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八章 一千二百年!【第二更,求月票!】

  「七大仙宗當年為了緩解矛盾,選擇對邪神開戰。」

  「十年後,戰爭平息。」

  「各宗之間的裂痕卻更加明顯。」

  陳季川搖搖頭。

  他已經斬殺了四神,得到了四件上古神器,剩下三件的爭奪必定更加激烈。

  他不準備再參與了。

  這些年。

  他靠著『納甲筮法』,能掐會算。又有『血光返照太陰神鏡大法』,探察一絕。再有『風雷諸天大遁』,速度無雙。

  不論是追蹤還是尾隨全都不在話下。

  算上這一次的雷林,蠻荒七神中已經有四位死在他的手下,四神手中的『上古神器』,也落在他的手中。

  每每戰鬥結束,其他六宗,如皇甫端、崔定山等人才姍姍來遲。

  「獨得四件,已經是眾矢之的。」

  「餘下三件,就讓六宗狗咬狗。」

  不論是他,還是補天宗,現在都沒有一己之力對抗其他六宗的能耐。

  剛好。

  如今剩下的三神,分別為風神『漢布里特』、雷神『里爾蒙斯』以及光明神『斯圖爾特』。

  這三尊神靈都擅長速度,又有上古神器在手,可不好對付。

  「四件神器,足夠我參悟好一陣子。」

  陳季川取出四件上古神器,在跟前一字排開——

  重岳之戒。

  冰雪皇冠。

  黑星神劍。

  火鴉沙杯。

  「全都是四階法寶。」

  「可惜跟正常仙道法寶的體系不同,只有神力才能催動。」

  陳季川看著四件神器,有些欣喜,又有些不滿足。

  神靈煉製的神器,算是特殊類別的法寶,只有修行特殊法門的修士,也就是走神靈道路的才能操縱。

  陳季川等仙道修士得來,除非捨得消耗從神靈身上煉化得來的神力,又或是置放數百上千年,使它們自行吸收天地元素,積攢力量。

  正常情況下根本沒法催動。

  「不過。」

  「這四件神器的價值不在於用以對敵。」

  陳季川拾起『重岳之戒』。

  【法寶:重岳之戒】

  【品級:四階】

  【說明:玉蘭大陸上古神器,由大地之神『斯特頓』,賜給從神『辛普森』帶入蠻荒。此物蘊含大地法則中的『大地脈動』與『重力空間』兩種玄奧,催動之後,可以裂地開山,可以激發重力領域,操控一片空間內的重力大小。】

