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雜誌發布的內容,成為了國際科研關注的焦點。【,無錯章節閱讀】
國際上的反重力實驗團隊也就只有二十幾個,十八個反重力實驗團隊,攜手研究疊加力場邊緣效應問題,是規模相當龐大的科研合作。
可以說,有實力的團隊全部參與其中。
這足以說明問題了。
比如,很多學者關心的問題,強湮滅力是否真實存在?
雖然還沒有明確的證據表明疊加力場邊緣效應和強湮滅力直接相關,但最少反重力的實驗團隊都相信了兩者直接相關,並攜手進行合作研究。
王浩做的疊加力場邊緣效應原理的報告,被現場絕大部分學者所認可,他們也都相信強湮滅力是存在的。
這就足夠了。
好多頗有影響力的學者針對相關話題發表了看法,表示相信強湮滅力的存在,對於反重力團隊合作研究,充滿了期待。
以此,反重力相關的研究再次成為了國際焦點。
很多人都在談論強湮滅力相關的理論,海倫、陳蒙檬所完成的『粒子性態弱化,研究,以及研究中對於強湮滅力的表述,自然就成為了物理學界的焦點。
於此同時,王浩在會議上針對疊加力場邊緣效應,所做出的原子內部變動原理解析,也發表了在了《自然-物理》期刊上。
那些沒有參與會議的學者,看了論文就對於疊加力場邊緣效應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更加相信其和強湮滅力直接相關。
蘇格蘭著名的物理學家,牛頓研究院的布魯森-傑維爾,接受採訪時說的話很有代表性,湮滅力,可以理解為空間擠壓。
反重力研究,也就是降低空間擠壓強度。
而強湮滅力,自然就是增強空間擠壓強度,和反重力效果是截然相反的,有趣的地方就在這裡。
利用反重力實驗,可以研究與之相反的強湮滅力邊緣效應,這就體現出了物理學的奇妙。
在物理學中,總會出現截然相反卻息息相關的現象,就像物質、反物質,量子物理中的超對稱性問題。
任何的物理、物質,都會存在與之相反的另一面……
強湮滅力,似乎反向增強空間擠壓,也等於是一項全新的物理,基於對反重力的研究,我們就能推導出一些特別的性質,比如說,在強湮滅力場中,粒子的表現會更加活躍,直接體現就是光速增加。
當然,粒子性態弱化也是一種表現,只不過還沒有得到明確的證明。
布魯森-傑維爾說了很多內容,也表現出他對於湮滅理論、反重力雅研究的理解。
其他很多的物理學家,也都期待有關強湮滅力的研究。
當然也不是所有人都帶著期待的心態,有些人則因為強湮滅力的出現受到巨大影響。
比如,《科學-物理》期刊的主編索洛恩。
索洛恩被《科學》雜誌解僱了。
在《自然》雜誌發表新一期內容的第二天,《科學》雜誌信任負責人查爾伯特,就直接叫來了索洛恩,語氣平淡的說道,索洛恩先生,你可以換個工作了。
然後,索洛恩只能收拾東西離開。
索洛恩的心情很不平靜,他當然知道自己為什麼被解職,就是因為當時決定,一起發表兩篇截然相反的論文。
在兩篇論文發表了以後,輿論上就引起了不小的爭議。
當然論文錯誤確實怪不到《科學》雜誌的頭上,帕森斯的論文是正常進行評審的,物理編輯部找不出錯誤,同行評審也通過了。
但是,由此產生了兩個重大後果。
一個重
大後果就是,王浩的研究被認為是正確的,強湮滅力也快速確定了存在,而帕森斯則被認為是『騙子,。
好多學者自然開始抨擊去了《科學》雜誌,認為他們不應該一起發表兩篇截然不同的論文。
還有學者直白的說道,為什麼和王浩的結論完全相反的論文也可以發表呢?
這句話說的很沒有道理,不可能說和某個重量級學者的研究結論相反研究就不能夠發表。
但仔細想想,還真的是很有道理!
現在不就證明王浩的研究都是正確的,自然和他的結論相反的研究,肯定就是錯誤的。
另外一點就是,大家都去關注《自然》雜誌,因為《自然》雜誌發布了影響力巨大的內容。
為什麼不是《科學》雜誌?
