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章 星火計劃第二批成員,科學之城的難點

  第184章 星火計劃第二批成員,科學之城的難點

  在李奇維的設想中,星火計劃的目標是加速國內的科學水平。

  通過他未來的眼光和知識,讓華夏少走彎路,提前完成人才的積累和自我再生能力。

  而方式就是以點帶面,星火燎原。

  以物理學帶動其他自然科學,以李奇維師徒幾人擴散到整個華夏。

  星火計劃的核心是何育傑、夏元瑮、徐啟泰三人。

  他們三也是所謂的第一批元老。

  這種排名和年齡無關,純粹是看誰先受到李奇維的指導。

  本來他初步的規劃,是從國內選拔人才,然後將其送到英國進修。

  但是計劃趕不上變化,他回國後才發現,國內此時的科學底蘊,並不是他想像中的那麼差。

  所以,他重新決定,以黃埔理工大學為核心,推進星火計劃。

  他會從1904年-1908年畢業的第一批本科生中,選擇優秀者,作為星火計劃的第二批成員。

  而且四年內,他不會像後世大學一樣,每年都招生一屆新的學生。

  這在目前的國內有點不切實際。

  李奇維還需要打磨自己的教育計劃,正好用這一屆學生當做實驗。

  等他們都積累了豐富的教學經驗後,就可以考慮每年招生了。

  所以第一屆黃埔理工的學生會是非常獨特的一屆。

  因為整個大學在四年內,將只有他們這一屆的學生,不會有學弟學妹,他們也成不了學長學姐。

  少了好多樂趣啊。

  接下來,再從1908年-1912年的畢業生中,選拔星火計劃的第三批成員。

  這兩批成員會和何育傑等人一樣,被他填充到各個大學去教書。

  又或者到時候他會再建幾所大學,內部消化。

  他估摸著三批星火成員應該足夠了,剩下的就是優中選優,找到真正的科研人才,而不是教學人才。

  李奇維並不準備在國內待到1912年,因為那時國內局勢太過複雜,不利於他的人身安全。

  等回到歐洲後,他的最大目標是想辦法從英國手裡搞到一塊土地,作為科學之城的基地。

  這是他所有計劃核心中的核心。

  這個時代,歐洲幾乎每個國家都有海外殖民地。

  但是論面積大小,英國是當之無愧的老大。

  李奇維看中的幾個備選地方,都是英國的地盤。

  所以無論如何,他都繞不開英國人。

  他也在思考,到底用什麼籌碼,才會讓英國同意賣一塊地給他。

  而且建立科學之城的時間點也很重要。

  第一個時間點是1914年之前,等到戰爭爆發,只要李奇維嚴守中立,應該問題不大。

  當然他肯定也會想辦法擁有一支武裝力量。

  第二個時間點則是在1918年之後,最好是在1919年。

  這樣的話,距離下一次戰爭開啟還有十幾年緩衝時間。

  從現在到1931年還有27年的時間,李奇維有自信在這27年內搞出原子彈。

  即便有著強烈的自信,他有時也會感覺到一絲疲憊。

  實在是這件事太難太難了。

  以他穿越者的身份,也不敢說計劃一定成功。

  雖然單純造出原子彈,李奇維毫不擔心,但是這期間需要處理和應付的事情就太多了。

  他沒有系統,任何事情都要親力親為,一點一滴積累。

  有時甚至李奇維都想放棄了,但還是咬牙堅持了下來。

  前世的他只是一個博士而已,社會經驗都沒有多少。

  現在來到這個時代,他逼著自己成為上位者,不斷地學習那種掌控眾生的感覺。

  他想創造的科學之城是一個純粹的地方,但這種純粹需要他以至高的身份去庇護。

  李奇維重重地呼了一口氣,拋去腦海中的悲觀情緒。

  身為華夏人,既然使命已定,是非對錯他便無心解釋。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先從第二批星火成員的選拔開始吧。

