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婉妙邊聽邊點頭,迅速領悟了趙楓話中含義的她忍不住搶答道:「…由此可見,陛下對待道家與佛門的態度不同,也難怪王爺不願讓我們在皇家人面前顯擺佛像。」
「不僅如此,」趙楓補充道:「還有一個原因,不知道你們二人有沒有聽過北魏太武帝滅佛與北周武帝滅佛二事?雖然這兩位統治者的動機不同,但結果卻是如出一轍,都是滅佛。」
「本王就是擔心這樣的情況會再次發生,所以不願你們在人前顯露佛像,皆因此佛像貴重,若叫他人瞧見了,得知寺廟裡存有如此珍貴的寶物而皇家卻沒有,便會給佛門引來災禍。」
馮婉妙還是有些一知半解:「佛教自東漢時期傳入我中土之後,思想早已根植人心,影響力也不算小,這兩位帝王為何一定要滅佛呢?佛家也向來沒有干涉朝政、影響國局吧?」
「如何沒有影響?」趙楓耐著性子把原因換成容易理解的白話文逐一給馮婉妙分析。
「劃地建寺是否需要土地?那些被圈出來的土地,此前有可能是某位地主自家的地,則實際上等於佛門與本地地主之間的劃地競爭,建寺的土地本質上等於損害地主的自身利益。」
馮婉妙雖然同樣是邊聽邊點頭,但趙楓清楚說了這麼一大堆,她不一定能夠完全理解,於是再次追問道:「本王問你,這天下間,最大的地主是誰?」
馮婉妙愣了一下,腦海里不停的閃過此前自己在青樓里結識的恩客中,有哪位是持有封地最多的地主。
蘇青見馮婉妙一時半會答不上來,顯然被問住了,於是便面帶驕傲的替她回答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我大唐疆土廣袤無垠,沒有一處不是君主的封土,君主就是最大的地主。」
「啊!是的!」馮婉妙對蘇青露出討好的笑容:「姐姐說得對!」
蘇青此時自認自己念書比馮婉妙多,所以也跟著趙楓當起了小老師:「王爺的意思是,佛門圈地建寺,損害的地主里就包括有君主。佛門圈地越多,則皇家『損失』的封地就越多。」
「尤其佛門建寺占地大興土木,更有部分百姓與權貴主動捐贈田產於佛門。當佛門嚴重威脅到皇家利益時,君主為了維護自身的利益,就不得不出手遏制佛門的發展與擴張。」
「夫人還少說了一個點,」趙楓補充道:「出來土地,還有人口,佛教宣揚越廣,則入寺為僧的百姓越多,尤其寺廟能免調役納租稅,則依附與佛門便可免役稅。」
「若佛門人少,僧人傳教勸人向善,固然是好事。然佛教多一個僧侶,社會就損失一個納稅賦役的人丁。」趙楓問馮婉妙:「若你是君主,向你交稅的人少了,國庫空了,你急不急?」
馮婉妙連連點頭:「當然急!國庫空了就意味著沒錢買糧食買布匹,食不果腹,衣不蔽體,如何能不著急?」
「那就是了。」趙楓見馮婉妙漸漸理解了,才欣慰的點頭:「當佛門人數眾多,無形中會造成國家少徵收稅,國庫少稅收,損及國家利益,身為一國之君的皇帝就得出手維護了。」
「可是…」馮婉妙還有疑惑之處:「如今長安城中的寺廟也不算太多,上述王爺提及的原因,在我大唐似乎也沒能體現多少,也不能證明陛下偏愛道教而不喜佛門。」
趙楓糾正道:「陛下沒有不喜佛門,只是忽略佛門而已。倘若如今大唐的佛門壯大到威脅朝廷的時候,陛下就真的會不喜了。」
蘇青在一旁也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妾身反而覺得如今城裡的寺廟不少,其中幾個比較大的坊市,比如大慈恩寺所在的晉昌坊,裡面還有淨住寺與楚國寺…陛下對佛門很寬容了。」
馮婉妙見狀也發表了自己的看法:「可奴家怎麼覺得對比起來,陛下對道教更寬容呢?」
「這就涉及儒家、道教與佛門的三教紛爭了。」趙楓一錘定音道。
「中原乃孕育儒家與道教的土壤,二者之間無多少隔閡,甚至相輔相成。然佛門乃外來文化,佛門傳播越廣,儒道二者的傳播陣地被擠壓,就會存在衝突。」
「比如剛才本王提及滅佛的周武帝,就是要求三教中,以儒家為先,道教次之,佛門最後。而我大唐高祖則有所不同,將道教的順序提到最前,儒家次之,佛門繼續墊底。」
「高祖還設置了國子學與太學,目的就是為了培養儒臣。彼時的太史令傅奕便是儒臣,當時他亦站出來指出了佛門的缺點,剝削民財、割截國稅、軍民逃役、不事二親等等…」
馮婉妙聽完了趙楓的長篇大論,只感到頭昏腦漲:「奴家倒是從沒想到這麼多,還以為三教能並立至今,關係十分和諧。」
「三教何時和諧過了?」蘇青臉上的微笑悄悄轉變為略帶嘲諷意味的嘲笑:「剛才王爺說的還僅僅是儒家與佛門的不合,再往下的道家與佛門就更不合了。」
馮婉妙隨即反駁道:「儒家的仁愛濟世與佛門的慈悲普世難道沒有共同點?佛門的絕欲脫俗與道教的清心寡欲不是挺像的麼?為何還會有衝突?」
蘇青的語氣有些無奈:「妹妹只看到出世離俗與清心寡欲及仁愛慈悲相似,怎麼沒看到佛教的生死輪迴說,與道教的長生成仙說的相對立呢?還有佛門的棄世出家與儒家的忠孝所背離呢?」
「君主扶植道教抑制佛門,尊崇道教為祈福與長生不死,得道成仙。此舉迎合了君主對長壽的欲望,妹妹當陛下為何對穆姑娘另眼相看?還不是為了想向她學得長生不死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