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大義滅親

  謠言持續發酵,當這股風吹到整個大唐的時候,下場罵李讓的人便越來越多。

  一開始,只是百姓們在罵,慢慢的,各地方的官吏也開始逐漸下場。

  每日都有雪花一般的摺子被一騎騎快馬送到長安。

  要說罵得最狠的,自然是大唐各地的書生士子。

  尤其以山東河北之地的士子罵得最凶。

  據說山東與河北河南之地的士子,已經開始大規模聚集,準備前往長安覲見陛下,替陛下分說袒護李讓一事的利與弊。

  當然,這些士子究竟是自發如此,還是有心人在背後推動,那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要知道此次被推到風口浪尖上的,可不止李讓這個不仁不義不忠不孝之徒,還有隴西李氏和博陵崔氏。

  崔氏與李氏作為千年簪纓世家,一向以耕讀傳家忠君體國重視孝道來自我標榜。

  但兩家人結合的血脈,卻生出來一個不敬祖宗殺害尊長的不肖子孫。

  百姓們罵得最凶的當然是李讓,但崔氏與李氏也被冠上了教子無方的名聲。

  李讓的存在,相當於在兩家人用千百年經營出來的清名之上,打上了一個永遠難以洗刷的污點。

  世家門閥雖然是利益共同體,但也不是鐵板一塊。

  崔氏與李氏爆出如此醜事,其他氏族表面上聲援,但暗中落井下石者也不在少數。

  但奇怪的是,對於這件事情,李世民這個當皇帝的卻始終未曾發表任何意見。

  此次李讓並非只是殺一個人那麼簡單。

  他殺的是他自己的娘舅,這是大不孝。

  孝這個字,是大唐維持統治的根本所在。

  李讓此舉無異於是在消耗大唐的立國之本。

  所以李世民始終不做回應的冷處理方式,也切切實實的寒了許多忠臣孝子的心。

  而李讓這個處在漩渦中心的正主,更是憑空失蹤了一樣,已經連續半個月未曾在長安或者太平村露面。

  李世民裝聾作啞,正主李讓失蹤。

  民間難免議論紛紛,有人猜測陛下這是鐵了心要袒護李讓這個大唐新貴,也有人說李讓被罵得已經逃出長安境內避難。

  終於,在流言喧囂了足足半個月之後,隴西李氏和博陵崔氏出面了。

  兩家聯合發表了一個聲明。

  先是對天下百姓表現出誠懇的認錯態度,承認了他們教子無方的過錯。

  隨後宣布了對於李讓的處理方式。

  隴西李氏將李讓的父親李欽逐出族譜,博陵崔氏也將李讓的母親崔婕也逐出了族譜。

  並對外宣布,兩家永遠不予承認李讓為李氏與崔氏子孫。

  同時,兩家聯合將一份狀告李讓殺害娘舅的狀紙送到了雍州府,要求雍州府依照國法,將李讓緝拿歸案。

  而雍州府衙也在李世民的授意下,收下了崔氏聯合李氏送過來的狀紙。

  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百姓的罵聲繼續,李讓依舊躲在皇宮養傷。

  唯一不同的是,罵崔氏和李氏的聲音,在兩家的聯合聲明告示天下之後,就變成了大義滅親的讚揚聲。

  「嘖嘖,好一個大義滅親!」

  甘露殿內,李世民和李讓相對而坐,中間的案几上擺放著一張檄文。

  檄文上的內容,赫然正是崔氏與李氏聯合發表將李讓一家三口逐出家族,並追究其殺害娘舅的聲明。

  聽著李世民語氣里的揶揄之色,李讓並無半分心緒波動。

  李氏和崔氏的檄文,在李讓看來,就是一張用來擦屁股都嫌硬的廢紙而已。

  且不說崔氏與李氏並未養育過李讓,更沒有教導過李讓。

  就算他們對於李讓真的有養育教導之恩,叛出這樣的家族,李讓也不會有半分心理壓力。

  還是那句話,他是人,沒有和禽獸攀親戚的癖好。

  見李讓不為所動,李世民臉上頓時露出意興闌珊之色,也不再繼續自討沒趣。

  沉吟片刻之後,李世民的神色認真起來。

  「李小子,輿論發酵到現在這個地步,即便是朕也沒辦法輕易扭轉民間對你的風評了,你確定還不收網嗎?」

  李讓微微一笑道:「不急,正所謂欲讓其亡,先令其狂,現在李氏和崔氏不是立大義滅親的人設嗎,陛下不妨再讓人推波助瀾一番,站得越高,摔下來才能死無全屍嘛。」

  李讓用最平淡的語氣說出了最狠毒的話,聽得李世民心裡不由得有些憂慮。

  現在整個大唐對於李讓都是一片罵聲,李氏和崔氏更是親自下場追責李讓。

  他實在是有些擔心李讓弄巧成拙。

