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章 見帝不跪
1903年5月15日,李奇維在侍衛的帶領下,正式踏入紫禁城。
這時候京師的面積遠沒有後世的大,主要分為內城和外城兩部分。
其中內城的中心區域是皇城,住的都是皇親國戚,王公貴族等。
而在皇城的中心,則有一塊長方形區域,那就是紫禁城,是專供皇帝本人、皇子、妃子們居住的。
紫禁城由明朝永樂帝朱棣所建。
當時朱棣把建文帝拉下馬後,由於南京是對方的勢力範圍,不好掌控。
於是,他就把都城從南京城搬到了京城。
明清兩代,紫禁城都是皇帝及皇室成員的住宅和辦公地點。
它建築的整體布局,大致可以概括為「左祖右社,前朝後寢」。
紫禁城的南門就是知名度最高的「午門」。
在午門外面有一大片平地,那裡是六部官員辦公的場所。
這裡已經不屬於紫禁城,而是屬於皇城了。
同時,以紫禁城的中軸線為分界線,就在午門外,還有左祖右社。
左祖是指左邊的太廟,裡面供奉著清朝各位皇帝的牌位。
右社是指右邊的社稷壇,象徵清朝立國之本。
而紫禁城內可分為前朝後寢,它的分界線是乾清門。
乾清門前是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皇帝登基、大婚、冊封等最重要的儀式都在這裡舉辦。
這裡是紫禁城的門面,代表著皇家的高貴與神秘,象徵意義極為重要。
很長一段時間,皇帝都是在乾清門上朝會,處理政務的。
乾清門後則是著名的三宮六院、乾清宮、坤寧宮、御花園等所在地,是皇帝和妃子們尋歡作樂的地方。
如果說太和殿是前朝的門面,那麼乾清宮就是內廷的門面,在明朝時是皇帝的寢宮。
但到了雍正帝時,他看中了乾清宮西邊的養心殿,於是就搬到那裡居住。
雍正是個工作狂,他還在養心殿前成立了軍機處,挨在一起,距離很近,方便自己處理軍國大事。
所以,後來的皇帝也基本都住在養心殿了。
而乾清宮則成為皇帝召見朝臣、批閱奏章的地方,一些小規模的宴筵也在這裡舉辦。
不過,光緒很慘,他都不住在養心殿內,而是被慈禧軟禁在瀛台。
瀛台已經不在紫禁城內了,但還屬於皇城範圍。
光緒依然要去上朝,每次退朝後,就會被帶到瀛台,瀛台四面環水,只有一條路通向外面。
光緒周圍有很多太監監視,任何東西都得慈禧點頭才能帶進去。
有一次光緒無聊,叫一個小太監帶了一個彈弓給他,結果慈禧知道後大發雷霆,這個小太監投湖自盡。
從此,再也沒人敢聽光緒的話,光緒要求什麼這些太監都裝作沒聽見。
所以,他雖然貴為皇帝,但吃的用的穿的恐怕還不如一般的富足之家。
直到1908年逝世,光緒都是被幽禁的狀態,可憐他比慈禧還早一日駕崩。
然而今天,光緒卻異常興奮,因為他即將見到李奇維了。
本來,慈禧是不允許光緒單獨召見李奇維的。
但是不知什麼原因,英法等國的公使強烈抗議,要求慈禧鬆口。
英國公使薩道義,更是直言李奇維是他們大英帝國的爵士,拜見大清皇帝是禮儀之交,清朝不許阻攔。
慈禧不喜,但也無可奈何,反正也只是一個小官而已,無足輕重,於是派人去瀛台接回光緒。
此時,養心殿內,光緒終於見到了心心念念的李奇維。
