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大佬年輕時同樣犀利
1901年8月30日,第一屆物理和化學青年學者會議,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的大都會酒店舉辦。
物理分會現場,十幾個人隨意地分坐在長桌兩邊。
長桌的首位,坐著的自然是李奇維和盧瑟福,兩位大佬,分在兩邊。
在他們前方,有一塊一人高的板子,上面貼有白紙,用於眾人隨時演算和書寫。
李奇維首先站起來,發表舉辦本次會議初衷的簡短講話,並歡迎來參加的各位青年才俊。
然後就讓盧瑟福開頭,講述目前卡文迪許實驗室在原子結構領域的成果,以及他的放射性研究。
盧瑟福沒有自持身份而倨傲,不會因為在座人的學生身份,而看不起他們。
物理領域,從來都是達者為先,不以身份論英雄。
相反,他比在歐洲放射學會議上,講的更細緻和通俗易懂,沒有半分不耐煩的情緒。
房間內的學者全都聽的如痴如醉,他們對能接觸到這種高端知識,非常珍惜,有人甚至在做筆記。
「自從英國物理學家道爾頓創立原子學說後,很長一段時間內,人們都認為原子就是一個實心的小球,無法再分。」
「但是,1858年,德國物理學家普呂克爾在做氣體放電實驗時,發現了一種奇怪的射線。」
「後來1876年,德國物理學家戈德斯坦,重新優化了實驗。」
「他在一根透明玻璃管的兩邊,放上兩個電極。」
「然後當在電極之間加上近萬伏的電壓後,玻璃管壁上出現了淡淡的螢光。」
「由於這種螢光是從電極的陰極上射出來的,所以戈德斯坦就將它命名為陰極射線。」
「此後,很多物理學家對陰極射線的本質,進行研究,有人認為是電磁輻射,有人認為是帶電微粒。」
「最終,我的導師湯姆遜,使用多種不同的材料做陰極,發現得到的陰極射線的荷質比是相同的。」
「然後他又通過實驗測量了射線組成微粒的質量,發現它的質量竟然是氫原子的1/2000。」
「這說明原子內部還存在更小的結構,我的導師將它命名為『電子』。」
說完,盧瑟福又在白紙上,畫出來原子的棗糕模型,配上相應的運動方程。
「這就是我導師提出的原子結構模型,用力學定律可以完美解釋這些電子的運動。」
「但是目前關於原子內部的正電荷部分,我們還一無所知,不知道是什麼存在形式。」
「我的導師認為,正電荷是均勻地分布在原子內部。」
「而我的研究方向,就是探索原子內部的結構組成。」
李奇維佩服地看著盧瑟福,果然不愧是能教出好幾個諾獎學生的神人。
不僅條理清晰,而且形象生動,哪怕是一個不懂物理的人來,也能知道盧瑟福說的是什麼。
這證明了他深厚的物理基礎,因為只有自己完全搞懂,才能給別人講解時舉重若輕。
他內心吐槽,要是後世有這樣的老師教自己,說不定也能碰瓷一下諾獎。
這時,勞厄小心翼翼地舉起手,李奇維道:「勞厄,放鬆點,這裡不是你的畢業答辯,有什麼問題直接說。」
一句話讓眾人哈哈大笑,勞厄不好意思地摸摸頭,然後說道:「盧瑟福教授,你好,我最近在跟倫琴教授學習X射線的知識。」
「我想知道,X射線和電子射線,與所謂的放射性射線有什麼區別嗎?」
盧瑟福微微一笑,「你如果聽過我之前在巴黎的講座,應該就會更清楚了。」
「倫琴教授發現X射線時,還不知道電子的存在。」
「當時他用陰極射線轟擊了陽極金屬靶材時,發現了X射線。」
「現在我們知道,X射線是電子與金屬原子發生某種作用後,產生的新物質。」
「我想伱已經看出來,不管是X射線還是電子,他們的產生都需要某種特定的條件。」
「而天然射線不一樣,無論給放射性物質施加什麼樣的物理或化學條件,它都能自發地放出射線。」
勞厄突然說道:「那是不是說明,原子的內部肯定不止電子一種結構,不然怎麼會有各種射線呢?」
盧瑟福一驚,好敏銳的洞察力和邏輯能力,這個小伙子不簡單。
於是,他說道:「勞厄是吧,果然名師出高徒,你的想法非常有意思,幾乎可以證明原子內部肯定另有結構。」
「至少從已經知道的α射線的本質來看,只有電子是解釋不了這些現象的。」
李奇維也是震驚地看著勞厄,果然大佬在年輕時就已經很牛逼了,只能用天賦去解釋。
這時,玻恩忽然問道:「盧瑟福教授,既然原子內部有很多電子,而你又說電子的運動符合牛頓力學定律。」
「那麼電子是如何保證能一直運動呢,它的能量來源是什麼?」
「如果按照圓周運動離心力的方程去解,那電子跌落軌道後去哪了呢,是發射出來了嗎?」
「這」盧瑟福突然語塞,心想布魯斯你從哪找到的這些妖孽,一個比一個厲害。
他確實沒辦法解釋,只能說電子一直都是那樣。
甚至這個問題讓李奇維也是一愣,他一瞬間也沒想好該怎麼解釋。
兩人同時慶幸,幸虧沒有端架子拿大,不然現在就出糗了。
盧瑟福清了清嗓子,此刻他再也不敢小瞧這些年輕人,雖然他們是本科生,但是思維極度跳躍。
這次的會議也讓他感覺很滿意,有一種被挑戰的感覺。
「這個問題我暫時無法回答,我和布魯斯都對現在的棗糕模型,抱有懷疑態度。」
「也許在以後,等我的研究進一步突破,我可能可以回答你的問題。」
玻恩點點頭,依然表示感謝。
李奇維看著他,心道不愧是以後和能海森堡一起,創立量子力學矩陣力學表述的人,犀利已初見端倪。
這時,密立根又開口說道:「盧瑟福教授,我想請問,湯姆遜教授在測量電子的電荷時,使用的是什麼儀器和方法。」
盧瑟福知道他就是證明光電效應的那位,一個很出色的實驗物理學家。
但是自己對於儀器這塊,不是特別精通,於是他讓威爾遜代為回答。
威爾遜終於找到表現的機會,侃侃而談,從機械設計到電路搭建,無所不知。
然後順帶提了自己的雲室多麼牛逼。
密立根聽的兩眼放光,感覺如獲至寶。
真實歷史上,密立根就是受到雲霧方法的參考,於1909年,通過實驗精確地測量了電子的電荷。
很快,下一個就是李奇維分享了。
感謝各位書友的月票和推薦票。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