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章 擴軍

  第148章 擴軍

  接下來就是軍事方面的議題,這是目前最核心的工作。

  在軍事械方面,蘇星河聽從林曜的命令,召集兩浙路的工匠等被士大夫取笑為奇技淫巧的寶貴人才。

  準備利用杭州豐富礦產資源與航運資源,建立一個覆蓋兩浙路的兵工廠。

  結束了之前小作坊式的分散生產,建成一個更大更集中的軍用工廠。

  相比於之前生產長矛、刀劍、重斧、弓弩、鎧甲的產量不足,提高的生產效率可以大大緩解軍用後勤壓力。

  進一步減少對林曜的依賴,為以後的火槍火炮的軍工發展打下了基礎。

  如今林曜治下缺硫磺、硝,玩轉不起大規模火器。

  因為生產火藥的原料不足,兵工廠並無法大規模生產火藥,之前起義軍也幾乎不會使用火器。

  小規模火器毫無意義,可以被低成本更強力的神臂弓取代。

  但這並不意味著起義軍就沒有火藥和火器的技術儲備,事實上是有的,數量還不少,不過只能等到後面厚積薄發。

  畢竟生產工藝簡單的黑火藥很弱,搞不出比弩更強的火槍火炮。

  威力強大的火藥生產工藝很複雜,強行「嫁接」太浪費林曜的精力,得不償失。♝🐜  👌🎈

  起義軍內部其實一直渴望建立一個大型兵工廠,控制兩浙路之後,位於杭州的兵工廠拔地而起。

  兵工廠建立在靠近杭州灣,且距離杭州城不遠的地方。眼下已經有了初步的規模,與此同時還在逐步擴大。

  這個地方地理為環境非常優越,可以通過海運,統籌其他地區的資源。

  而且這裡本身還在一個鐵礦礦場旁邊,不用憂愁前期生產的資源。

  宋國杭州官府曾在這裡挖礦冶鐵,起義軍攻下杭州城後,順勢拿下了這個礦區,接收了這裡的所有設施。

  這個礦區原來有少許官府的人駐守,監管著幾百人的礦工,這些礦工過得比佃農還苦,死傷更是見怪不怪。

  林曜拿下這個礦區之後,也給了他們選擇的機會,既可以繼續挖礦,享有起義軍豐厚的報酬,也可以改籍成普通民戶。

  雙方都擁有分田的配額,身為礦工的甚至更多一些。

  這些人也有家有口,面對林曜豐厚的條件,自然願意為家人爭取更多的田地,紛紛加入麾下,繼續原先的工作。

  要不是林曜擁有穩定的兵源,也會學習戚家軍的拉礦工的組建軍隊。

  與農民相比,礦工受過「訓練」,有一定的組織性,自古以來一直都是很好的兵源。

  如今,他就不需要勉強這些本來就很辛苦的人。░▒▓█►─═  ═─◄█▓▒░

  在管理礦場上,林曜還提出了以招募的方式擴充人員。

  相信豐厚的待遇可以招募到不少家中富餘的勞動力加入進來,參加開礦工作。

  這一措施讓底層有更多的就業,擁有更多可支配的金錢,提高生活幸福度。

  不僅如此,可以通過改進紡織技術,搞紡織工廠,婦女都來當職工。

  不過這些都需要時間,原材料還是不足,相較於成本高昂的蠶絲,林曜更看重棉花。

  原本棉花南北朝時期有少量種植,大規模普及已經到了一百多年後,那時大宋都快沒了。

  因而林曜準備加快棉花大規模種植的普及速度,再加上製造出挑棉仔籽的機器,棉花就可以成為成為主流的。

  等到之後一切都準備就緒後,通過王語嫣的出面號召,進一步讓婦女她們的參與建設,一起努力。

  當然,必須要把監督工作做好,防止有些人把紡織工廠骯髒化。

  其實大宋在一些稀奇古怪的方面出乎意料的時髦,很早就有了僱傭廚娘、僕從,大眾對於女性的看法沒有這麼壓迫。

  只是到北宋後期,宋廷的統治思想對底層的壓迫越發嚴酷,纏足這種惡習開始出現。

  那群士大夫打不過異族,就把力氣用在欺壓婦女上面。

  ……

  經過檢驗的農民可以成為輔兵或者護衛隊,優秀者轉換為正兵之後,增加各地正規軍軍隊人數。

  這一套頗為有效的流程,大大保證了起義軍正規軍的戰鬥力,沒有被新加入的士兵拉低太多。

  起義軍的人數不斷增加,正規軍與預備士兵的人數高達八萬人。

  在兵源不缺的情況下,加上軍隊愈發臃腫,起義軍聽從林曜的命令開始擴軍。

  軍隊規模再度擴大,增加到了八個師級單位。

  為了方便管理,林曜正式建立起起義軍兩個主力軍單位,一師變更為玄甲軍,二師變更為陷陣軍。

  每軍置正將一人,副將四人。

  每軍轄下各是四個師,由副將兼任總兵,副總兵兩人。

  每師下轄五個團,每團置團練使一人,副團練使兩人。

  每團置四營,每個營至指揮使一人,副指揮使兩人。

  軍隊各級軍官的需求量增大,訓練任務進一步加大。

  面對這種軍隊改組,林曜對軍隊人事進行部分調整。

  他抽調原一師中一些有經驗的軍官,包括原本加入不久的二師隊伍,也抽出了各種優秀的士兵,去三師~八師去任職軍官。

  走到如今,變化看似很大,其實才不到兩年。

  逍遙派弟子與那一千名「老人」們只要還活著的,都已經進入中層軍官級別,連後面進來了加入的五千人,都紛紛進入中下層軍官級別。

  「兩浙路」易主期間加入起義軍的士兵們也有優秀者成為軍官,開始帶領新人訓練和作戰。

  緊迫的時間,加速了他們的成長。不過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起義時間尚短,而軍隊擴編的速度又太快。

  隨著起義軍的逐漸壯大,眾多的年輕軍官紛紛追隨著林曜的腳步,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成長著。

  猶如漢高祖的沛縣集團與明太祖的淮泗集團,文臣武將能力超凡。

  但這不是因為他們都是人才,而是跟對了人。得到了足夠多的歷練和成長機會,依靠倖存者偏差苟到了最後。

  所以說為什麼開國皇帝能從容的幹掉聲名遠揚的武將,這些武將只能乖乖受死的原因所在。

  「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林曜自從學習古人的《馬說》後,不再認為人才是最重要的,反而覺得人才固然重要,但是沒有機會也是白搭。

  沒有合適的成長機會,人才也只能泯然於眾人。

  所以那些穿越回去的前輩實在沒有必要去搜集歷史上的名臣良將,遍地都是潛力尚未得到發掘的人才,大可嘗試自己培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