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下知道禮箱會經過永安門,便命人才攔下了楊妃娘娘的箱子,想看看箱子的式樣,再按照相同的樣出十口箱子,好盛裝金銀器物,既為吳王添箱,也替楊妃更全顏面。」
高培耘按照李承乾的吩咐,特意把最後一句說得速度慢一些,語氣重一些,就是為了突出替楊妃添臉面一句。
禮箱雖然是李世民的主意,但是大部分還是楊妃出的,為的就是讓自己的愛子在番外能過得好一些。
如今意外多了十口箱子,陛下親自點箱,太子主動添箱,都是為了吳王李恪,而身為吳王生母的楊妃臉上更有光。
楊妃臉上的表情果然由疑惑轉為喜悅,而長孫皇后與長孫無忌的表情就沒有那麼高興了。
長孫皇后想到自己的孩子已經是太子了,如今卻也不得不「低聲下氣」的去為仍是王爺的李恪添箱,心裡自然不好受。
而長孫無忌也是同一想法,望著高培耘的臉色更加嚴肅深沉。
楊妃見長孫兄妹二人臉上的表情,心裡更覺揚眉吐氣。
即便李承乾是太子又如何,如今還不是得主動來巴結李恪。
想到此處,楊妃心中更是得意,嘴角的笑意幾乎快掩飾不住了。
「還請陛下容妾身親自去清點禮品,將來也好以同等的價格對太子殿下回禮。」
楊妃向李世民請示過後,喜滋滋的領著高培耘帶著禮箱下去清點物品。
趙楓望著楊妃欣然離去的背影,忍不住感嘆宮裡的女子果然不簡單。
即便楊妃如今十分高興,但還是要親自去清點禮品,只怕不僅是為了日後給李承乾回禮那麼簡單,恐怕還是要查一查其中有沒有放置對李恪不利的東西。
李世民對這般兄友弟恭的場面十分高興,然而在場的長孫無忌卻只有淡漠與冷靜,不見半點笑容。
趙楓見事情已然擺平,自己也不好繼續在皇宮裡逗留,免得又不小心撞破什麼後宮裡的腌臢事,便先行告退了。
趙楓一離開兩儀殿,長孫皇后也借著要處理後宮事宜的藉口離開了,為的是去東宮找李承乾問清楚禮箱一事的前因後果。
幾人陸陸續續一走,兩儀殿裡就只剩下李世民與長孫無忌。
李世民看得出長孫無忌對吳王李恪的不喜,但李世民本身實在對長孫無忌這位大舅子十分器重,因此便有心勸道:「舅兄,朕知道你對恪兒不喜,但也不必如此明顯的擺在臉上吧。」
即便是長孫皇后,平日裡還會做做樣子,不時對李恪的情況稍稍關心一下,雖然李世民也清楚長孫皇后對李恪的關切並非出自真心,但至少她也肯花功夫,做到了表面維持的和諧。
而長孫無忌就真的是我行我素,對李恪不喜就是不喜,從不會做出半點粉飾太平的假象。
長孫無忌知道李世民的心思,如今也不打算與他硬碰硬,便稍稍服軟答道:「陛下,微臣並非對吳王不喜,只是更看重太子殿下而已。」
「太子殿下仁孝純深,聰明仁愛似陛下,臣與陛下乃布衣之交,自然對太子更加偏愛。」
李世民臉色變了變:「舅兄更看重太子,究竟是因為太子似朕,還是因為太子可助長孫一族在將來能繼續在朝中長久站穩腳跟?」
李承乾乃長孫皇后所出,還是嫡長子,在長孫一族眼裡自然是捧在手心裡的寶貝。
將來李承乾若能登基,長孫皇后就是太后,長孫一族得以壯大,在朝堂與後宮的勢力就更盛了。
所以李世民這樣的猜測不無道理,也是對將來外戚勢力一家獨大的憂慮。
長孫無忌並不答話,而是以沉默來應對李氏面對提問。
李世民知道長孫無忌不答是因為不想再說假話,只覺肚中火燒更甚,竟站起身子追到長孫無忌身邊,故意追問道:「舅兄覺得太子似朕,難道不覺得恪兒更似朕麼?」
「恪兒不乏文治武功之材,此前與突厥一戰時,恪兒有勇氣獨自一人前去突厥軍營與首領談判,深入敵營,起膽量魄力不輸朕當年。如此英勇果敢更勝太子,也更似朕!」
面對李世民對李恪的真情實感,長孫無忌實在做不到共情,所以仍舊繼續冷著一張臉,沉默以對。
李世民的臉色也變得深沉,能明顯看出情緒不好了:「朕知道,在舅兄的心裡,你一直未曾將恪兒當做外甥看待過。」
「可是恪兒確實與朕相似,將來也許他也會如朕這般真心待舅兄好,將舅兄當做親舅舅一般看待…為何舅兄一直不肯對恪兒另眼相看呢?」
長孫無忌面色不變,顯然並沒有被李世民這一番聲情並茂的話給打動,也明顯不會相信將來李恪真能將他當做親舅舅一樣看待。
「即便微臣對吳王不曾另眼看待,想必吳王在陛下的心裡也比太子重要吧。陛下如今能為吳王說出這樣的話,再加之陛下給吳王去的書信,可見陛下對吳王的偏心了。」
長孫無忌說的李世民給李恪去的書信,是自李恪駐守番外後,李世民經常給李恪寄去書信關切問候,以此表達對李恪的牽掛。
「還望陛下能正視東宮之位,正視太子之位。太子之所以成為太子,皆因太子乃嫡長子,是正宮皇后所出。而吳王並非嫡出,顯然早就沒有與太子爭奪皇位的資格了。」
李世民對長孫無忌的話頗有異議,只因他對嫡庶之別並沒有看得太重,也不曾因自己是太穆皇后竇氏所出的嫡子而自傲,繼而對自己同父異母的庶出弟弟們進行過差別對待。
長孫無忌明顯看出了李世民的心理活動,隨即開門見山道:「陛下今日與臣說這樣的話,莫不是打了另立太子的念頭…」
「如今的太子是嫡長子!即便他自幼跛腳,仍舊是嫡長子,還望陛下莫存了棄嫡立庶的念頭,免得將來後宮嫡庶之別混亂不明,致使奪嫡爭儲之事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