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2章 時代需要領袖的聲音!科幻神作《蟲子》!

  第352章 時代需要領袖的聲音!科幻神作《蟲子》!

  愛丁頓通過觀測日全食,證明光線經過太陽會彎曲,從而證明了廣義相對論的第一個預言。

  而光線彎曲是廣義相對論的核心推論。

  可以說,愛丁頓就是變相證明了廣義相對論的正確性。

  當然,一個理論需要經過反覆的檢驗。

  廣義相對論的驗證之路還很長。

  但無論如何,此舉都極大振奮了物理學界。

  就連整個科學界都被這個消息震驚了。

  因為當前很少有人沒聽過相對論的大名。

  而現在,這個驚艷世界的理論,終於被證明了。

  雖然還剩下另外三個預言,但所有人都有信心,它們肯定會被逐一攻破的。

  美國,威斯康辛州,葉凱士天文台。

  哈勃從英國返回後,第一時間就選擇在芝加哥大學攻讀博士學位。

  由於他的研究方向是天文專業,所以他平時並不在芝加哥大學。

  而是在芝加哥大學附屬的葉凱士天文台工作,研究天文。

  他的博士導師是美國天文學家巴納德教授,對方的成就是發現了木衛5。

  這是繼伽利略之後,人類最後一次以目視的方式發現木衛,往後的衛星就只能通過攝影方式發現了。

  不過,面對哈勃這樣的超級尖子生,巴納德教授可拿不出什麼教授的威嚴。

  畢竟哈勃可是在那位大佬門下學習過。

  就連他的博士課題,都是李奇維幫助擬定的。

  所以,巴納德更多是對哈勃進行天文素養上的指導。

  畢竟天文學還是很看重經驗的,有時候照片上一個不起眼的小點,或許就是了不得的發現。

  哈勃雖然聰明,但是他太年輕了,經驗不足。

  巴納德可以自豪地說:「我看過的星星,比你吃過的飯還多。」

  雖然巴納德和李奇維完全沒法比,但是哈勃依然很尊敬他。

  經常虛心嚮導師請教。

  巴納德更是毫無保留,全心全意地指導哈勃。

  因為對方很有可能成為美國天文學界最偉大的人物。

  巴納德怎麼捨得藏私,甚至他還會跟著沾光。

  哈勃的研究方向是關於星系的距離問題。

  因為根據廣義相對論的推論,宇宙是在膨脹的。

  那麼很自然的,星系之間的距離也應該是在膨脹。

  哈勃就是需要找到絕對的證據,證明星系在位移。

  同時,他的野心更大,他甚至想算出星系位移的速度等性質。

  這對他的天文學素養要求極高。

  這也是哈勃為什麼要回來讀博,師從巴納德教授的原因。

  哈勃找到巴納德教授申請讀博時曾說:

  「布魯斯教授是理論天文學家,他甚至連天上的星星都分不清。」

  「所以在天文學實驗和基礎知識上面,您比布魯斯教授更強。」

  「我的工作,需要很深厚的天文知識,所以我想讀您的博士生。」

  兩句話直接讓巴納德高潮了,小老頭神情激動,臉色潮紅,當即收下哈勃。

  而現在,師生倆正在聊愛丁頓的成果。

  哈勃感慨地說道:「當初我和愛丁頓、史瓦西三人,私下裡稱呼自己為天文三傑。」

  「現在愛丁頓證明了第一預言,史瓦西證明了第三預言,我的第五預言還差很遠呢。」

  巴納德教授笑著說道:

