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六章:戰術

  這個時候,如果女兵小隊,已經先行攻入敵人的陣地,在敵人剛剛重新進入陣地的時候,就組織起對敵人進行有效的殺傷,那對於保證我們大部隊的戰士們體力的恢復,效果肯定就非常好了。

  其實就是那麼幾分鐘的時間,只要這個時候戰鬥一打響,正在恢復體力的戰士們就會不顧一切的繼續衝鋒了,所謂的人的潛能的激發,就是這個樣子的。

  這時候的敵人是兩面受敵,既要阻擋正面的衝鋒,又要對付已經攻進陣地的人,定然會手忙腳亂,這樣,正面衝鋒的戰士也好,側面迂迴衝鋒的戰士也好,就都得到了極大的支援,勝利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了。

  但是,先行攻入敵人陣地的女兵小隊,所承受的壓力也是可想而知的,應該說是在敵人群里腹背受敵的情況下進行戰鬥,那可真的是壓力山大呀!

  那麼,女兵小隊應該怎樣應付這樣的局面呢?

  常不為的戰術是:攻其一點。

  就是說,當女兵小隊先行攻入敵人的陣地之後的戰術動作是這樣進行的。

  1.常芬和劉英,交替掩護著向某一個方向縱深繼續進攻,全小隊都要圍繞著常芬和劉英的進攻作戰術支援;

  2.李曉霞迅速的找到合適的位置,幫助常芬和劉英進行清除支援,重點消滅敵人的指揮官和機槍手;

  3.張九霞也是馬上找到最能夠發揮火力優勢的位置,對敵人進行火力壓制;

  4.崔松梅則對背後的敵人進行阻擊,壓制背後的敵人,保證突擊前進的女兵們沒有後顧之憂;

  5.常不為則是機動力量,哪裡緊急就支援哪裡……

  當然了,戰場的情況是瞬息萬變的,預定的戰術方案就是如此,臨場看情況馬上作出調整,那就看女兵們的應變能力了。

  經過反覆的演練,女兵們對於整個的戰術意圖都有了比較深刻的理解,配合上也更加默契了。

  常不為又帶著她們適應了幾處不同的地形地貌情況,在各種各樣的地形地貌上的位置上的配合的演練。

  躍進,行進間射擊,前撲,側翻滾,急停臥倒,翻滾射擊,小扇面壓制掃射,每一個戰術動作都自然而然的根據地形實際情況使了出來,配合地形實際情況發揮出了最大的作用。

  經過幾天的實地的演練,女兵小隊對於這裡的山地作戰的天氣狀態,地形地貌的適應,都基本上恢復到了在訓練場的水平。

  這樣,常不為對於女兵小隊的戰鬥力才算是稍微的放了一點心。

  接下來常不為帶著女兵小隊開始演練防守,防守分為平原陣地防守和山地陣地防守兩種。

  平原陣地的防守,主要靠防守工事,這個工事的配置並不是挖一條溝就行了,如果是提前構築工事的話,那麼這個工事的戰壕要縱橫交錯,起碼要分為兩道防線或者三道防線。

  每道防線的工事還要分為前後兩道戰壕,前面的一道要修築射擊掩體。

  射擊掩體又分為散兵掩體和火力點掩體,散兵掩體可以自由設置,可以想像成打一槍換一個地方的原則來修築。

  火力點掩體的修築要對陣地前沿形成交叉火力的封鎖,所以火力點的掩體要修築得非常堅固,能抗住一般炮彈的轟炸。

  後面一道戰壕是躲避戰壕,以躲避為主,一般不修築射擊掩體,只修築單兵避彈洞。

  單兵避彈洞,就是在戰壕的壕牆上挖進去一個單兵躲避炮彈的避彈洞,主要的作用是在敵人炮火覆蓋我陣地射擊時避炮。

  第二道躲避戰壕和第一道射擊戰壕之間有縱向戰壕連接,形成「縱橫交錯」的防守體系。

  防守敵人進攻的正面,一般不放太過密集的兵力。

  主要還是以幾個交叉的火力點封鎖陣地前沿為主,這是為了避免敵人用炮火覆蓋我陣地時產生大量的傷亡。

  那麼當敵人實行集團衝鋒時,防守陣地上的兵力不足怎麼辦呢?

  其實,真正打擊敵人集團衝鋒時的有生力量,並不是我們正面的火力,而是兩側的側面的打擊。

  如果防守只是正面進行防守的話,敵人的注意力只注重前面就可以了。

  如果在敵人側面也有了同樣的火力點的打擊之後,敵人的注意力就分散了。

  衝鋒的敵人就不能夠專心致志的向前衝擊,還要顧忌側面的打擊,這樣就能夠非常有效的挫敗敵人的衝鋒進攻。

  所以,主陣地側面的火力點才是防守的重點。

  因此,怎麼布置側面火力點的位置,就是至關重要的,因此側面火力點不但要堅固,而且還要加以保護,確保側面火力點的安全。

  但是,很多的時候並不是事先就確定了要在某一點上進行防守,這就是遭遇防守。

  這個時候,火力支援要馬上展開對敵人的火力壓制,然後前面的戰士迅速的挖成一個單兵臥射掩體。

  然後在火力掩護下再躍進,再挖一個單兵臥射掩體,後面的戰士在前面戰士留下的臥射掩體的基礎上,迅速的擴展成單兵掩體。

  就這樣,一個一個的臥射掩體,變成一個一個的單兵掩體,然後再變成防守工事。

  所以,在遭遇戰中構築工事戰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接一個的擴展而成的。

  前面的單兵掩體形成之後,要掩護後面對單兵掩體的擴展,後面的擴展完成後,則對前面敵人進行壓制,再次掩護單兵掩體的形成。

  山地防守主要就是進行「反斜面」防守。

  首先,在防守的山地的「稜線」(稜線:就是制高點上最高的沿線)上構築防守工事。

  而且,同樣是要分火力點工事的構築和散兵工事的構築。

  火力點的工事依然是要足夠堅固,火力配備要能夠交叉封鎖住陣地的前沿。

  散兵工事也還是要能夠機動靈活,以「打一槍換一個地方」的原則來構築,而且一定要「縱橫交錯」,使戰士們能夠可前可後。

  這個山地防守的「稜線」,是交戰雙方爭奪的焦點,進攻一方肯定會進行炮火覆蓋的。

  所以,在這個「稜線」後面的「反斜面」環形工事,就是防守一方構築工事的關鍵所在。

  我軍不管是抗戰戰爭中、解放戰爭中還是抗援戰爭中,這種「反斜面」環形防守工事的運用都是非常成功的。

  特別是抗援戰爭中的「上甘嶺戰役」,那就是「反斜面」環形防禦工事教科書一樣的樣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