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3章 三足鼎立時代

  奧托和布列塔尼國王私下的交談很快就結束了,雖說奧托不想和對方平分帝國,但還是答應了對方的提議。

  其他的且不論,布列塔尼國王提出的先掃清一下其他的貴族勢力的想法,這一點倒是很對奧托的胃口。

  畢竟,如果讓奧托親自動手解決這些人的話,多少有些麻煩,主要還是政治聲譽上的。

  而這些貴族,又是不得不處理的。

  奧托想要最後完成中央集權,將自己奧地利王國的架構完整的移植到整個神聖羅馬帝國,這些根深蒂固的帝國貴族們,就是不得不下手的對象。

  郡縣制和中央集權,勢必會引起貴族們的強烈反彈。

  奧地利境內還好說,絕大多數土地都是哈布斯堡家族的軍隊一點點打下來的,舊貴族大部分被趕走,少部分情況不對也選擇了順從。

  即使這樣,在一些地區,郡縣制和中央集權的改革推進進展也很不順利。

  就比如最新征服的義大利地區,那裡有太多的中小貴族投靠了奧地利王國,成為奧地利的勢力範圍。雖說他們聽從奧地利的調度,關鍵時候出人出力,可是他們還是在各自的封地中享有很高的自治權。

  這樣的情況下,奧托的郡縣制和中央集權在當地幾乎就成為了一紙空文。明面上各地都叫郡縣,但實際上當地最大的貴族卻搖身一變成為了郡縣最高長官,派去的官僚根本無力和他們抗衡。

  義大利的情況,是因為內戰中奧托不想讓這些中小貴族投靠巴登或者慕尼黑任意一方做出的妥協之舉,並不代表奧托真正的想法。

  隨著奧地利核心地區教育制度推行多年,如今的奧地利王國其實不缺充當官僚的識字人才,以奧地利王國大肆擴張前的人口和識字率,哪怕是派遣官僚直接統治整個神聖羅馬帝國,恐怕也是足夠的。

  所以,奧托想要藉助布列塔尼國王之手,清洗一下帝國的舊貴族,讓他們變成布列塔尼國王的「自己人」,這樣日後奧托掌握帝國後,清理這些人也就不會引發太多的政治風波了。

  別忘了,奧地利王國,同樣也有著不小的貴族群體。奧地利貴族雖大多是奧托一手分封晉升的,明面上對於奧地利王國的制度都是支持的,但私下裡,難道他們就沒有怨言,沒羨慕過其他能掌握封地的貴族嗎?

  答案是肯定的,他們絕對有。

  要是對於帝國舊貴族一個處理不好,引起了奧地利國內貴族的兔死狐悲之心,從而引發奧地利國內騷亂,那事情可就大了。

  到目前為止,雖說官僚已經開始充斥著奧地利的政府上下,但這些人中起碼七成都是貴族出身,奧托目前還是需要依靠貴族的力量來統治王國的。

  一旦奧地利國內貴族真的出現大規模叛亂,哪怕不足以顛覆哈布斯堡家族的統治,也能讓奧托這些年的經營成果化為烏有,這是奧托不願意見到的。

  既然布列塔尼國王願意幫他這個忙,那奧托何樂而不為呢。

  況且,此時此刻,也還沒到和布列塔尼國王正式翻臉的時候。

  別忘了,慕尼黑雖然接連大敗,實力大損,但好歹也統治著廣袤的疆域。

  所謂百足之蟲死而不僵,要是奧托和布列塔尼國王現在爆發衝突,讓慕尼黑方面找到機會恢復元氣,從而又形成威脅,那樂子就大了。

  至於答應了布列塔尼國王的條件,之後翻臉算不算不守信譽,奧托可一點心理壓力都沒有。

  開玩笑,這可是權力鬥爭,這種鬥爭本就是你死我活的。

  別看現在布列塔尼國王願意和奧托平分帝國,說得情真意切,那是因為他沒有完全掌控巴登陣營的實力罷了,但凡對方日後實力超過了奧托,難道對方能遵守約定,不對奧地利動手?