對方整個人就如一柄藏鋒的寶劍,銳利逼人。
光緒心中大喜,果然和那些尸位素餐的酒囊飯袋不一樣。
這樣人的氣質才配是朕選中的人。
李奇維身材高大,面容英俊,再加上特有的西學氣質,只一眼就折服了光緒。
而李奇維也是第一次親眼看見了光緒,和想像中完全不同。
對方的身上,並沒有王霸之氣,一靠近就讓自己瑟瑟發抖。
今年33歲的光緒,此時穿的是便服,就像一個鄰家大哥一樣,眼神中帶著欣喜。
李奇維有點懷疑,光緒長期被壓抑,被幽禁,可能精神狀態不太正常。
小太監見李奇維愣在那裡,也不跪下磕頭叩拜,於是尖聲喝道:「大膽,見到陛下,為何不跪!」
李奇維笑了,他終究要面對這一刻。
自皇帝這個職位誕生以來,一直都是世界上最高貴的存在。
萬人之上,代天牧民。
凡人見到天子,那必須跪到塵埃里。
雖然有些朝代,皇帝和大臣們相處的和朋友們一樣,但清朝不同。
這個華夏有史以來最封建的王朝,它的規矩格外森嚴。
然而,康雍乾三朝積累的帝王之氣,在最近幾十年,被打的粉碎。
世界上有太多的人不把清朝皇帝放在眼裡了。
李奇維就是其中一員。
「我是英國國王親自冊封的爵士,可以不向大清皇帝行跪拜禮。」
「何罪之有?」
說完,李奇維罕見地拿出了自己的爵士封授狀,以證身份。
這一下,立刻就把小太監堵的啞口無言。
因為關於跪拜這件事,英國還真跟清朝爭執過。
1792年,英國政府派出了以馬戛爾尼為首的使團,訪問清朝,企圖在清朝做生意。
結果雙方因為覲見禮節問題,發生了激烈爭吵。
馬戛爾尼認為,英國和清朝是兩個獨立的國家,英國不是清朝的附屬國,所以不需要向清朝皇帝跪拜。
但乾隆聽後十分震怒,說你們這幫外夷若是誠心恭順,朕必加以恩待;若是妄自尊大,那就回你們的英國去吧。
最後還是和珅出面,想了一個折中方案,讓馬戛爾尼單膝下跪,以見英王之禮覲見清朝皇帝。
馬戛爾尼為了英國開拓市場,只能忍氣吞聲,照做不誤。
馬戛爾尼回國後,立刻開罵,他公開宣稱:
清帝國好比是一艘破爛不堪的頭等戰艦。
它之所以在過去一百五十年中沒有沉沒,僅僅是由於一幫幸運而能幹的軍官們在支撐。
而清朝勝過其鄰船的地方,只在它的體積和外表。
一旦一個沒有才華的人在甲板上指揮,那就不會再有紀律和安全了。
他還說:清政府的政策跟自負有關,它很想凌駕各國,但目光極為短淺,只知道防止人民智力進步。
但無論馬戛爾尼如何不滿,英國對清朝還是無可奈何,鞭長莫及。
1816年,英國再次派出阿美士德率使團訪問清朝,此時清朝的皇帝是嘉慶。
結果雙方又一次沒有談攏,嘉慶和他老爹一樣,要求必須跪拜。
咋滴,你跪我爹,不跪我,是不是看不起我。
這一次更慘,阿美士德就是不從,最後連嘉慶的面都沒有見到。
後來的事,大家都知道了。
英國因為工業革命,國力暴漲後,立馬不遠萬里,暴揍清朝一頓。
揍完不滿意,因為清朝開放的口岸太少了,於是又揍幾頓,才有了現在的局面。
如今的英國公使,見到光緒和慈禧,再也不用下跪了,而對方也沒什麼意見。
而且為了表示蔑視,英國在清國的最高外交人員就是公使,而不是大使。
因為英國覺得清朝體量雖然大,但本質是小國,不配和自己同級,於是只派公使。
清朝在英國卻派出的是大使。
大使、公使、參贊.