  「哈勃,你不用妄自菲薄。」

  「從客觀事實看,廣義相對論的第五預言確實是比較難的。」

  「甚至第三預言黑洞只能說證明了一半,還並未通過實驗發現這種天體,只是理論存在而已。」

  「至於第一預言,額,好吧,愛丁頓的成就確實很偉大。」

  巴納德畢竟是哈勃的導師,同時還是天文學教授。

  他的職業素養,讓他很能理解愛丁頓工作的重要性。

  光線彎曲實驗實在太完美了,是可以被寫進天文學教科書的範例。

  哈勃爽朗笑道:「教授,您不必安慰我。」

  「我對自己充滿信心。」

  「第五預言宇宙膨脹,我勢在必得。」

  巴納德聞言精神一震。

  這就是他喜歡和年輕人聊天的原因。

  因為他能從對方身上感受到那種磅礴的生命力。

  是朝氣,是希望,是無限的未來。

  「哈勃,我相信你。」

  「你的研究方向,註定了你需要進行大量的基礎測量工作。」

  「這是一個厚積薄發的過程。」

  「也許五年,也許十年,我堅信你的成果註定會名震天下。」

  哈勃聽到導師的鼓勵後,笑的很燦爛。

  這時,巴納德忽然又問道:「哈勃,能和我說布魯斯教授嗎?」

  「他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上次他來美國講學,我因為有事沒能趕上,到現在還後悔呢。」

  哈勃一怔,喃喃自語:

  「布魯斯教授是個什麼樣的人?」

  想了幾分鐘後,哈勃笑著說道:

  「我想用一個詞形容布魯斯教授,那就是博愛。」

  「博愛?」巴納德不解。

  他以為哈勃至少會用天才、智慧、追求真理等來形容布魯斯。

  沒想到竟然會是博愛這樣的一個詞。

  「哈勃,能詳細說說嗎?」

  哈勃說道:「如果你跟布魯斯教授經常在一起,你會發現,他看待世間的一切都是平等的。」

  「他從不迂腐,不反對愛國主義。」

  「世人都知道,布魯斯教授非常愛國,寧願耗費寶貴的時間,也要毅然回國建設教育。」

  「不然的話,廣義相對論可能提前幾年就面世了。」

  「但是布魯斯教授的愛國和常人不同。」

  「他愛自己的國家,卻從不歧視或者仇恨其它的國家。」

  「這一點,看看如今歐洲的戰爭,就知道有多難能可貴了。」

  「或許有人會說布魯斯教授是個理想主義者。」

  「但是一個博愛的理想主義者難道不是人類的財富嗎?」

  「布魯斯教授的目光,永遠是在全人類的未來道路上。」

  「他研究的物理學,將來會造福所有人,甚至讓人類邁入下一個紀元。」

  「他是一個為全人類謀求福祉的先行者。」

  「布魯斯教授的目標,永遠是浩瀚無垠的星辰大海。」

  巴納德聽完後,大概理解了哈勃的意思。

  那就是布魯斯已經超越了國家和民族的限制。

  他代表的是整個人類。

  想到這裡,巴納德嘆道:

  「可惜了,《告全世界科學家書》雖然寫的很好,但普通人看的很少。」

  「不然,要是全世界的人都能學會博愛,反對戰爭,那該多好啊。」

  哈勃也微微一嘆,科學家的圈子畢竟有著自身的封閉性,很難大規模傳播。

  哪怕是以布魯斯教授的地位,也無法打破這種限制。

  更何況,現在戰爭愈演愈烈,大部分科學家甚至都不敢出門了。

  對此,哈勃也很無奈,他還是決定老老實實潛心自己的研究。

  戰爭總會消失,而真理永存。

  ——

  戰爭確實會消失,但其存在的過程,對世界造成的損傷卻永久存在。

  歐洲的戰爭超乎了大多數人的想像。

  非但沒有儘快結束,反而隨著更多國家下場,整個歐洲都亂成一鍋粥了。

  除了諸如荷蘭、丹麥、瑞典、瑞士這樣的小國保持中立外,英法德已經全力備戰。

  戰爭的烈度也逐漸提升,甚至出現了各種新式武器。

  飛機、坦克、潛艇等。

  李奇維之前文章的內容被應驗了。

  科學家對於戰爭的影響確實很大!

