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章 備受關注,廣東學政的邀請
在李奇維回國半個月後,他的消息逐漸傳開,引起了有心人的注意。
報社、酒館、集會、學校等各種場合,都有人議論他的事跡。
相比於之前《申報》報導李奇維獲得諾獎,他的另一個身份更具有話題性。
那就是他的英國爵士身份。
無數老百姓津津樂道,對李奇維佩服的五體投地。
之前消息傳到清朝時,就已經引起了轟動。
如今,這位大清的洋貴族老爺回國了,那就更有好戲看了。
大家只在乎一個問題,李奇維見到清朝官老爺還用下跪嗎?
那要是見到皇帝怎麼辦。
「乖乖,我聽小道消息說,李爵爺很有可能直接在朝堂當官。」
「據說是上面的某人提名的。」
「切,你的消息太落後了,李奇維要被封為禮部侍郎了,同時兼管全國的教育事業。」
「胡說,我怎麼記得李奇維馬上就要當帝師了,教當朝皇帝物理。」
「.」
老百姓完全把李奇維當成了茶餘飯後的談資,怎麼刺激怎麼編排。
然而,在真正的圈子裡,他的事跡早已不是什麼秘密了。
光緒帝在朝會上御口親封,讓李奇維當管學副大臣。
此舉得到了慈禧太后和朝野諸多大佬們的同意,不久就會以正式的文件下發。
這個消息的勁爆程度讓那些底層官員目瞪口呆。
老子寒窗苦讀十幾年,又在官場摸爬滾打十幾年,到頭來竟然還不如一個毛頭小子。
這還有天理嗎?
不少官員在四下無人時,都偷偷罵光緒和慈禧昏聵無能,大清國遲早完蛋。
李奇維還什麼都還沒做,滿清就失去一次人心了。
然而,抱怨歸抱怨,但很少有人把李奇維放在心上。
畢竟,他這個官只負責搞教育。
說白了,就是一個技術性官員,權力很大,但都是對物的,而不是對人。
而且年少登高位,未必是好事。
華夏講究剛過易折,過猶不及,不少人都等著看李奇維的笑話呢。
但是,在教育體系的官員眼裡,李奇維那可就是香餑餑了。
消息靈通的官員已經知道,新政對官職也有很大的改革。
不少總督級大佬已經上奏朝廷,在傳統六部之外,還會增設幾個平行部門。
其中教育很可能被單獨拎出,自稱一體。
未來也許李奇維就能成為一部堂官,主管全國教育。
現在打好關係,相當於多條人脈。
官場從來如此,你永遠不知道今天的小嘍囉,明天也許就一步登天。
同時,也可見教育的重要性。
即便如今,教育體系的官員在大清國也是非常清貴的。
尤其是在地方各省,更是如此。
滿清的地方官主要分為以下幾個級別。
第一級,就是總督和巡撫。
總督一般是管理兩省或者數省,負責民政軍政事務。
而巡撫只管理本省或者數府內部的事情。
雖然從名義上來看,總督比巡撫高半級,但是兩人並沒有嚴格的上下級關係。
這也是中央的制衡之策,為的就是防止封疆大吏做大。
總督和巡撫都是由皇帝任命,可直接上達天聽。
比如現在的兩廣總督,岑春煊,就負責廣東和廣西的一切要務,位高權重。
是清朝八位總督級封疆大吏之一。
歷史上,很多時候兩廣總督都會兼任廣東巡撫。
但也有例外,比如現任的廣東巡撫是張人駿,不是岑春煊兼任。
要到1905年之後,廣東巡撫就會被永久裁撤,由兩廣總督兼任。
巡撫下面,就是第二級:布政使、按察使、省學政。
布政使雖然名義上是地方行政長官,但是因為總督和巡撫的存在,在實踐中已經淪為了兩者的下級,職權受到嚴重侵蝕。
而且總督和巡撫還有權推薦布政使的人選,就更加劇了這種情況。
總督和巡撫都沒有直屬官,也就是他們沒有下設部門,只是一種差使。
而布政使有直屬官,下面根據政務的不同,還有細分的衙門,所以它是一種官職。
