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 建設成果
半路上,有著嚴格訓練的地方護衛隊與這群看家護院陪著主家欺男霸女的家丁展開了正面交鋒。
實話說,拿著二者對比,簡直就是在侮辱林曜起義軍體系下地方護衛隊的成果。
就拿武器裝備而已,兩者都不在一個檔次。
前者拿著的是起義軍技術加持的優良制式武器,質量優異。
後者是用打造農具的方式製造的武器,又或者是走私的宋庭武器,質量一般,可能比普通農具強一些。
而且地方護衛隊都是經過起義軍內部軍官下到地方訓練。
軍部提供物質支持,軍官嚴格監督,務必使得其中的民兵接受不弱於封建強軍的訓練強度。
這裡的方案來自於西漢全民皆兵與唐朝前期府兵制度的再創造,給精壯提供一定的軍事訓練和武裝。
便於給軍隊源源不斷的輸血,提升起義軍的戰爭潛力。
有了這種強度的訓練,地方護衛隊就算還達不到精銳士卒級別,但也有一定的戰術配合的基礎,以及一副強壯的身軀。
那些憑藉個人勇武爭搶好鬥、欺男霸女的家丁在身體方面相較於護衛隊沒有任何優勢,
加上護衛隊人數眾多,且具備人越多就越強的戰陣之術,結果可想而知。
明明沒有正規軍駐紮在這裡,只有一部分維持秩序的民兵組織,在地主豪強眼中顯得贏弱不堪。
但只要林曜一聲令下,無數「起義軍」迅速集結,拿著訓練時的武器湧向戰場,成為一股鎮壓反對勢力的力量。
那些被金錢迷惑雙眼的家丁們,帶著他們的貪慾,死在了這次的錯誤的選擇之中。
而地主士紳不是當場斬殺就是擒拿,然後喜提抄家大禮包。
幹這事,廠衛表示他們是專業的。
輔佐的護衛隊將從他們家中找到地契和賣身契全部拿出來,當著當地百姓的面,將其付之一炬。
烈火中,將無數枯黃的臉映照得通紅,這群死寂的眼神中點燃了希望的光芒,無比耀眼。
「我們遵從林將軍的命令,從今天開始,這些地契還有賣身契全部作廢,你們能得到一份滿足你們耕種的田地,
從今日起,憑靠你們的勤奮努力,就能過上吃飽穿暖的日子。
我們起義軍的賦稅低於歷代王朝,如果這樣還餓死人,就只有天災、貪官、懶惰三種原因。
面對這些難題,我們的解決方案是天災必賑、貪官皆殺,但懶惰就是你們的選擇,希望你們不要讓林將軍失望。」
廣大百姓目光灼灼的看著站在高台上發言的起義軍高級將領,聽著話語中的內容,淚流滿面,皆高呼。
「林將軍萬歲!」
這些第一次與希望相擁的人,眼睛帶著難言的璀璨光芒。
甚至很大一部分認為那樣高呼表現不了自己內心的激動興奮,不約而同的轉身面向蘇州方向,跪下行了一個大禮。
無論是高台上的起義軍高層,還是在台下維持秩序的士兵,內心都湧現出一股認同感,目光愈發堅定。
一場連綿不絕的烈火燒盡了江寧府附近的魑魅魍魎,鄉紳勢力再次遭到起義軍的重拳打擊。
參與其中的富商巨賈也難逃正義的鐵拳,勢力被一掃而過。
剷除這些舊勢力後,更多的權力得到真空,迅速被林曜麾下的將士所掌控。
地主鄉紳侵吞百姓、帶著無數鮮血的土地被起義軍重新奪回。
眾多佃農頭頂的大山被摧毀,重新加入起義軍的戶籍之中,得到了他們應有的土地。
幾天功夫,這也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更多的人迎來了重生。
但這只是這個地方距離成功大門的第一步,後面還有很長的建設路線要走。
這也是起義軍之後的重點工作方向,好好建設,鞏固起義軍政權的根基。
林曜從廠衛的情報中得知,現在不同於以往。
往日起義軍的基層管理人員恨不得一個當兩個用,根本不可能像現在這樣人手充足。
這些新加入的成員還擁有一定的文化基礎,能經受更高強度任務的考驗。
他們都是來自起義軍的有志青年,帶有使命來到這裡,發揮著類似於種子的作用。
負責地方的文化掃盲,讓他們懂得思考,不容易被別人蒙蔽。
農耕技術傳播,科學提高糧食生產的效率。
組織各項傳統活動,增加百姓凝聚力。
尤其是這凝聚力,能讓底層百姓相信起義軍的未來,願意為之而努力。
就拿江淮治理方案,農閒之時百姓踴躍參加,由此可見一斑。
除了初步建設的地方,其餘早早解救出來地方匯報的成果,使得林曜眼前一亮。
對於這些百姓來說,如今這些地區的狀況,相較於在宋朝地主豪強手中的日子,就好像在人間天堂。
過去勉強維持不死的日子,吃飽飯對他們來說跟做夢一樣,但現在已經滿足了吃飽飯的要求,甚至開始追求精神上的滿足。
具體的數據來說,這些農村地區通過擴荒獲得更多的耕地,新生兒誕生的比例逐年上漲,運用科學的方式讓夭折率降低。
輕徭薄賦的政策,讓這些勤勞能幹的農民積累到了以往難以想像的糧食,餓肚子的現象不再重演。
哪怕突發天災,起義軍的糧食儲備也遠遠領先於時代。
以往起義軍通過市場價格,又或遠高於市場的價格徵收農民的糧食。
地方政府得到糧食儲備,農民得到銅錢,有了儲備和消費的能力,進一步盤活各地的經濟。
地方的道路建設也逐一落實,村莊通往縣城的泥土路換成了鋼筋水泥路。
其實林曜使用瀝青,可這樣需要對石油有著深度的使用能力,才能不浪費這工業的血液,畢竟瀝青只是石油微不足道的殘渣部分。
有著這些能扛下幾十噸重量的鋼筋水泥路,可以說只要質量沒有偷工減料,二十年內根本不會出問題。
這種道路增強各地的經濟交流程度,農民前往縣城的難度也大大降低。
在方便村民們前往縣城消費的同時,村民也可以將飼養的家禽、又或者編織的一些工藝品,拿到縣城賣。
賺到錢後,就可以考慮後代的讀書識字問題,可以嘗試把家裡孩子送到縣裡的縣學讀書去了。
百姓的改變都被林曜看在眼裡,他對此也很是滿意。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