語聲。
不一會兒,哈維蘭開口說道:「艾瑞克教授,我有點不同的意見。」
艾瑞克示意他繼續,其餘三人也都靜靜地聽著。
「關於倫琴作為最終候選人我沒有意見,但是布魯斯·李是不是有問題。」
「原諒我稱呼他的英文名字,因為他的清國名字實在太難發音了。」
「首先量子論的提出剛剛不到一年,雖然有光電效應的驗證,但依然不夠充分,沒有經過時間的檢驗。」
「其次,布魯斯·李是一個清國人,那裡是什麼情況,我想在座的各位都很清楚。」
「如果一個西方世界的科學最高獎項,竟然頒發給清國人,我想一定會有很多人質疑獎項的公平性和權威性。」
「嚴重一點,甚至會有不好的政治影響等。」
「最後,我聽說布魯斯·李的為人十分高傲,經常口出狂言,在他還是本科生時,就當場挑釁開爾文勳爵等物理前輩。」
「這些是我認為他不合適的理由。」
「至於1-4的成果,我認為從重要性看,沒有高下之分,只不過倫琴的發現確實最早,所以首屆諾獎頒給他,比較合情合理。」
當哈維蘭說完他的看法後,會議室內陷入安靜,其餘幾人好像聞到一種不同尋常的氣味。
就連艾瑞克也忍不住朝哈維蘭看去,後者面色平靜,仿佛剛剛在陳述的是事實,沒有任何偏見。
這時,奧斯特忽然說道:「哈維蘭教授,我認為你剛剛的話有些偏頗。」
哈維蘭聞言沒有生氣或動容,而是微笑著回應對方,表示願聞其詳。
奧斯特繼續說道:「各位,我們要始終記著,諾貝爾先生在遺囑中的要求。」
「他曾說:物理獎給在物理界有最重大的發現或發明的人,對於獲獎候選人的國籍不予任何考慮,誰最符合條件誰就應該獲得獎金。」
「既然連國籍都不重要,那職業身份、性別、年齡、候選人性格就更不重要了。」
「我更反對的是,學術評獎不應該與政治沾上關係。」
「不管現在東西方之間有沒有戰爭,那都是一部分人的事,不是科學家需要考慮的事。」
「當然,除非發生那種亡國滅種之類的不可原諒之戰爭,才是需要考慮影響的。」
「從單純的科學成就及重要性而言,量子論比其它五個成就都要更強一籌。」
「這一點,我想在座的各位應該沒有異議。」
「我們就按照最樸素的道理即可,誰最好,獎項就頒給誰。」
「所以,我建議最終候選人是普朗克、布魯斯·李。」
「另外,我再補充一下,第一屆物理諾獎頒給清國人,反而更能突顯諾貝爾獎的至高無上。」
「它超越了一切偏見,以後全球的所有物理學者都會為之奮鬥。」
「狹隘會阻止科學的發展。」
呼!
當奧斯特振聾發聵的話語說完後,在場的幾人明顯動容了。
可以說,奧斯特和哈維蘭,完全是兩種不同價值觀之間的碰撞。
不過,可能由於奧斯特是丹麥哥本哈根大學的,反正不在瑞典,不會與哈維蘭產生什麼衝突。
所以他才會那麼直接。
換成其餘三人,就算不同意,恐怕也會講的很委婉。
哈維蘭臉色依然平靜,沒有因為公開的反對而失態。
此時,會議室內重新陷入平靜。
三個評選成員,三種意見,剩下的薩維奇和奧洛夫就顯得尤為重要。
因為諾貝爾物理學獎委員會的原則是:舉手贊同,少數服從多數。
並且不怕有人惡意操控,因為五人小組選出的最終候選人,還要經過瑞典皇家科學院的全體院士投票,通過才行。
因此,整個過程,沒有誰可以能量大到控制所有人。
薩維奇說道:「我認同奧斯特教授的觀點,學術應該只看成果大小,摒除所有偏見。」
「但是如果從理論和實驗的分類角度而言,我更傾向於艾瑞克教授的建議。」
「物理諾貝爾獎應該表現出,對理論成果和實驗成果,有同等的關注度,兩者有各自的評判標準。」
最後一直沒發言的奧洛夫,也表達了自己的觀點。
又經過反覆的討論後,五人舉手表決。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