外交人員的等級,代表的也是國家的臉面。
所以,當李奇維拿出他英國爵士的證明後,小太監傻眼了,不敢強迫李奇維跪了。
萬一再弄出個什麼外交事故,他有十個腦袋也不夠砍的。
這個時代也沒有什麼嚴格的國籍制度啥的。
李奇維一個清國人,卻拿了英國的爵士,到底怎麼算,誰也說不清楚。
這一下,場面尷尬住了。
最後還是光緒主動開口,化解了問題。
「好了,李愛卿留學海外,深受英王器重,見帝不跪,也在情理之中。」
「不必對他苛求太多。」
小太監回復個嗻,然後悻悻地退到一旁。
他是慈禧的人,就是來監視光緒的,可不在乎光緒生不生氣。
光緒甚至還貼心地讓李奇維坐下回話,這在小太監看來就是天恩了。
他內心誹謗李奇維走了狗屎運了。
李奇維面色平靜,始終不苟言笑,「謝陛下。」
插曲過後,光緒立刻進入主題,問道:「愛卿在英國留學,可知為何西方列強能如此強大?」
李奇維想了一會,說道:「這些問題,想必陛下的老師們早都解釋的很清楚了。」
「我說點我個人不一樣的看法。」
光緒立刻打起精神,做仔細聽狀。
因為他平時能接收到的信息,都是被美化和加工過的,千篇一律,毫無新意。
而李奇維可是真正在西方待過的,自然有不同的感受。
「德國首相俾斯麥曾說過:國家想要強盛,就必須重視教育。」
「而他們也確實是這麼做的。」
「在德國,實行的是義務教育,如果一個孩童不去上學,他的父母甚至會被罰款。」
「這在國內聽來,簡直是天方夜譚。」
「再說大學教育,西方各國政府無不全力打造一所高端大學。」
「以此吸引全世界的人才。」
「英國有劍橋大學,牛津大學;德國有柏林大學、哥廷根大學;法國有巴黎大學;美國有哈佛大學等等。」
「我所在的劍橋大學,其地位之高,恐怕國內無人能夠想像。」
「就連英國政府也無權管轄劍橋大學,不管是學生的招收規則,還是教授的聘請,全部是大學自己做主。」
「政府的作用只有一個,就是給大學提供行政上的方便。」
「這一點,和我們華夏的無為而治的思想很像。」
「在教育領域,更是要如此。」
「教育的目的,就是要解放人的想像力,不受到任何束縛,這樣才能做出原創的研究。」
「陛下也不用擔心,學生們都沒有束縛了,還會效忠大清嗎?」
「因為這裡的想像力,指的是格物的想像力,而不是研究四書五經的想像力。」
「西方的大科學們學富五車,也從未見哪個人專門反對自己國家的。」
「反觀我大清,唯一拿得出手的恐怕就是京師大學堂了。」
「但恕我直言,它和劍橋大學比起來,就是稚童和成人的區別。」
李奇維一通分析,直接將光緒干懵逼了。
他從來沒有聽過這方面的內容,也沒有人講給他聽。
清朝又有幾個人在劍橋大學讀過書呢。
所以,光緒想像不到,大學還能這樣辦,竟然連政府都管不了。
同時,光緒的眼中出現一種火熱的情緒。
「所以這就是李愛卿伱回國辦教育的原因嗎?」
「你還是心繫我大清國的是不是。」
李奇維說起謊話面不改色,信手拈來,「回陛下,微臣赤子之心,天地可鑑。」
「我大清積弱已久,問題太多,想要強盛起來,有千頭萬緒的工作要做。」
「但這些工作的核心就是教育。」
「只有教育才能強國,只有教育才能可持續發展。」
「就算大清能一直從國外買長槍大炮,但萬一某一天人家不賣了呢?」
「所以我們要自己造,而造這些高科技產品,就需要大量的人才。」
「這些人才都是通過興辦教育培養出來的。」
「這就是微臣一直建議要多建大學的原因,而且還要側重理工科的培養。」
得益於李奇維的奏摺,光緒現在能大概了解這些專業詞語的意思。
「愛卿真是我大清的忠臣啊!」光緒由衷地發出感嘆,被忽悠的團團轉。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