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3章 441【提前的準備】

  第443章 441【提前的準備】

  友聯銀行成立於1964年,是一間華資公眾銀行,在香江眾多的銀行中屬於中小型商業銀行。

  85年的海外信託銀行震盪,波及到了友聯銀行,其最高股價是84年的6元,86年1月卻跌至1.32元,比當初的上市面值2元還要低。

  存款由84年底的21億元銳減至7億元,盈利更是從1.02億元降到180萬元。

  友聯銀行在86年初撥出6.12億元的壞帳,此時的友聯銀行已經出現負資產,存款大量流失,貸款不能如期收回,流動資金枯竭,其主席溫仁才稱病在美居住,6名董事先後辭職,雖然副主席主持工作,卻沒有裁決權,因此管理亦是混亂無比。

  86年3月底被港府接管,但是友聯銀行又不像海外信託銀行那般嚴重,還具備一些清債的能力,只是經營困難,管理不力。

  港府動用了4次外匯基金,讓友聯銀行重組債務,短短三個月之後便想出售。

  經過慘烈的競爭,長新集團旗下的長新投資有限公司獲得友聯銀行的經營權。

  86年6月中下旬,李文迪命令長新投資公司向友聯銀行注資6800萬元,使其淨資產值恢復正數,7月初正式接管友聯銀行,10月收購友聯銀行15000萬股,成為友聯銀行的最大股東,持股占比48.7%。

  與此同時,友聯銀行斥巨資收購尖沙咀友聯銀行大廈,增加銀行的資產,增強其抗風險的能力。

  長新集團辦公室

  「老闆,友聯銀行的90%貸款都已經收回,存款也增加到了9.6億元,已達到巔峰時期的46%。」白慧匯報說道。

  「剩下的10%貸款要抓緊收回,目前的銀行新貸款項目要嚴格起來,減少對外的貸款,收縮經營範圍,保證銀行的存款數額。」李文迪一臉嚴肅的命令說道。

  白慧微微蹙眉,問道「老闆你是懷疑新的經濟危機即將來臨?」

  「嗯!很多國家的經濟已經不太行了,很快就會吹到我們這裡來,銀行又是颶風的中心,所以我們要提前做好準備。」李文迪點點頭。

  「可是友聯銀行前期為了吸引市民存款,許下了比較高的利息,現在要是貸款收回,那我們的年底盈利報告會很難看,甚至會出現虧損。」白慧擔心說道。

  李文迪想了想,道「集團旗下那麼多公司,完全可以借貸給它們,不過利息不能太高,這樣既能保證銀行的利益,也可以讓公司有獲利的空間。」

  「好的!那我親自去和張董事、高董事、王董事商量。」白慧自然知道拿著雞毛當令箭的好處。

  「他們要是有疑問,你可以跟他們說,這些貸款資金可以全部投到內地的地產、工業上面去。」李文迪說道。

  「謝謝老闆!」白慧知道這是老闆的好意維護,「集團在股市證券上的投資已經拋售將近7成,剩餘的3成也在逐漸拋售,預計在9月份之前可以拋售完。」

  「剩下的3成不著急,可以慢慢來,最好不要引起其他人的跟風,要是引起大的禍端,集團的聲譽會有所受損。」李文迪也不想讓危機這麼早爆發,他雖然無力抵擋世界的大勢,但也不希望這麼大家破人亡。

  「是!目前投資部已經回籠資金174億元,有100億元已經換成美元、加元、澳元,準備危機爆發之後,對這三個國家進行抄底。」白慧說道。

  「你們注意收集信息,澳洲那邊主要收集能源業、酒業的信息,加拿大主要是能源行業,美國主要是紐約商圈的商廈、度假酒店以及科技行業。」李文迪重點突出這三個國家。

  至於英國,李文迪還是覺得不必太深入,畢竟前世的李家成吃了那麼大的虧,他最多打算收購一兩個深水碼頭作為勢力的輻射項目。

  李文迪已經拿下加拿大的赫斯基能源公司52%的股權,投資32億元的資金,與此同時他又藉助加拿大商業銀行的勢力收購了赫斯基能源公司另一個大股東的43%股權,花費26.5億元。

  掌握赫斯基能源公司95%股權之後,李文迪開始著手對赫斯基能源公司的成本控制。

  他先通知了赫斯基的所有貸款銀行,如果想繼續和赫斯基有業務往來,必須降低貸款的手續費以及到期後的利息,如果不同意,他會動用私人資金將這些貸款全部還清。

  此招一出,全部債權銀行在24小時內都同意了李文迪提出的要求。

  現在的李文迪正在物色新的管理團隊,一是進一步控制公司,二是節省成本,將資金投注在設備更新,降低煉油成本。

  不過儘管如此,赫斯基能源公司的損失仍然需要12.5億元一年。

  李文迪為此也有些頭疼,所以想要進一步降低成本,減少損失。

  隨著時間的流失,劉鑾熊和張彥二人仍在樂不思蜀的玩『狙擊戰術』,在股市上狂撈現金。

  如此的行為搞得上市公司的大股東們人心惶惶,誰都不想碰到這兩個人,

  劉鑾熊這個人比張彥要瘋狂得多,僅僅一年半的時間,愛美高一系在股市上集資超過14億元,大部分用來收購物業,小部分則偷偷使用在狙擊戰術上。

  根據李文迪的調查,這兩個『狙擊手』在86年3月份以來狙擊了17家上市公司,獲利接近10億元,平均每人可分到5億元。

  其實,這些資金有近乎一半進了長新集團的口袋,張彥和劉鑾熊收購了長新集團旗下的不少物業,其中有2幢中環小型商廈。

  如今的長新集團旗下只剩下3幢中小型中環商廈,其餘的小型中環商廈都已經在87年上半年拋售,回籠資金將近20億元。

  大部分的新聞紙稱這是長新集團的大瘦身,而長新集團召開的新聞發布會說這是集團的戰略,大部分的資金將會投資香江的工業,如電子,小部分資金會投資海外,增加集團的抗風險能力。

  當然,由此造成了長新集團的不好風評,畢竟不少英資企業開始遷移註冊地,將資產儘量轉移到了海外,所以有些人認為這也是長新集團遷移註冊地的前兆,長新集團對香江的前途並不是那麼看好。

  李文迪對此做出的反應是,讓集團向外公布了旗下持有的香江物業,僅在中環便擁有超過700平方尺的收租面積

  聽到了這些解釋,謠言才稍稍平息。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