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章 華夏物理學發展史,未來的科學世家
後世研究者梳理華夏的物理學史時,都習慣從民國成立開始。
真實歷史上,1913年,京師大學開辦物理學專業,這是華夏物理學高等教育的開始。
在何育傑和夏元瑮的指導下,華夏本土培養的第一批物理學專業本科生於1916年畢業。
他們當中有後來成為了實驗物理學家的丁緒寶、孫國封。
這一時期的物理學,主要注重知識的普及和科學思維的建立。
真正開展物理學研究則要從20世紀20年代後期開始。
當時國內本土的物理學有四條最主要的發展軌跡。
第一條是華清大學物理系。
在葉企孫和吳有訓的執掌下,利用庚子賠款作為經費,吸引了強大的師資和優秀的生源。
華清大學物理係為國內的物理學培養了一批細分學科創始人,如錢學森等。
僅在抗戰前畢業的9屆53名大學畢業生中,後來就出了9位華夏科學院院士,4人獲得「兩彈一星」功勳獎章。
這是華夏科學史上的一個奇蹟,可惜再也不能復現了。
第二條是燕京大學物理系。
這所教會大學在美國傳教士司徒雷登當校長後,煥發出新的生機。
該校實行自由教學。
其中物理系的定位是培養物理教師。
1934年前,燕大畢業的學生全部做了教師。
這為後來華夏物理學的發展積累了深厚的基礎底蘊。
第三條是京師研究院物理研究所(簡稱京研物理所)。
1931年,嚴濟慈被聘請為京研物理所所長,在他的帶領下,研究所的知名度和研究水平都得到了巨大提升。
更是培養出了錢三強等十餘位物理學家。
第四條是京師大學。
京師大學雖然是華夏物理學高等教育的發源地,但是學校因為其特殊的地位,一直處於漩渦之中。
從而導致物理系主任頻繁更迭,影響了正常教學。
直到1933年,饒毓泰受聘加盟,任物理系主任,京大物理系才重新嶄露頭角。
但隨即抗戰爆發,京大的教學又被打斷,因此始終沒有畫出一條完整的物理學發展軌跡,甚為遺憾。
抗戰前六七年,事實上成為華夏物理學乃至華夏學術的「黃金時期」。
後來,華夏物理學之父,吳大猷先生曾痛心地說道:
「八餘年的抗戰,使萌芽的華夏物理學夭折,至戰後復員重拾起來,損失者非八年時間,而系發展的銳氣及持續性也。」
以上這四條路徑中涉及到的所有老師和學生,很多都有國外的留學經歷,美國最多。
有的人最後回來了,有的人最後沒有回來。
這就是華夏接下來四十多年的物理學發展情況。
但是如今李奇維是在1904年,這個時間點,華夏的物理學連開始都算不上,最多是萌芽時期。
何育傑和夏元瑮還是毛頭小子,變成自己的弟子了。
但是,依然有一個人對於華夏物理學,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
他就是現在站在李奇維面前的王季烈,點亮華夏物理學教育星星之火的重要人物之一。
對方雖然沒有真正從事過物理研究,也沒有任何物理成果。
但他依然是華夏近代著名的物理教育家,是華夏物理學發展史不可忽略的重要人物。
真實歷史上,王季烈於1873年出生,今年31歲。
1894年,考中舉人。
1898年,他到上海江南製造局,參與譯著工作。
在此期間,他自學和鑽研西方近代物理學。
1900年,王季烈翻譯了櫻花國的物理學教科書,並將書名定為《物理學》。
是他將「物理」二字選為「physics」的國文名稱。
在此之前,「physics」的國文名稱一直是「格致」。
物理一詞,也並非王季烈生造的,漢語早已有之。
《周書·明帝紀》中記載:「天地有窮已,五常有推移,人安得常在,是以生而有死者,物理之必然。」
物理指的就是事物的內在規律或道理。
在這本《物理學》中,內容涉及力學、聲學、熱學、磁學、電學等。
而且書中還提到了很多專業名詞,比如加速運動、減速運動、直線運動、物質、重力、向心力、絕緣體、蓄電池等。
這些物理學名詞一直沿用到後世。
該書由江南製造局在1901年出版,是我國第一套具有大學水平的物理教科書。
接著,王季烈開始在全國各地開展物理學教學工作。