還不是因為索洛恩確定讓帕森斯的論文發表,引起了國際輿論問題,導致王浩本人決定不再《科學》發表論文。
所以索洛恩被解職了,他沒有選擇只能接受。
至於帕森斯……
一個失敗者,早就已經被遺忘了。
……
在會議結束以後,王浩回到了西海大學,就開始交代反重力性態研究中心的工作。
他們當年第一任務就是按照會議分配進行實驗。
王浩還希望做高磁場對疊加力場影響相關的驗證,但類似的研究並不是直接能做的,而且也需要根據疊加力場相關實驗的結論分析,去對新實驗進行設計。
另外,想要製造大規模的高磁場,就需要引入新的設備,還需要對於整體實驗裝置進行升級。
這些都是需要時間的。
所以王浩安排了工作以後,就投入到了SMES電池的研究設計工作中。
SMES電池的設計研究,已經進入到了關鍵時期,最少是王浩認為的關鍵時期。
好多的設計工作準備都已經完成了,首先需要攻關的技術就是新型儲能線圈。
新型儲能線圈,就是SMES電池的核心。
儲能線圈是儲能、釋放裝置,自然就是電池最關鍵的組成部分,而相關的設計,最重要的有兩點,一個就是材料選擇,一個就是針對材料的擬定形態以及纏繞方式。
後者相對比較複雜,而前者的也是不容易確定的。
如果放在幾年前,材料選擇根本不是問題,因為他們根本沒有選擇。
現在就不一樣了,超導材料工業公司,生產了好幾種超過120k臨界溫度的超導材料,都可以直接用在工業上。
臨界溫度不同,材料的性態也不一樣。
有些材料能夠承載的電流強度高,但受環境影響的波動也大,臨界溫度相對也低一些。
有些材料符合後兩者要求,承載的電流強度相對低。
不過可選擇的材料還是有限的,王浩去了超導材料工業公司,只花費了一個小時就確定了一種新型材料,工業代號為『C013,。
『C013,的臨界溫度為147K,所能承載的電流強度也不低,也符合超導電池製造設計需求。
這個需求的基礎,指的主要是高功率『轉變輸出,。
之後實驗組就開始進行儲能線圈的設計論證。
如果只是提升線圈的儲能效率,方法當然是有很多的,但最關鍵的是平衡儲能效率和安全穩定性問題。
儲能線圈所處的環境非常特殊,高磁場、內部持續高電流以及溫度都會帶來影響。
不管是瞬間過流、熱擾動等,都會引起一系列連鎖反應,也就是儲能線圈的失超問題。
在原來潘東
的團隊裡,梁靜葉就負責解決失超相關的問題,而王浩的團隊底層設計完善,並沒有遇到失超問題。
現在設計全新的儲能線圈,就必須要考慮檢測以及安全平衡問題了。
在儲能線圈的設計問題上,王浩的做法就是不斷的召開論證會議,針對每一個問題,讓相關的負責小組拿出解決方案。
那當然不是直接的解決方案,就只是一些在問題上的想法。
這還遠遠不夠。
技術小組不可能想出完善的解決問題的方法。
所以王浩還要針對每個問題和很多人進行討論,有些問題一討論就是很長時間,還會讓其他的技術小組人員發表看法。
這種論證持續了很長一段時間。
王浩針對每一個問題確定了設計方案。
實驗組很多人都參與到了儲能線圈設計論證工作中,當然也包括梁靜葉,她是王浩的助手,是全程參與論證工作的,中途還提出了不少的想法。
在一段時間的工作後,梁靜葉就發現了奇怪的地方。
儲能線圈的設計工作是很複雜的,每一部分的設計都要牽扯到很多的因素,有些問題想要解決,幾乎不可能想到完美的方案。
但是,王浩總是能確定一種設計方式,即便這種設計方式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他還是會確定下來,之後就進入到其他問題的討論。
最開始,梁靜葉覺得針對某些問題,王浩對設計方案的確定有些倉促,還針對性的提出了自己的建議。
之後她就得到了劉明坤的提醒,小梁啊,我知道你肯定有自己的想法,而且你在儲能線圈技術上,也是很有研究的。
梁靜葉認真點頭聽著。
劉明坤繼續道,但是,只要王院士是確定了設計方案,你就不要再質疑了。
為什麼?梁靜葉很不理解。
劉明坤輕笑的說道,其實最開始我們都一樣。後來,就會發現王院士才是對的。
他提醒你一句,也就不再說了。
梁靜葉則是有些摸不到頭腦,他倒是發現了另外一個問題,針對王浩確定的設計方案提出疑問的人員,幾乎都是潘東團隊,並和她一起來到研究組的人。
實驗組原來的老成員們,根本就不會質疑王浩的。
梁靜葉也只好壓住心裡的想法,還去提醒其他人,也不要對確定的設計方案提出疑問。
很快。
梁靜葉和其他人,都理解了劉明坤的話。
雖然王浩針對一個問題確定的設計方案,似乎是有這樣那樣的問題,但是,當幾個確定的技術方案結合在一起的時候,好多問題就直接解決了。
幾種針對不同技術難題的設計方案,可以說是完美的結合在一起。
實驗組好多人都為之驚嘆不已。
他們都對於最終確定的設計方案感到驚訝,尤其想到每一個小細節的設計,都是王浩敲定下來的。
問題來了。
如此複雜的設計方案是怎麼逐條確定下來的?