  他們真的可以發明毀滅力十足的武器。

  這一刻,大家知道了德國為何要扣押愛丁頓等人了。

  說不定對方就是研究新型飛機呢。

  華夏的觀察團得知這些武器的消息後,都傻眼了。

  對方和國內根本就不是一個層次的軍事水平。

  要是西方聯合起來,瞄準亞洲,那後果簡直不可想像。

  沒有任何人可以抵擋這股鋼鐵洪流。

  讓亞洲人慶幸的是,這場戰爭主要發生在歐洲。

  無數人家破人亡,妻離子散。

  全球各界對於戰爭的反對和抗議聲越來越多。

  人們厭倦了戰爭!

  正是在這種情形下,文學大佬們出手了。

  瑞士,日內瓦。

  作為中立國,瑞士在戰爭爆發後,湧入了無數的厭戰反戰人士。

  其中就有法國作家羅曼羅蘭。

  1914年9月15日,羅曼羅蘭在《日內瓦日報》上發表《超然於紛爭之上》文章。

  在這篇文章中,他採取了高高在上的超然態度,不站在任何一個國家的本土立場上。

  他反對一切愛國主義。

  他在文章中說道:「我痛苦萬分,想一死了之。」

  「生活在這種發狂的人類中,無可奈何地看文明崩潰,這是多麼可怕的事。」

  「這場戰爭是歐洲幾世紀以來最大的災禍。」

  「我們寄托在人類博愛上的神聖希望在破滅。」

  文章一經發出,就在知識界引發了震動。

  羅曼羅蘭反對愛國主義的思想,飽受巨大爭議。

  連他曾經的朋友師長,都和他劃清界限。

  他甚至被法國人罵成「賣國賊。」

  「我們的士兵們在前線英勇作戰,羅曼羅蘭竟然在背後發文說不能愛國。」

  「真是可恥的文人。」

  「他以為他是誰,連布魯斯教授都支持為國而戰。」

  「這就是虛偽的文人。」

  一時間,羅曼羅蘭成為眾矢之的,只能躲在瑞士。

  幸虧得到他的好友茨威格的照顧,不然恐怕會精神失常。

  茨威格是奧匈帝國的劇作家,他和羅曼羅蘭一樣都是反戰先鋒。

  在羅曼羅蘭之後,他也發表了反戰劇作《耶雷米亞》。

  除了他們兩人,還有很多文學界的人士,加入了反戰的行列。

  比如毛姆等人。

  然而,他們的思想都太極端了,或者說太聖母了。

  如此就會惹怒很多被戰爭思想裹挾的普通人。

  在普通人眼裡,家國情懷、民族大義是勝於一切的。

  任何企圖否定國家的人,都會受到質疑和抨擊。

  此外,這些文學大佬們的文章,一個個用詞考究,邏輯縝密。

  這當然是一件好事,體現了極高的文學性。

  但是對於很多普通人而言就不友好了。

  哪怕其中的邏輯是對的,普通人也感受不到。

  所以,這些反戰文章無法大規模傳播。

  甚至下次再爆發戰爭,這些大佬們還得再寫一篇。

  「這就是小說為何更有生命力的原因。」

  婆羅洲古晉的海邊別墅內,李奇維喃喃自語。

  此刻,他正坐在書桌前一邊思考,一邊寫書。

  透過眼前的窗戶,他能看到王路遙和香嵐正帶著孩子們在海邊玩水玩沙子。

  隔著老遠,都能聽到那清脆的歡聲笑語。

  李奇維會心一笑。

  他將用盡一生,守護這份美好。

  小說《蟲子》已經寫完,只差幾個地方的修改了。

  李奇維為了省事,他一個人寫了華文和英文兩版。

  沒辦法,裡面的很多專業術語,他擔心翻譯人員搞不定,影響了小說的質量。

  李奇維作為當世科學界第一人,他的身份就決定了他必須發聲,而不能裝聾作啞。

  這是榮譽帶來的責任。

  而羅曼羅蘭的事件讓李奇維慶幸,幸虧他選擇的是小說,而不是說教類的文章。