但是在李奇維沒有回來之前,王季烈的這些工作並沒有受到多少重視,就和徐啟泰的爺爺徐壽一樣。
導致何育傑在編寫他自己的《物理學》時,根本就不知道市面上還有這本書。
而李奇維也不知道,華夏物理學界還有這號人物。
要怪就怪此時大清的交流方式太簡陋原始了,連電報都沒有多少。
現在李奇維看見王季烈,當然表現出極大的好奇。
「你好,王季烈,你我素不相識,今日找我有何事情嗎?」
「而且你自稱學生,看伱打扮,想必走的是科舉一途。」
「我連四書五經都背不全,當不得你的自謙。」
王季烈依然恭敬地說道:「您在物理一道上的成就,足以稱為大宗師。」
「而且您還是當今皇上的老師,那自然就是全天下讀書人的老師。」
「古語云:達者為先。」
「季烈雖然痴長您幾歲,但是論學問,卻遠遠不及您。」
李奇維樂了,笑道:「你既然知道我的事跡,就明白我不喜歡國內那一套繁瑣的規矩。」
「你我年紀相差不大,平輩稱呼即可。」
「不知王兄此次前來指教?」
王季烈內心震驚,心想這位大佬果然和傳聞中一樣,是個深度西化的物理大宗師。
明明已經有這麼高的地位,對待自己還如此平易近人。
這和他平時見到的那些官員,簡直判若兩人。
於是,王季烈也就不再矜持,笑著說道:「李兄果然乃人中龍鳳之姿。」
「我前段時間看到《科學周刊》的報導,對李兄的氣魄和才華深感敬佩。」
「故特意來此學習一二。」
「實不相瞞,在下幾年前在江南製造局時,也做過一些物理學的相關工作。」
「當我看到李兄你的弟子,何育傑編寫的《物理學》時,頓時驚為天人。」
「說來慚愧,在下也曾翻譯過一本書,名為《物理學》。」
「但是與何育傑的比起來,猶如螢火之光與皓月爭輝。」
李奇維配合著表現出驚訝的神情,三兩下就讓王季烈把自己的經歷說個底朝天。
「想不到國內物理學還有王兄你這樣的大才。」
「失敬失敬。」
「如今我的黃埔理工大學正在招生,同時招聘老師。」
「王兄若不嫌棄,我以教授之職虛位以待。」
王季烈一陣心動,他來之前,就對黃埔理工深入了解過。
這所由當今帝師創辦的私人大學,注重自然科學技術的培養,很符合他們王家的理念。
但是,他現在卻不能答應。
「承蒙李兄厚愛。」
「但是今年年末我就要赴京參加會試。」
「若是不中,在下一定來黃埔理工大學謀個差事。」
「到時候還希望李兄能收留我。」
李奇維看著王季烈,心中一陣感慨,科舉對自然科學的毒害可見一斑。
如果歷史不變,王季烈將在今年赴京參加會試並高中。
接著參加殿試,並獲得二甲,賜進士出身。
雖然王季烈對物理學做出了極大的貢獻,但是他出自科舉世家。
在家族眼裡,他在江南製造局的工作都是不入流的,參加科舉才是正途。
雖然明知道科舉可能會在明年取消,但是依然阻擋不了無數讀書人對科舉的渴望。
因為考上了就能當官!
真實歷史上,王季烈考中後,第二年,就在新成立的學部中任職。
學部下設5司12科,他是「專門司」的郎中,負責各種教育領域專業書籍的編譯編撰工作。
後來民國成立,王季烈由於深受儒家「忠孝禮義」的思想影響,決定歸隱不仕,遷居天津,潛心研究崑曲藝術。
他的物理和教育之路就這麼遺憾地提前結束了。
李奇維以後世的眼光,當然會得出王季烈是迂腐之人的觀點。
但是如果代入對方的視角,也許就會得出不一樣的感受。
所以,他對於王季烈並沒有偏見。
既然今世他來了,自然就不會讓這位大佬再誤入歧途,浪費才華,怎麼也得想辦法把對方給掰回正確軌道。
李奇維看重的除了王季烈本身,還有他的家族和未來的子女們。
王家從王季烈這一輩開始,就從科舉世家變成了科學世家。
王季烈是王家長子,他的父母一共有十個孩子,其中第三子早殤。
其餘人分別是:
次子王季同,數學家與機電專家;
四子王季點,化學家,京師大學教授;
五子王季緒,劍橋大學博士,京師大學教授;
長女王季昭,留學日本,主攻生物;
次女王季茝(chai,三聲),化學家,芝加哥大學教授;
三女王季玉,教育家,振華女校校長;
四女王季山,實業家和教育家;
五女王季常,教育家,安定中學創辦人。
可以看出,果然孩子還是人家的好,個個都是人才。
其中,次子王季同是最早在國際刊物發表數學論文的華夏學者。
