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原子研究與量子力學
從湯姆遜的辦公室出來後,李奇維就開始了忙碌的工作。
李奇維一邊梳理著原子物理學的發展史,一邊在撰寫自己的博士論文。
這是他前世養成的習慣。
他喜歡首先從宏觀層面,把握住物理理論的發展脈絡,理清各理論之間的先後關係。
只有這樣,在學習的過程中,才不會被各種人物名字和學說,搞得眼花繚亂,分不清重點。
相對論的發展比較單一清晰,沒什麼可說的。
但是量子力學及原子結構,就非常複雜,湧現出的大神也最多。
公元前400年,希臘哲學家德謨克利特提出了【原子】的概念,他認為萬物由原子構成。
16-17世紀,自然科學體系建立後,科學家通過實驗,證實了原子是一種真實存在的物質。
此後一段時間,原子一直都是化學家的研究領域。
1789年,法國化學家拉瓦錫定義了原子一詞,從此,原子就用來表示化學變化中的最小單位。
1803年,英國物理學家和化學家,道爾頓,在總結前人成果的基礎上,創立了著名的原子學說。
該學說認為原子就是小到極致的實心球體,本身不帶電,裡面什麼都沒有。
道爾頓還測量了不同原子的質量,他以氫原子的質量為1,規定了其他原子相比氫原子的相對質量。
當然他的測量結果非常粗糙,但也激發了人們對於原子結構的研究熱情。
1827年,英國植物學家布朗,用顯微鏡觀察發現,灰塵在水面上會發生不規則運動。
這進一步證明了微粒學說,這一現象也被稱為布朗運動。
1877年,德紹爾克思提出,布朗運動是由水分子的熱運動導致的。
值得一提的是,在德紹爾克思的基礎上,愛因斯坦目前的博士論文,其中一部分內容就是為了解釋布朗運動的。
他也從理論上證明了原子是一種真實存在。
儘管有不少新的現象,但是從道爾頓以來,原子不可再分的觀點一直影響著物理學家。
直到1897年,湯姆遜發現了電子,這才證明原子內部還有細分結構。
原子本身不帶電,而電子又帶負電,說明原子內部存在帶正電的東西。
它們與電子所帶負電荷正好中和,使得原子呈中性。
於是,關於原子內部結構的研究,吸引很多物理學家的加入。
真實歷史上:
1911年,盧瑟福通過α粒子轟擊金原子的散射實驗,證明了原子內部又分為電子和原子核。(現由李奇維提出)
1913年,英國化學家索迪,提出了同位素的概念。
他認為在元素周期表里存在位置相同,而相對原子質量不同的原子。
緊接著,湯姆遜發明質譜儀,發現了幾十種不同元素的同位素。
1919年,盧瑟福又通過α粒子轟擊氮原子核,發現原子核由質子組成。
1932年,盧瑟福的學生,英國物理學家查德威克,用α粒子轟擊鈹原子核,又發現了中子的存在。
物理學家這才搞清楚同位素的本質,即原子的質子數相同,但中子數不同,這些原子互稱同位素。
後來發現,鈾原子存在三種天然同位素:U234、U235、U238。
其中U235是最重要的一種同位素,影響了世界。
1939年,德國物理學家哈恩,用中子轟擊鈾的原子核,發現了核裂變現象。
至此,原子的結構終於被弄清楚。
原子由帶正電的原子核和帶負電的電子組成。
原子核又是由帶正電的質子和不帶電的中子組成。
在這一段時期,伴隨著原子結構研究的,則是量子力學框架的建立與發展。
1900年,普朗克提出量子論。(現由李奇維提出)
1905年,愛因斯坦提出光量子假說,解釋光電效應。(現由李奇維提出)
1909年,愛因斯坦提出光具有波粒二象性,這是他對量子力學的最大貢獻。(現由李奇維提出)
1913年,玻爾提出電子的量子化軌道,為量子力學的發展奠定基礎。
1924年,德布羅意提出物質波概念,認為實物粒子也具有波粒二象性。
1925年,海森堡創立矩陣力學,是量子力學的第一個版本。
1925年,泡利提出泡利不相容原理。
1926年,薛丁格創立波動力學,是量子力學的第二個版本。
1926年,狄拉克證明波動力學和矩陣力學在數學上是等價的。
1926年,玻恩提出波函數的概率詮釋,後來成為「哥本哈根解釋」。
1927年,海森堡提出不確定性原理。
1928年,狄拉克將量子力學和狹義相對論結合,創立相對論量子力學,奠定後世量子場論的基礎。
1935年,薛丁格提出著名的思想實驗「薛丁格的貓」,將微觀世界的量子行為,推演到宏觀世界。
1948年,費曼創立量子力學的路徑積分形式,是量子力學的第三個版本。
