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0、朱元璋的反應
北平,原本該是朱棣建立的都城,如今換做朱元璋親自出手,大明的脊梁骨之堅硬也是有了名的,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可不是說說而已的,有明一朝,皇帝可以換,但投降卻是一個也沒有。
皇宮大院,朱元璋很快得到了郭靖的上報,他閉目沉思片刻,很快招來了朱棣;
和歷史不同,或許是早就知道了未來大明歷史,這個世界的朱元璋在自家大兒子朱標生死之後,哪怕對朱允炆多有期待,也沒有設立皇太孫的想法,而是選擇了將朱棣這個接班人帶在身邊重點培養。
「父親!」
「你們都退下吧?」
「是!陛下!」隨伴左右的宮女太監離去之後,朱棣已然不敢隨意而做,自家這個老爹,他可是怕的緊。
「坐吧!」
朱元璋摸透了自己這四兒子的性格,也清楚這個傢伙不是不夠霸氣,更不是儒家所言的禮數忌諱,而是真正的對自己這個老爹的恐懼。
對此,朱元璋也不以為然,兒子怕老爹,也沒什麼大不了的。
「可曾看過明史?」
猛不丁的,朱元璋問了一個問題,這讓朱棣有些如坐針氈,一時之間不知如何回答是好;
明史,他才剛剛看過不久,當時就亡魂大冒,更是被掐去前段,直接從朱元璋駕崩開始,這樣的書籍,哪怕他再傻,也知道根本就是自家老爹故意為之,再上現今許多事情和書籍記載不同,多少也明白自己這個老爹對他有了更多的期待;
本來,他以為自己已經做好了應對,可在朱元璋問起之時,所有反覆思考的回答這會卻一個字說不出來。
「你既然讀了明史,也當明白自己未來施政的敗筆所在,今日只有我父子二人,你且說給聽聽!」
朱棣腦袋又空了許多,他不過通讀一遍而已,思考如何應對老爹已經是花費了自己所有時間,哪知道自家老爹問題這麼偏僻,好在朱元璋也不著急,靜靜的等待著朱棣的回答。
「父親!兒所觀明史,最大的弊端是設立了東廠,將太監的權利抬得太高!」
「嗯!」
朱元璋面上沒有絲毫變化,仿佛朱棣的分析就是最正確不過,這也讓朱棣膽子大了許多,言語也流利了不少;
「東廠的設立,雖分了錦衣衛許多權利,也讓錦衣衛有了平衡;」
說道這裡,朱棣查看了朱元璋的臉色,想從其中看出點不同來,可隨後又不得不鬱悶起來,他不由得感嘆自家老爹的表情控制太過老道,根本看不出一點變化,仿佛自己改變了老爹政策就真的如他所說那樣多了一絲平衡,仿佛自家老爹對此根本不以為意;
他哪知道,朱元璋心裡頭已經有了不少失望,感嘆自家這個繼承人根本沒有說到點子上來,在他看來,朱棣最大的錯誤就是無形之中提升了文臣的地位,又因自己武將身份對武將產生了忌憚心思,削弱了武將未來的地位,造成了文武之間的不平衡,這才是朱元璋認為朱棣未來最大的錯誤所在;
但他心裡頭也清楚,這其中有著朱棣造反的原因,使得他對武將在外領兵又了諸多忌憚,他以為換做現在名正言順的傳位給他,或許這個錯誤不會再犯,可朱棣通讀了未來依舊沒有認識到問題,就說明未來還可能繼續發生,這才是朱元璋所不能忍受的。
朱元璋倒也沒有怪罪朱棣的想法,皇子的教導,他看到了朱允炆未來的騷操作就徹底明白,根本不能交給那些文臣,儒家那一套,教導出來的,只能是傻比王者;
一代代下去,朱元璋認為未來出現東林黨依舊不可避免會出現;