次女王季茝是華夏第一個化學女博士,被稱為「皮蛋博士」。
因為她在1918年完成博士論文,題目是《華夏皮蛋和可食用燕窩的化學研究》。
四女王季山有三個女兒,其中一個女兒叫何澤慧,她的丈夫是錢三強。
而王季烈的下一輩更是人才濟濟。
其中以王季同的子女為最,他共有12個孩子,夭折5個,還剩7個,他們分別是:
三女王淑貞,醫學博士,上海婦產醫院創始人,我國婦產科學奠基人之一;
四子王守競,物理學博士,麻省理工學院教授;曾在1931年-1933年,擔任京師大學的物理系主任;
五女王明貞,物理學家,燕大本科畢業,華清大學第一位女教授;
七女王守璨,留學英國,從事物理文獻翻譯;
九子王守融,精密機械專家,南開大學教授;
十子王守武,微電子學家,華夏科學院院士;
十二子王守覺,半導體器件物理學家,華夏科學院院士。
王家之所以能培養出如此多的頂級人才,王季烈的父母功不可沒。
王家所屬的王氏家族是蘇州一個集商業、科舉、文化於一身的頂級江南望族。
明清兩代共出過進士12人,舉人16人。
王季烈的父親王頌蔚,是光緒五年進士。
他在1890年任會試考官時,曾力薦過蔡元培的考卷,因此被認為是蔡元培的恩師。
此外王頌蔚還提倡士人「學習測量、化學、光學」。
王季烈的母親本名謝長達,嫁入王家後,改為夫姓,故又名王謝長達。
她是華夏著名的女權活動家和教育家。
她非常重視女性權益,曾說過:肢體完善固為莫大幸福,但不學無才終為社會詬病。
於是,她在朋友的幫助下成立女校。
並且她只要看到婦女受到不公平的對待,就會挺身而出,打抱不平。
她還重視現代科技教育,鼓勵孩子們學習西方科學知識。
正是王頌蔚和王謝長達這種開明的新式教育思想,才對子女們的成長產生了重要影響。
當然,王季烈作為長子,雖然有父母的指導,但是他受到家族傳統影響太深,所以才走上科舉之路。
畢竟,這時候,誰也不知道科技的未來是什麼樣的。
王氏的長輩們,還是希望後代有人能走科舉之路,也許是兩頭下注吧。
面對如此傳奇的家族,李奇維心中只有敬佩。
他對於王家的未來充滿了期待,也許其中有人能為他所用。
「哈哈,王兄你多慮了。」
「此番進京,你必然金榜題名,名震天下。」
「到時候,還怎麼會願意來我這小地方。」
王季烈連忙道不敢不敢,「李兄,你這話就折煞我了。」
「不過,我兄弟姊妹眾多,其中有幾個對西方科學很感興趣。」
「而且他們無心科舉之道。」
「此次回去後,我定然和他們宣傳李兄的求賢若渴之心。」
「想必他們一定願意成為黃埔理工的學生。」
「屆時,希望李兄能考校一番,若是合格,收下他們為學生。」
李奇維聽完,恍然大悟,原來你的目標在這裡。
他一直納悶,既然王季烈不願意現在就來這裡任職,那他來拜見自己做什麼。
原來是為他的弟弟妹妹謀出路。
這就是世家大族子弟為人處世的手段嗎?
怪不得王氏能屹立望族那麼久,單憑這份先見之明,就足以和普通人拉開巨大的差距。
當王氏發現科舉已經到頭,而科學技術成為社會主流後,立馬全力支持家族子弟從事科學領域。
不然離開家族的支持,王家這一脈也不會發展的那麼順利。
果然不能小覷任何一個能延續百年甚至千年的家族,他們積累的經驗和資源不是普通人能夠想像的。
同時,李奇維也在幻想,看來自己也得多生點孩子了。
以他未來的地位,到時候李氏家族絕對會成為世界第一科學世家。
但是他也怕出現後世那種:父母都是華清大學的,培養的孩子只能上藍翔技校。
「那真是太好了,王兄你可是解決了我的燃眉之急。」
「你都已經如此優秀,想必弟妹們也是驚才絕艷之輩。」
「什麼考校不考校,來了我就要。」
王季烈心中大喜。
如今國內雖然也有幾所西式學堂,但是哪一個能比得上李奇維的大學。
他自己就研究過物理,自然明白李奇維在物理學領域的地位。
家族子弟若是能在對方的門下學習,將來成就不可限量。
如今趁著對方還在草莽初創階段,越早加入以後的地位就越牢固。
世家大族之心思,恐怖如斯。
而李奇維也想藉此機會,把王家的未來「一網打盡」。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