可以說,1925年-1928年,就是量子力學的巔峰發展時期。
這一時期,更是發生了一場最重要的事件。
以愛因斯坦和薛丁格為首的一派,與以玻爾為首的哥本哈根學派。
針對量子力學,在1927年的第五屆索爾維會議上,爆發了一場物理學史2000年以來最精彩的驚世對決。
大名鼎鼎的「上帝不擲骰子」,就是從那場會議流傳出來的,為無數後人津津樂道。
在量子力學理論完全成熟後,原子結構的研究依然繼續向前深入。
物理學家們在30年代發現了弱力、1947年發現了強力,這兩個都是跟原子核有關的力。
並由此解釋了物質發生放射性衰變的本質原理。
到了20世紀中後期,物理學家又發現質子和中子是由更小的結構組成,即夸克。
在那一段時期,則是量子場論的天下,包括量子電動力學、量子色動力學、電弱理論、標準模型等等。
晚年的愛因斯坦致力於大統一理論,他想統一的只是引力和電磁力。
因為當時弱力還未被承認,強力還未被發現。
真正的大統一理論,應該是統一引力、電磁力、強力、弱力四大基本力。
在未來的後世,物理學家也僅僅做到電磁力和弱力統一,即電弱理論。
下一步則是嘗試再統一強力,完成所謂弱化版的大統一理論。
至於統一引力,實在是太難太難了。
這也是愛因斯坦失敗的原因,上來就挑了個最難的愛神的智商也不夠用了。
後世對愛因斯坦有個誤解,認為他除了相對論和光電效應,好像就是個普通物理學家,沒什麼拿得出手的。
這種說法大錯特錯,他還有以下成就:
1905年,解釋布朗運動本質、給出一種計算阿伏伽德羅常數的方法。
1907年,解決了固體比熱問題,成為固體力學的奠基人。
1916年,提出雷射原理,為後世的雷射誕生提供了理論基礎。
1917年,提出靜態宇宙學模型,成為後來宇宙學的開端。
1924年,提出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是冷原子物理的開創者。
這些成果其實都是資深級的,只不過和相對論一比,當然只能算小貢獻了。
所以很多人只知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忽略了他的其它成就。
其實一對比,才驚訝地發現,真實歷史上的愛因斯坦到底有多麼牛逼。
相對論和量子力學作為同等高深且重要的理論。
前者是愛因斯坦憑藉一己之力,單獨創造而出;而後者則是十幾個天才前赴後繼,共同完善。
高下立判!
這也是為何在李奇維的T系列分級中,愛因斯坦是可以和牛頓、麥克斯韋並列,而其他人只能降一級。
但無論怎麼說,都是以上這些物理學的大佬們,共同打造了20世紀前期,那宏大的物理學史。
然而如今才1902年,歷史就已經被李奇維改變。
他提前了近十年,提出了原子核的概念和原子行星模型。
這無疑會加速整個物理學的發展,就連他自己也不知道會如何發展了。
李奇維這一世作為見證者和參與者,甚至有可能最後是領軍者,他怎麼可能不激動。
目前,他手握狹義相對論和量子論,堪稱兩大理論的奠基人和第一元老。
至於後面再發表廣相、考慮指點玻爾、德布羅意等人在量子力學上做出成果。
他已經無法想像,後世的物理史該如何評價自己了。
更不要提,未來的宇宙物理學、原子物理學,也都會有他的身影。
甚至,跨界出手,化學、生物學、醫學等等。
李奇維越想越激動,越想越離譜,差點直接笑出了聲。
這一幕正好被來找他的威爾遜看到,「布魯斯,你又想到什麼美事了?」
然後他又神秘兮兮地說道:「聽說你的博士成果,推翻了湯姆遜教授?」
李奇維問道:「你怎麼知道的?」
威爾遜苦著臉:「剛剛教授找我了,說伱和盧瑟福都為實驗室做出了開創性的工作,讓我再努力努力。」
李奇維:「哈哈哈」
面對天才的嘲諷,威爾遜天生心態好,穩如老狗,繼續問道:「布魯斯,那你是不是快要博士畢業了?」
李奇維想了想,說道:「我應該會申請,在今年年底或者明年年初,進行博士答辯吧。」
他嘴角微微一笑,是時候搞個博士頭銜了,不然以後出門都不好意思介紹自己。
這一章還是很必要的。大家也看到了,距離下一階段劇情,中間其實是有近20年的時間。如果提前,那麼那些名人就不會出現,如果保持原時間,那麼對於劇情把控能力就會非常高,所以老虛會仔細思考後面的故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