這是布政使和總督巡撫的最大區別。
按察使掌管司法刑獄,職能相對來說比較集中,以布政使為首。
至於最後一個省學政就比較有意思了。
其最高長官就稱為學政,全稱為提督學政或者督學使者,俗稱學台。
在清朝,一省學政主要負責本省的科考和教育工作,管理地方官學。
本質上來說,學政和總督巡撫一樣,都是差使,沒有直屬官。
學政也是由朝廷直接派人擔任,其等級因個人身份不同而不同。
學政在古代是清水衙門,負責的事務沒有什麼物質收入,而且升遷也比較難。
所以一般情況下,新科進士不太願擔任學政。
因此,朝廷會把科舉考試中名次排在末尾,或者年紀較大的進士,分配去當學政。
這就是學政被稱為清貴身份的原因。
清是因為窮,干一輩子也撈不到什麼油水。
貴則是學政名義上是第二級,但是和總督卻是平起平坐的。
總督、巡撫、布政使,沒有資格命令學政,涉及到教育事情,基本都是商量著來。
所以顯得學政很高貴。
這也很好理解,要是又窮又卑微,鬼才願意去當學政呢。
地方官的第三級,就是知府、知州等。
但是在第三級和第二級之間,實際還有各種道。
河道、儲糧道、鹽運使、分巡道、分道守等等。
有些官看著很小,但能量很大,甚至背後還有京城的關係,錯綜複雜。
所以一般情況下,清朝省一級別的文官只有五人:總督、巡撫、布政使、按察使、學政。
至於將軍、提督等屬於武官。
當然以上都是簡單的情況,真實的官場往往更加複雜,各種權力制衡也讓外行根本看不懂。
而如今,對李奇維產生興趣的就有五位大佬之一。
廣東新任學政,于式枚。
于式枚也是剛剛走馬上任,他的上任就是張百熙,如今乃是管學大臣,高升成京官了。
本來今年剛剛50歲的于式枚,已經準備在這個位置上養老了。
但是李奇維的出現,讓他看到了一絲希望,老樹煥發第二春。
也許,自己可以和這位未來的管學副大臣搞好關係,在未來的教育改革中謀求機會。
李奇維將來的工作肯定和自己有交集,也算多個朋友。
而且對方正好就在廣州,自己有近水樓台先得月之便宜。
於是他就讓下人給李奇維送去請柬,邀其到自己宅上相聚。
而此刻在家中的李奇維,已經忙得暈頭轉向了。
自己回國的消息引發的轟動,是他沒有想到的。
這些天,不斷有人上門拜訪,大部分都是李家的生意夥伴,或者是李庭照的好友。
目的不言而喻,就是想看看李家的麒麟兒,大清朝第一位英國爵爺。
李奇維無奈,只能出來露面,一一回禮,盡到待客之道。
這時,忽然小廝來報,說是廣東學政大人派人送來請柬。
李庭照不敢怠慢,親自去收下請柬,還給來人封了50兩謝禮。
學政再窮,那也是一省大員,其地位非普通人可比,自然禮數要到位。
同時,他也對自家兒子感到驕傲,生兒如此,夫復何求。
當李奇維看到于式枚的請柬後,雖然沒有驚喜,但他也準備應約。
學政可是能夠直接給皇帝進言的。
自己正好有一份計劃想拋出來,試試滿清這潭水到底有多渾。
既然要當管學副大臣,那就好好當,讓所有人看看他李博士的能力。
沒有拿得出手的成績,他這個官也當不久,必然受到無數的彈劾。
所以在回國的輪船上,李奇維就構思了一份國內的教育改革計劃。
把它通過于式枚之手,送到滿清高層那裡,看看對方的反應。
如果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來,那麼這個管學副大臣還是很有必要的。
李奇維也會好好發揮它的作用,給滿清來個偷梁換柱。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