  李奇維在看完物理試卷後,心中基本確定了人選。

  同時腦海里也浮現出這幾人在真實歷史上的經歷。

  第一位,李耀邦,20歲,廣東人,物理成績68分。

  他是華夏最早出國學習物理的人之一,於1914年獲得美國芝加哥大學哲學博士學位。

  以密立根方法測定了固體粒子帶電電荷的絕對值。

  1915年回國,任南京高等師範學校教授。

  第二位,張貽惠,18歲,安徽人,物理成績65分。

  1914年,他從京都帝國大學畢業,獲得理學學士學位。

  1922年,在美國芝加哥大學研究院工作。

  1924年回國,創建京師師範大學物理系,並擔任系主任。

  積極宣傳和推動國內的度量衡統一工作。

  第三位,顏任光,16歲,海南人,物理成績62分。

  1918年,從美國芝加哥大學畢業,獲得物理學博士學位。

  1920年回國,任京師大學物理系主任兼教授。

  從事氣體離子運動的研究,對幾種氣體的粘滯係數的絕對值做出了精確的測定。

  而且他擅長研究儀器儀表,特別是多種電錶的設計製造,對發展我國的儀器儀表作出了重大貢獻。

  看完三人的生平後,李奇維如獲至寶。

  雖然沒有遇到那種能考上90分的天才,但是他已經很滿意了。

  入學考試物理科目的難度雖然較低,但李奇維估計只有王季烈這種有基礎的人,才能考90分以上。

  而李耀邦三人此刻還都是十幾歲的青少年,能有這種成績已經很不錯了。

  看來他們在考試前是下了一番苦功夫的,不然憑藉他們的年紀,應該做不了幾題才對。

  雖然在未來他們不是成就很高的物理學家,但卻是物理教育家,非常符合李奇維現在的迫切需求。

  於是,李奇維準備親自指導這三人,讓他們成為星火計劃第二批成員。

  而化學科目,王季點竟然考出了驚人的95分,完全符合特招的要求了。

  李奇維忍不住驚呼,果然不愧是以後的科學世家,很猛。

  並且化學科目還有一人引起了他的注意。

  此人名叫王璡,雖然只有16歲,但化學卻考出了85分,徐啟泰在評語中大肆誇讚王璡。

  這時,李奇維已經知道了王璡的所有信息。

  他不由得感嘆,是自己小視天下英雄了。

  王璡所在的寧溪王氏,幾乎就是王季烈所在蘇州王氏的另一個翻版。

  又是一個強橫至極的科學世家。

  王璡本人是華夏化學史與分析化學研究的開拓者,其畢生致力研究華夏化學史。

  他籌建了我國第一個化學工程系。

  化學也是李奇維計劃中不可缺少的一環,有了王璡的加入,能為他分擔不少的心力。

  再加上徐啟泰的家族在化學領域也有深厚底蘊,化學這一塊暫時是夠用了。

  本次入學考試,除了這四個優秀苗子外,剩下的就比較普通了。

  但是李奇維並沒有厚此薄彼,就不看重其他人了。

  歷史已經改變,也許在他的教導下,其餘的學生中或許能出現更加驚才絕艷的存在。

  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歷史上被埋沒的天才太多了,也許他們只是缺少一個契機或者領路人。

  而李奇維就是那個改變他們命運的人。

  經過綜合的評估和計算,通過入學考試的一共有27人。

  這27人將成為黃埔理工大學的第一批本科生。

  看慣了後世大學招生,一招就招幾千人的規模,李奇維突然感覺有點不適應。

  但其實27人已經不少了。

  要知道,哪怕再過幾年,民國成立後,京師大學物理系招生也不超過50人。

  因為有了李奇維這尊大神,才讓黃埔理工大學的名氣非比尋常,吸引更多的人來求學。

  幾十年後,無數學子瘋狂羨慕1904年的那27人。

  因為他們是李奇維真正意義上的第一屆學生,所有人都受到過李奇維的指點,有些甚至還辯論過。

  而這種在當時看起來很普通的事情,在未來卻是一種極高的榮譽,甚至帶上了某種信仰般的力量。

  這27人都為自己是黃埔理工的首屆畢業生而自豪。

  但是私下裡,他們都會說:當時只道是尋常。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