  看著李世民眼中閃過的疑慮之色,李讓不由得出言寬慰道:「陛下放心,臣心裡有數的,再怎麼樣,臣也不會拿自己的名聲和前途開玩笑。」

  「也罷,那就再等幾天。」

  李世民定了定神,心智重新堅定起來。

  一個十八歲的少年,遭受了天下人的唾棄之後,尚且還能安坐,倒是顯得他這個帝王有些沉不住氣了。

  李讓微微頷首,笑道:「快了,陛下不妨準備一下,這場戲,咱們還是親自去隴右看才精彩。」

  「好,便依你所言,朕再去給崔氏和李氏添把火。」

  李世民重重點頭,隨即起身大步流星的出了房門。

  「陛下慢走!」

  李讓並未起身相送,現在他可是殘障人士。

  儘管經過一個多月的修養,他其實已經生龍活虎。

  但是能不動彈的時候,就沒必要去沒事找事。

  反正李世民也不是一個拘泥於小節的帝王。

  待李世民走遠之後,李讓的表情便陰沉了下來。

  他的心情當然不是表面上看見的那樣風輕雲淡。

  事實上他很生氣,非常的生氣。

  儘管現在流傳於大唐的謠言都是出自他手,讓百姓們咒罵他也是他以身入局的一環。

  但他還是很生氣。

  因為他本可以不用經歷這一遭的。

  他本可以好好的在大牢里改造,改造完就能回太平村當他的鹹魚侯爺。

  但這些世家門閥非要跳出來找事。

  找事也就算了,偏偏還要找到他身上。

  原本這些咒罵聲討他是不用承受的,他自問來到大唐之後,他從未主動去得罪過任何人。

  但這些人卻偏偏不願意放過他。

  讓他不得不以身入局,去為自己,為百姓討一個公道。

  他當然生氣,他也有理由生氣。

  看著桌子上那張檄文,李讓忍不住咒罵出聲。

  罵了幾句國粹之後,還是覺得不解氣,乾脆將檄文撕成碎片,揚得到處都是。

  「草(一種植物)」

  咒罵了幾句之後,李讓終於冷靜下來,一屁股跌回軟榻之上坐著。

  婉容很好的充當了工具人的角色,李讓發泄過後,便一言不發的開始收拾殘局。

  李讓深吸幾口氣,強行控制自己的情緒平復下來。

  隨後開始在腦海之中復盤每一個細節。

  這一次的計劃是他主動提出來,由李世民去經手執行。

  許多人或許已經猜到這是李世民和李讓的手筆,但他們並不知道具體的計劃,也猜不出具體的計劃。

  那些負責散布謠言和推波助瀾的人,也是李世民派出去的死士,一旦被人逮到就會自盡。

  儘管事情進行到現在這一步都很順利,那些世家門閥也不可能猜到李世民和李讓還有報紙這個秘密武器。

  但李讓還是不敢大意。

  正如李世民憂心的那樣,但凡哪個細節上出現一點疏忽,那他就真的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再也無法翻身了。

  所以李讓需要不斷復盤,趁著現在計劃還沒有完全實施,看看有沒有什麼漏洞,也好及時補救。

  真正說起來,李讓的計劃其實很簡單,並沒有什麼技術含量可言。

  就是引導輿論來達成李讓的目的。

  先放出謠言,將李讓和李氏還有崔氏的關係宣揚得人盡皆知。

  並著重強調了一番李讓殺害的娘舅出自崔氏。

  唯有如此,才能將天下百姓的目光聚焦在李讓,李氏,和崔氏身上。

  當輿論發酵起來,讓崔氏和李氏不得不為了家族的清名,站出來向全天下宣告捨棄李讓的時候。

  李讓便可以趁勢向天下百姓道明他為何要殺害娘舅的真相。

  屆時,世人都會知道,李讓殺害娘舅才是真正的大義滅親,他也並非背棄祖宗之人,而是被李氏和崔氏趕出家門的棄子。

  畢竟世人說他背棄祖宗可沒有證據,完全是謠言在這麼說。

  但李氏和崔氏與李讓斷絕關係的檄文卻傳得到處都是。

  時至今日,百姓們心中已經積攢了足夠的怒氣。

  只要真相大白那一天,百姓們對於李讓的怒氣就會轉移到李氏和崔氏身上。

  因為輿論是不需要證據的。

  就像現在天下百姓咒罵李讓一樣。

  大多數百姓只是聽信了謠言,便將李讓罵了個狗血淋頭。

  這還是李讓在沒有損害到他們的利益的情況下。

  若是讓百姓知道這一次隴右水患並非天災,而是人禍,是隴西李氏造成的人禍。

  那他們的怒火一定會將李氏燒得連渣都不剩。

  尤其是隴右受了水患的幾十萬百姓,他們可是切切實實的妻離子散家破人亡。

  得知真相前,百姓們對於這些世家門閥有多崇拜,得知真相後,他們的恨意就會有多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