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 國內未來發展計劃
辭別于式枚後,李奇維便上了宋大全的人力車,準備回家。
于式枚會在近期,進京面聖,帶上自己的改革綱要,結果估計得一個多月才能知曉。
沒辦法,清朝目前的交通系統還是太落後了。
于式枚只能坐船先到天津,然後走陸路達到京城。
這一個月,李奇維可不會浪費,他要好好梳理自己接下來在國內的計劃。
概括而言,一共有三件大事。
第一件,就是推動清朝的教育改革。
李奇維很有自知之明,他的科學之城計劃,乃至更隱秘的武力計劃,都離不開龐大的理工人才。
如果靠他自己,就算他能建立十所大學,培養出來的學生也是杯水車薪。
而且工業體系,需要的不僅僅是大學生和工程師,還有無數的熟練工人,技工等等。
這是一個龐大且複雜的系統工程。
所以他需要借力。
西方世界是肯定不可靠的,只有華夏才能給他提供源源不斷的新鮮血液。
李奇維就是藉助一國之力,來實現自己的計劃。
而在這個過程中,華夏本身也得到了巨大的發展,所有的技術都沉澱在內部,被消化成真正的力量。
可謂是一舉兩得。
而滿清千算萬算,也不會算到,大學辦的越多,清朝覆滅的速度就越快。
真實歷史上,清朝就陷入了這種困境。
不改革,慢性死亡;改革,死的更快。
也許慈禧就是參透了這一點,才會那麼奢靡,全然不顧國家前程,只想自己死前爽一把。
第二件,以自己的名義,建立私立大學。
有了龐大的教育基礎後,還需要一個領頭羊。
它代表最先進的教育水平,產生最先進的科學技術。
未來的世界無比混亂,對於大學的發展更加重要。
因為只有戰爭年代,科學技術才會產生突飛猛進的跨越,這一點毋庸置疑。
即便有了自己的建議,李奇維也不相信,以清朝尿性,能辦成什麼牛逼的大學。
所以,他要做那個領頭羊!
他創建的大學,必須是清朝最好的大學,乃至像劍橋一樣,成為世界名校。
因此,李奇維要趕緊把想辦的大學構思規劃出來。
這一點可不容易。
最重要的就是確定大學的定位和管理體系。
李奇維想參考的就是西方的體系,但也不完全一樣。
此時的歐美和未來一樣,對於大學的各種稱呼和劃分比較多,也比較細緻。
主要的有:University、Institute、School、College、Academy等。
比如哈佛大學的英文是【Harvard University】。
University主要是指綜合性大學,一般由很多個學院組成,涵蓋很多不同類別的專業。
而麻省理工學院的英文是【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Institute是指設立有專門學科的學院。比如麻省理工學院下設工程學院、理學院等等。
它和University的區別,主要體現在規模上。
比如麻省理工學院既沒有法學院,也沒有醫學院;而綜合性大學都會有這些大的學院。
【School】指的是大學所屬的學院或者系。
比如麻省理工學院的工程學院,英文是【School of Engineering】。
哈佛大學法學院的英文是【Harvard Law School】。
當然,School還有中學的意思。
【College】的概念則比較籠統,既可以泛指各種大學,也可以表示大學內的學院,或者是分科學院。
比如劍橋大學的三一學院,英文是【Trinity College】,其他學院也是稱呼某某College。
再比如英國的帝國理工學院,英文是【Imperial College London】。
所以同樣是學院,Institute和College也是有區別的,主要是翻譯帶來的誤解。
最後的【Academy】是指高等專科學校或者研究專門技術的學校。
比如舊金山藝術大學,英文是【Academy of Art University】。
還有各種電影學院、商科學院等等,都在此列。
後世華夏的大學體系,基本就是借鑑歐美的。
大學的分類及院系體系也沒有完全統一,非常混亂。
各種名稱五花八門,都帶有歷史遺留因素,也不好修改。
比如同樣是三級管理體系,有的大學是:大學-學院-專業;而有的大學是:大學-系-專業。
甚至還有的大學是:大學-學院-系-專業,四級管理體系。
究其原因,主要是大學的規模在發展,功能在不斷完善,由於調整不及時,從而造成混亂。
通常而言,學院是比系要高半級,而且承擔的任務更加系統。
除了系所承擔的人才培養和組織教學,學院還包含社會服務、成果轉化等等獨特功能。
李奇維是個強迫症患者,他準備從源頭上解決這個問題。
他要創建的是理工大學,對標的就是美國的麻省理工學院。
採取的則是大學-學院-專業,三級管理體系。
並且,他還要在全國推廣這種做法。
至於各種特色大學和技校,則是另外一套方法。
這一點,他和櫻花國的長岡半太郎類似。
物理乃自然科學之首,李奇維未來會以華夏物理第一人的崇高身份,執掌科學體系。
同時,以大佬的身份調教後輩,給未來的科學發展指明方向。
雖然他不可能了解所有門類,但是只要知道哪個最重要就好了。
鋼鐵、化工、電子、電力等等,任何一項都涵蓋了無數的細分技術和工程經驗。
只要大學越來越多,人才自然如雨後春筍一般,總有聰明人能取得其他領域的突破。
他通過在國外的投資集團,不斷地給國內資金輸血,帶動一批典型的工業企業成長。
然後再以華夏龐大的人力資源,複製出更多的細分企業。
哪怕是螺絲釘,也要做到全球第一強。
李奇維的作用就是一個引子,他知道憑藉他暫時的資金體量,不可能直接將華夏的工業升級換代。
這和教育一樣,都是長期工程,需要幾十年的緩慢發展,才能爆發出巨大的能量。
這時,有下人來報,說是一個叫周子余的人來訪。
目前對方被安排在會客室,明知李奇維不在,還願意一直喝茶等候。
李奇維來了興趣,他的腦海里並沒有周子余這個人的信息,莫非是無名之輩?
不過,有這份毅力和膽識,將來的成就恐怕也不低。
他決定見見這個人,想知道對方找自己作甚。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