  這枚『重岳之戒』來自於大地之神,威力不用多說,就連陳季川都險些吃了大虧。

  但是跟它的威力相比,戒指中蘊含的玄奧價值同樣不淺。

  「若是修行五行中土行法門的修士得到這枚戒指,日夜參悟,道行法力必定能突飛猛進。」

  與仙道法寶相比,神靈更喜歡將天地間的各種規則玄奧煉入神器當中。

  因此仙道法寶威力強大,卻很難參悟。

  而神器威力相對較弱,可是卻能夠為神靈指引前路,引導修行。

  前者精細,玄妙。

  後者粗放,直接。

  對仙道修士而言。

  掌握一件高階法寶,戰力能有翻天覆地的提升。但若是掌握一件高階神器,則不論作戰能力如何,其必定是一件修行至寶。

  「我身上只有『太陰元磁潛行大法』跟土行稍微沾邊,重岳之戒幫助不大。」

  「待回了太姥山,可以再去一趟鎖龍井,將擁有『翻山甲』血脈的『搬山道人』身上的『六丁開山法』學到手。藉助『重岳之戒』進行參悟,必定事半功倍。」

  陳季川原本覺得自己身上術法已經夠全面,可是現在才發現原來還有不足:「五行術法相生相剋,我若全都掌握,今後對敵時靈活運用五行生剋之理,必能戰無不勝。」

  比如當初在試劍峰上一戰,『翻江真人』一手水法,陳季川若修行有厲害的土行術法,對付起來就能更加輕鬆。

  再比如他之前對付火神『雷林』。

  要是能有一門厲害水法,又能自如輕鬆許多。就用不著又是『大羅天袖』,又是『七星劍圖』的。

  特別是『七星劍圖』。

  對付雷林之所以顯得吃力,跟這門術法也有些關係。

  火克金。

  先天相剋的情況下,陳季川用『七星劍圖』去打火神『雷林』,太吃虧了。

  也虧得他術法造詣極深,再加上有『大羅天袖』在手,並且這火神『雷林』本身喪失信徒、接連逃跑,實力折損大半。

  才將這克制給抵消。

  五行術法中。

  陳季川的『七元解厄如意天罡分光劍訣』算是金行。

  『大羅天火』為火行。

  眼下還暫缺木行、水行跟土行。

  「四件神器中,有『重岳之戒』跟『冰雪皇冠』,可以先從水、土二行著手,木行放在最後。」

  蠻荒一戰告一段落。

  接下來。

  陳季川會將精力多放在修行上,術法是一方面,修為本身也很重要。

  「我如今的修為還差了些。」

  「等再過些時日,晉升六重天后,就去六號地窟闖一闖。」

  如今五號、七號地窟被七大仙宗拿下,逃亡的邪神掀不起風浪。

  與之相反。

  六號地窟完全被邪神占據,邪神遍地,陳季川想要更進一步,繼續磨練自身,在不能前往邪神世界的情況下,六號地窟是個好去處。

  「遍地皆敵,正合我意。」

  心中定計。

  陳季川也不著急,一切按部就班。

  一邊在蠻荒邊地修煉,一邊獵殺逃亡的邪神,同時坐看六宗為了三個邪神、三件神器而奔忙不止、衝突不斷。

  修行方面。

  陳季川在離開二號地窟時,晉升五重天就已經有二十年。

  回到太姥山後。

  在山中待了五年,之後出征,在蠻荒征戰十年。

  這前後就是三十五年。

  期間刻苦修行。

  在太姥山時,時常向門中太上長老、各位殿主、傳功長老等請教論道。

  偶爾還會去傳法殿的講經館、宣道院給補天宗弟子們講課,跟傳法殿長老們切磋交流。

  大部分時間又泡在藏經閣中,遍覽典籍。

  五年下來,底蘊沉澱。

  再來蠻荒十年征戰淬鍊一番,收穫更是不小。

  如今種種感悟都在心頭,積累深厚,一旦埋頭苦修,進度自是一日千里。

  ……

  『十年戰爭』後第二十年。

  陳季川法力日趨圓滿,只是這九竅中第六竅卻遲遲不能尋見。

  陳季川心態平穩,不急不緩,甚至分出部分精力放在煉丹煉器以及術法參悟方面。

  閒暇時。

  行走邊地,尋找機緣。

  隨興所至,也順手挑撥其他六宗的關係。

  『十年戰爭』後第三十八年。

  蠻荒七神中的光明神『斯圖爾特』形跡敗露,被七皇劍宗『左宗明』、五元宗『崔定山』以及九鼎山『滕慶海』三人圍攻至死。

  戰後。

  左宗明、崔定山、滕慶海為了搶奪光明神的屍體以及『光明權杖』,一言不合大打出手。

  最終『光明權杖』被滕慶海奪走。

  光明神屍體被左宗明奪走。

  崔定山又是一場空——

  怒氣積攢中。

  『十年戰爭』後第五十二年。

  蠻荒七神中的雷神『里爾蒙斯』窮途末路,被左宗明、崔定山、覺遠大師、皇甫端以及童戰五人聯手斬殺。

  戰後爭奪,又是一場惡鬥。

  此役。

  皇甫端奪走雷神神軀。

  左宗明奪走『雷神之錘』。

  覺遠大師、童戰一無所獲。

  崔定山第六次一無所獲——

  怒氣持續積攢中。

  『十年戰爭』後第六十年。

  蠻荒七神中的風神『漢布里特』被圍殺,左宗明、崔定山、覺遠大師三人惡鬥爭奪神軀與神器。

  崔定山惡向膽邊生,趁著左宗明與覺遠大師糾纏時,趁機將其襲殺。

  奪走左宗明手中至寶『銀河劍』。

  奪走風神神軀。

  『光明權杖』則落入覺遠大師手中。

  消息傳出。

  中洲震動,七皇劍宗震怒。

  宗中與左宗明交好的『青衫劍客』嚴正殺入蠻荒,殺奔崔定山,卻不敵崔定山,重傷逃回宗門。

  不幾日。

  重傷不治身亡。

  七皇劍宗怒極,正式對五元宗宣戰。

  戰火席捲中洲,天地喋血。

  二宗這一戰延續數年,最終以崔定山身死,銀河劍交還七皇劍宗,並賠上五元宗至寶『碧雲盾』告終。

  五元宗死傷慘重,元氣大傷。

  七皇劍宗慘勝一籌,同樣損傷不小。

  二宗偃旗息鼓。

  然而虛弱外顯,哪裡能得安寧?

  修羅神宗率先發難,找准五元宗,痛陳五元宗三十八宗罪,正式宣戰。

  同年。

  萬符門參戰。

  五元宗岌岌可危,不得不尋求幫手,卻無人伸手。

  其餘各宗全都想要坐視五元宗敗亡。

  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

  五元宗雖元氣大傷,可是根基還在,殊死一搏,竟然將修羅神宗以及萬符門拖入戰爭泥潭中。

  戰事一時膠著起來。

  修羅神宗、萬符門損失不小,選擇平息戰事。

  五元宗貌似要得以存續。

  只可惜。

  迦葉寺、九鼎山以及補天宗趁機出手,代替修羅神宗、萬符門發起致命一擊,五元宗接連大戰,終於再難維繫。

  雄霸中洲數萬年的五元宗,自此消亡。

  只餘下些修士種子,撒向煞環海內外蟄伏起來。猶如一點點星火,卻不知有沒有重新燎原的那一日。

  隨著五元宗的敗亡,中洲延續十三年的戰爭終於結束。

  這一戰——

  以五元宗崔定山斬殺七皇劍宗左宗明為開端,兩宗率先展開大戰。

  接著二宗息戰。

  又有修羅神宗與萬符門攻伐五元宗。

  接著三宗停戰。

  補天宗、九鼎門以及迦葉寺又上場,三宗撿了大便宜,一舉打破五元宗。

  短短十三年。

  你方唱罷我登場。

  以中洲為中心,整個煞環海幾乎都被卷進這場大戰中,當真是好生熱鬧。

  戰爭停歇後。

  七皇劍宗還在休養。

  修羅神宗、萬符門也損失不小。

  五元宗敗亡是一場盛宴,可惜這三宗只能吃一點湯湯水水。

  唯有補天宗、迦葉寺、九鼎山吃的肚滿腸肥。

  中洲洗牌。

  七大仙宗變成六大仙宗,五元宗除名。戰爭延續十三年,由此帶來的動盪卻持續了近百年。

  六大仙宗從此也形成了三強三弱的局面。

  ……

  『十年戰爭』後的第八十五年。

  即『中洲戰爭』結束後的第十二年。

  陳季川終於突破,晉升六重天。

  同年。

  陳季川卸任補天宗傳法殿殿主之位,成為補天宗太上長老。

  還是這一年。

  陳季川潛入六號地窟,從此再未在中洲公開露面。

  時間一晃。

  轉眼一千二百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