也是為了杜絕這個可能,朱元璋選擇將繼承人帶著身邊親自教導,可他又太忙,抽不出多少時間去教
這也造成了眼前朱棣依舊在性格上將自己視作武將,根本沒有真正的從一個皇帝的角度去考慮問題。
這會,朱元璋已經有了另一個決定,那就是將朱棣直接打發到地球龍國去學習,龍國,他也是親自去過的,雖然走馬觀花,但依舊被震撼得不知所措,更明白那才是未來;
此前,朱元璋一直下不定決心,也是擔憂朱棣前去會出現變故,比如生命安全之列,同樣的,他也不是完全信任龍國,也擔心龍國在教導過程當中使壞,這才選擇了親自攜帶。
可今天的消息讓朱元璋不得不下定決心,紫薇大帝這個神話之中的仙神已經出現,也意味著未來將會有更多的仙神到來,再繼續逃避已經不是辦法,還不如更加徹底的和同是凡人做主的龍國結盟,如此才能更好的應對接下來可能的變化。
朱元璋其實早就得到了龍國的傳信,劉浩等人的到來,龍國也不可能瞞著朱元璋,原本他以為這些大能們不會如此快速的接觸凡人,現今看來,人家根本沒有太多忌諱,這才多久?就收到了襄陽城的匯報,幾乎就是前後腳跟的問題。
好在也不是沒有好消息,自己選取的襄陽城郭靖現在看起來還是十分忠心的,這樣震撼的消息第一時間選擇了上報,朱元璋不認為紫薇大帝會不知曉,既然郭靖能做到,就意味著對方冒著徹底得罪紫薇大帝的想法為之,這份忠心也必須維護和獎賞才行。
朱元璋心思已經飄了,以至於下方朱棣說了些什麼,他根本沒有聽進去,一直到朱棣的聲音消失,他才反應過來;
「你回去之後,好好思考一番!姚廣孝還在你府上吧?」
「父親……」
「無礙,他也不過是求名而已,我和他計較什麼?他的才幹不小,你可以多向詢問,儒家那一套,他反而少一些,回話反倒真實不少!」
「是!父親!」
「過些時日,你挑選幾個親衛,也將姚廣孝帶上,朕會將你們送到其他地方學習!」
朱棣只能點頭,心裡頭卻想著莫非自家老爹還隱藏了一個不為人知的秘密據點?可這樣一個地方自己待侍衛也就罷了,帶著姚廣孝這個和尚幹嘛?
疑惑歸疑惑,但朱棣卻不敢說出,他現在有些後悔自己將明史書籍快速燒掉的動作了,腦袋的記憶根本不足以短時間內將這些所讀的內容記全,隨著時間的流逝,這些記憶或許還會越來越少,失策了啊!
「你且去吧!」
朱元璋揮手讓朱棣退下,對這個兒子,以往是怎麼看都不順眼,總覺得太過跳脫,誰讓他野心勃勃的想要和自己最愛的孫子爭奪皇位?那是一種骨子裡迸發出來的野心,不達目的不罷休的欲望;
可當龍國將明史送給自己閱覽之後,他才發現自己差點犯下了天大的錯誤,從另一個角度來說,自己被自己的愛給欺騙了;
因為對孫子朱允炆的溺愛,使得他潛意識的就忽略了朱允炆所有的弱點,只看到對方的乖巧懂事,完全忘記了這樣的乖巧懂事根本就不是一個真正皇帝該有的格局;
與之相反,自己往日怎麼看都彆扭的朱棣卻從了最佳選擇,而歷史資料也在提醒自己,雖這個兒子仍不盡如人意,但好歹將老朱家最堅硬的脊梁骨撐了起來。
等看到了朱棣的好,朱元璋在此後的日子裡才發現依舊是自己在犯錯,自己將朱棣當做一個將軍在養,使得對方在從政經驗上天然的劣勢許多;
這使得朱棣在登基之後,面對老狐狸一般的群臣,很多時候都難以發現這些文臣隱藏的目的;
再之後,就成了朱棣的兒子在儒門的影響下開始滑坡,使得老朱家的皇權朝著臣權傾斜,以至於未來東林黨這樣的龐然大物出現,成了老朱家真正的掘墓人。
怪得了誰?源頭還不是他朱元璋自己?