哪怕他們是一起跟著做討論,一起跟著做研究的,也想不到王浩是如何做到的。
最終他們只能得出結論,王院士,是天才啊!
我們是遠遠比不了的,即便是一起跟著做研究,也完全想不通。
可能就是智商的差距,我們雖然生活在同一個空間中,但智商處在不同的維度上……
……
新型超導儲能線圈的設計,確實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工作。
實驗組花費了一個月時間才確定了設計方案,然後就
是通知相關的合作工廠進行生產,有了實驗品以後就開始做測試。
於此同時,檢測、保護、數據監控等後台軟系統,也一起跟著做研究。
王浩把整體的設計分成兩大部分,一個就是最核心的儲能線圈,另一個就是包括失超保護、自動化冷卻控制、功率調節等結合在一起的軟系統。
後者當然是非常重要的。
在完成了新型超導儲能線圈的設計以後,就可以開始進行軟系統的研究了。
軟系統的研究要比儲能線圈還要複雜,還需要結合儲能線圈的測試進行完善。
這部分工作是耗時最長的。
另外一個部分,製冷系統,相對就容易了,因為使用了新型高溫超導材料,臨界溫度達到了,溫度調節就相對容易了很多,只需要保證儲能線圈內部溫度穩定就可以了。
下一步實驗組的工作就轉移到軟系統的研究中。
……
兩個月後。
實驗團隊已經完成了儲能線圈的測試工作,很大一部分軟系統的設計工作也完成了。
下一步就是準備製造出實驗品了。
這是不容易的事情。
雖然儲能線圈的測試已經過完成,相關軟系統也相對完善了,但線圈、檢測器材、內部管道等,想要結合在一起,製造出對應的SMES電池也很不容易。
在基礎的設計上,還是要進行一定的修正、改進。
王浩也在思考這個問題。
SMES電池的使用場景,可不像是民用汽車或是無人機那樣,製造好成品電池使用就好了。
SMES電池,設計的目的首要是供給『反重力飛行器,,後續論證可能會用於其他大型設備,甚至是大型軍事設備。
那麼SMES電池要怎麼進行整裝?
王浩有些不確定,就乾脆先放下電池研究問題,直接去了航空工業集團團隊的實驗基地。
這天他收到了航空集團團隊的邀請,參加第一次『反重力設備,的起飛測試。
其實並不是直接製造出了反重力飛行裝置,就只是測試讓『反重力設備,設備升空。
所謂的升空,也只是脫離地面而已。
航空集團的團隊在反重力設備下安裝了四台小型推進器,反重力設備也連接著電源線。
因為橫向反重力技術讓設備自身減重,最終設備的重量也只有不到兩噸。
那麼就可以以小型推進器,讓反重力設備原地升空。
這是反重力飛行裝置實驗設計中的一環。
雖然只是簡單的脫離地面,甚至電能還來自連接的線路,還是很具有代表意義的。
很快。
王浩到了航空集團團隊的實驗中心就看到了所謂的『線路能源,反重力飛行裝置。
其實就和反重力性的研究中的實驗裝置差不多,只不過包括冷卻系統在內,都已經被獨立出來,並搭載在了反重力裝置上。
其他和地面連接的就只有電力線路。
王浩看到了裝置以後,馬上就想到了SMES電池,第一個反應就是,可以試著搭上超導線圈,再對內部改裝一下,電子系統結合SMES電池軟系統……
不就能直接起飛了嗎?
【請記住我們的域名 ,如果喜歡本站請分享到Facebook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