  後世關於反戰題材的文章實在太多了,膾炙人口的也有很多。

  然而它們都不適合在這個時間點發表出來。

  甚至批判的角度也不合適。

  所以,他才需要對《蟲子》進行修改,砍去很多無關的內容,使之符合這個時代。

  在這篇小說里,李奇維著重描寫人類作為一個整體,與外星文明的戰爭。

  小說里的人類文明,軍事實力完全碾壓現在這個時代。

  那裡的五大國隨便派出一個,甚至能暴揍整個世界。

  然而,即便是如此強大的人類文明,在面對為了尋找棲息地的高級文明時,脆弱的宛如紙糊一般。

  人類引以為傲的太空戰艦,面對外星文明的武器,就和玩具差不多。

  艦隊甚至連外星人長什麼樣都不知道,就被全滅了。

  而對方僅僅是派出了一個名叫水滴的神秘飛行器。

  在小說里,李奇維用嚴謹的物理理論,論證了水滴的製備原理。

  並且預測了電磁力和引力之外的第三種力:強力。

  他用極其科幻的語言,解釋了強力是如何牢固,讓水滴無堅不摧,水火不侵的。(見260章)

  這種超級硬核的科幻小說,是這個時代的人從未見過的。

  大家耳熟能詳的就是《海底兩萬里》,充滿了想像力,但是沒有科學力。

  說白了,就是軟硬科幻的區分。

  在小說中間部分,人類為了對抗外星文明,展開自救,選出了五位拯救者。

  這一部分,李奇維做了較大的修改。

  他著重描寫了其中一位科學家身份拯救者的所作所為。

  這位拯救者是當世最頂尖的科學家。

  他雖然是華夏人,但是卻站在全人類的角度,想的是如何保存人類的火種。

  他沒有狹隘到只想著華夏的利益。

  這充分展現了一位偉大科學家的胸懷。

  也是李奇維想要表達的思想,那就是科學的目標是讓人類偉大。

  最後,即便人類想出了各種辦法,依然被外星文明打的落花流水,苟延殘喘。

  就在人類想要與外星文明同歸於盡的時候,本書的高潮來了。

  一個更加高級和超越人類想像的外星文明出現了。

  對方僅僅是路過太陽系,從飛船中扔出了一張看起來很普通的「小紙片」。

  隨後,讓所有地球人震撼的事情發生了。

  整個太陽系竟然在這個不起眼的紙片下,從三維被降成了二維。

  這種鬼神莫測的手段,簡直超越了所有人的理解。

  本書結尾,人類文明最終被完全毀滅。

  李奇維就是要用這種冰冷的結局,讓所有人警醒。

  人類並不特殊。

  現在歐洲發生的戰爭,和小說中的戰爭相比,簡直能讓人笑掉大牙。

  財富、權力、名望,在最後那個神級文明的紙片面前,就好像過眼雲煙一般。

  小說旁白解釋,那種在人類看起來宛如神跡的武器,其實只是高級文明用於清掃的廉價工具。

  就好像孩童喜歡拿著裝滿熱水的水壺,往螞蟻洞中澆灌一樣。

  對於外星文明而言,整個人類文明就像蟲子一樣,是需要定期被清理的。

  人類幾十億年的進化,幾萬年的文明,在神級文明面前,顯得多麼蒼白可笑。

  這種震撼的對比,就是李奇維想要突出的主題。

  人類不應該傲慢,不應該內鬥,而是要時刻警惕來自宇宙的威脅。

  這種反戰的方式角度奇特,沒有大篇幅的說教內容。

  裡面用到的各種科學知識,完美符合李奇維物理學家的形象。

  而且小說里的科學知識,甚至對於現實的科學發展,也有一定啟示和借鑑作用。

  總之,這篇小說經過李奇維的魔改後,變得更加符合這個時代的特徵。

  全書兩個主題:

  一是科學家的責任,是為了人類的未來而前行。

  二是反對人類內部的戰爭,而是應該加強合作,朝著星辰大海努力。

  「呼!」

  李奇維停下筆,伸了一個懶腰。

  小說終於完成了。

  雖然文筆稀爛,但他畢竟不是文學家,情有可原。

  只要故事好看,讀者一切都能容忍。

  李奇維站起身,看向窗外,他微微一笑:

  「希望這篇小說能給世界帶來一些改變。」

  ——

  就在李奇維準備《蟲子》的發表時,1914年的諾獎也如期而至。

  歐洲的戰爭雖然波及了很多國家。

  但是瑞典選擇了中立。

  這也是小國的無奈之舉,他們國力微弱,只能明哲保身。

  但是,雖然在國力上沒有存在感,瑞典依然選擇在戰爭期間,繼續諾獎的評選。

  這是對科學和真理的尊重。

  然而,即便瑞典有心,在某些方面,也不得不向現實妥協。

  真實歷史上,從1914年到1918年之間,諾獎評選因為戰爭受到了很大的影響。

  物理諾獎:1916年未頒發。

  化學諾獎:1916年、1917年未頒獎。

  生理學或醫學獎:1915年、1916年、1917年、1918年未頒獎。

  文學獎:1914年、1918年未頒獎。

  和平獎:1914年、1915年、1916年、1918年未頒獎。

  由此可見,戰爭對於科學的的影響之大。

  等到二戰的時候,諾獎更加悽慘。

  其中1917年的和平獎沒有頒給個人,而是發給了紅十字國家委員會這個團體。

  表彰他們竭力保護一戰中各方俘虜的權利。

  這也算是戰爭中為數不多的慰藉了。

  而物理諾獎作為諾獎之首,其象徵意義巨大,瑞典也是最上心的,受影響較小。

  1914年的物理諾獎是勞厄,獲獎理由是發現晶體中的X射線衍射現象。

  勞厄,這個厚積薄發,一鳴驚人的天才,當初證明X射線是電磁波時,震撼了物理學界。

  他得到此次諾獎,實至名歸。

  X射線晶體衍射,經過了無數物理學家和化學家的研究和使用,其正確性毋庸置疑。

  所以,諾獎委員會才會這麼快就給勞厄頒獎。

  德國,法蘭克福大學。

  勞厄在今年年初,就從瑞士蘇黎世大學辭職,轉回了德國。

  他的好友愛因斯坦經常來學校找他。

  如今戰爭爆發,科學家也閒了下來。

  於是,他和勞厄相處的機會就更多了。

  校園內,二人正在閒聊。

  「勞厄,你獲得了諾獎,怎麼看起來不太高興啊。」

  勞厄輕輕一嘆:「哎,現在這個局勢,我怎麼可能高興的起來。」

  戰爭給所有人的心靈都蒙上一層陰霾。

  勞厄感慨道:「真懷念布魯斯還在的那個時候。」

  「每一天都感覺生活很有價值。」

  愛因斯坦聞言,也不勝唏噓。

  戰爭是現在歐洲的話題中心。

  科學界、文學界,所有領域的主題都是戰爭。

  愛因斯坦已經公開表明了自己的反戰態度,不會加入任何一方。

  為此他甚至還秘密加入了一個叫「新祖國同盟」的反戰團體。

  不過這個團體受到了德國政府的打壓,愛因斯坦也不得不小心翼翼。

  這個時候要是被抓住,很可能就失業了,可不是開玩笑的。

  愛因斯坦感嘆道:「幸虧布魯斯離開的早啊。」

  「不然依他那個剛烈的性子,我都擔心他的安全。」

  「不知道他的小說寫的怎麼樣了,據說是反戰小說。」

  「真想快點看到啊,以他的影響力,應該能造成轟動吧。」

  勞厄也憧憬道:「希望如此啊。」

  「現在就需要布魯斯這樣的領袖人物發聲。」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