歷史終歸是歷史,朱元璋也知道眼前自己的局勢比龍國給予的史料書籍複雜一百倍不止,已經是維度上的跨越,諸多國度參雜其中,猶如一過亂燉一般,觥籌交錯,更甚者,這其中還有著一個偌大的江湖武林存在,這些人的情況還不是一般的複雜。
說起武林江湖,朱元璋也不得不頭痛,內心深處,他絕不希望有著這麼一個游離於朝廷之外的龐大組織,也想過耗費力氣將之剿滅乾淨,將一切武力都緊緊抓在自己手中。
可願望是好的,現實卻給了他不小的打擊,倘若在靈氣復甦之前,那些高來高去跳躍的江湖人物哪怕是高手也十分有數,跳得再高,一次也不會超過三五十米,可現在呢?騰雲駕霧者雖仍舊不多,但也絕對不少,尤其是一些名門大派,往往還隱藏不少。
這些人的單體殺傷力已經到了不得不忌諱的程度,朱元璋心中就有一個很好的參照人物,那就是張無忌,北平皇宮守衛雖眾,但也僅僅能保護他這個皇帝罷了;
那些原本明教護法等高層,雖支持自己,但在他坐上皇帝寶座之後,依舊選擇了歸隱,若非這些人將自家兒女子孫送到朱元璋錦衣衛當差,他都要以為這些人別有目的了。
有時候朱元璋也頭痛,你說這些人不是人才吧,人家一個個武力滔天的,你若說他們都是人才吧?那也不盡然。
治理地方也好,領兵打仗也罷,這些人都絕對是外行,頂多就是一個鄉鎮幹部,或者三五百人指揮官,你放心將一縣之地放手給他們?放心大軍交給這些人作戰?朱元璋又沒瘋,怎麼可能?
這也就造成了這些明明單體武力高超的原明教高層在大明不尬不尬的地位,封賞的時候,只能給一些虛位,實權絕難,可這些人一個個傲氣的不得了,到最後就成了現在這般,主動也好,被動也罷,悉數歸隱了。
唯一好的一點就是朱元璋想到了錦衣衛這個組織,使得這些人的後代們一個個都有了歸處,而且一個個還苗根正紅的,用起來十分放心;
推高了錦衣衛的官銜,那些知道的文臣武將們很清楚其中緣由,也沒有絲毫怨念,到如今,反而使得錦衣衛成為了朱元璋手中一把鋒利的長刀,這也算是一個意外的驚喜。
可同樣的,使得朱元璋也失去了最頂尖的武力護航,尤其是在這靈氣復甦越來越高的情況下,朱元璋明白未來這樣的高手朝廷必定也越來越需求,他想到了唐朝『欽天監』制度,準備開始效仿,而目標,卻瞄準了張三丰;
這裡頭,朱元璋也有著其他算計,那就是張三丰一旦接下這個職位,那麼不僅僅將遠在塞外流浪的張無忌心中埋下忌諱,同樣的也能讓那些歸隱的原明教高層們信服,此外,還可以將自己領土之中兩大門派之一的武當綁上大明的戰車。
至於少林是否會有意見,朱元璋還真不擔心,他可是做過和尚的,這是誰都清楚的事情,只要他不露出打壓佛門的心思,少林所代表的的佛門勢力,心裡頭就有了安全感;
而且,還能以此來刺激佛門為大明更多的效力心思,引入競爭平衡各方才是真正的王道。
不得不說朱元璋的算計很好,倘若給什麼國師之位,不僅僅文臣武將們要反對,原明教高層心裡頭也必然不爽,人家張三丰也不可能接任;
但這個欽天監就不同了,說白了,就是觀測星象,預測未來的氣運之流的位置,參政權不高,但影響力也不低,歷史上還有據可依,更是對道門的一種善意釋放;
如此一來,張三丰哪怕心裡頭不想接,道門其他勢力也會前去遊說;
在這個龍國給予仙神大能降臨人間的關口上,更是一個好的不能再好的時間點,這份善意也同樣是給這些仙神們看的,在告訴他們,朕設立了這麼一個溝通的渠道,倘若有事尋朕,可通過自己設立的欽天監交流,沒有什麼事情是不能談的。
「來啊,宣旨,著武當張三丰真人入京!立欽天監虛位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