  奧托可沒有那麼天真,這種權力鬥爭中,當著眾臣萬民的面指著洛水放屁都不好使,何況只是兩人私下的承諾和默契,還無人見證呢?

  至於如何平分帝國,奧托也和對方達成了初步的一致。

  雖說名義上是平分帝國,但此時此刻兩個人都清楚,還沒到拋開加洛林皇室,各自稱帝的程度。

  在中樞,奧托和布列塔尼國王各自為右相、左相,分管帝國的一部分,至於原本的左相和布列塔尼國王的大總管職位,兩人都沒說,這實在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

  在如今的帝國,奧托和布列塔尼國王雙方都認可達成一致的事情,別說沒辦法通過了,就連反對的聲音,恐怕都不會有幾人。

  在勢力範圍上,原本奧托還想把薩克森收入囊中,但這一點,卻遭到了布列塔尼國王堅決的反對。

  「右相大人,您這條件,可一點誠意都沒有啊。

  施瓦本地區,我已經默許了符騰堡和安斯巴赫作為您的土地,薩克森地區,奧地利的領地我也不會動,但如果您要是要走薩克森,那我還能剩下什麼呢?

  一個法蘭西?一個法蘭克尼亞和半個施瓦本?

  這怎麼算,也不及右相您的半個施瓦本加義大利加薩克森加帝國東部的六成吧。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別忘了,那伊比利亞半島的納瓦拉,還有帝國的附庸國克羅埃西亞,都還是您的勢力範圍呢。」

  奧托只不過是漫天要價罷了,他也很清楚,既然薩克森是對方打下來的,他要也是沒有結果的,對方不可能給他的。

  對方之所以如此慷慨的將整個帝國東部給奧托,除了不想和奧托為敵之外,更大的原因是那裡從來就不怎麼聽巴登的話,哪怕布列塔尼國王從帝國東部要走土地,地理環境的限制,也會變得十分雞肋。

  帝國東部,可不像帝國西部一樣,有著茫茫大海掩護,沒有敵人。那裡,可是有著雖一時失敗但依舊強大的波蘭王國威脅和諸多斯拉夫小部落的侵擾,一點都不太平。

  這也是布列塔尼國王將大片東部的土地都讓給奧托不心疼的重要原因。

  如此漫長的邊境線,需要防守的軍隊數量一定不少,加上帝國東部和奧托的關係一向也不是很好,奧托需要花很長的時間去消化。

  這兩者相加,很長一段時間內,奧地利看起來龐大到讓布列塔尼國王有些心驚的軍隊,將無力對他發起進攻。

  奧托也沒糾結薩克森問題,在確保了洛林大公的安全之後,也就接受了勢力劃分的安排。

  擊敗慕尼黑方面之後,奧地利王國的勢力範圍,將北至漢堡,南到羅馬大區附近,西到洛林,東至西里西亞、克羅埃西亞。

  如此廣袤的土地,比奧托前世歷史上熟知的奧地利帝國的領地,也小不了多少了。

  唯一缺的,也就是個匈牙利了。

  匈牙利嘛,被東羅馬帝國狠狠收拾了一番後,這些年雖有所恢復,但鐵定也不是奧地利王國的對手。不是背後有個東羅馬,奧托隨時都能拿下。

  哪怕對方背後有東羅馬,等到時機合適的時候,奧托也同樣可以動手,君士坦丁堡的東羅馬皇帝,恐怕只會捏著鼻子認了。

  神聖羅馬帝國的內戰已經眼看即將結束,但波及整個地中海沿岸的多方勢力混戰,到現在還沒看到結束的希望。

  除了奧托知道的歷史上曾經盛極一時的法蒂瑪將要成為第一個退場的勢力,科爾多瓦、東羅馬、波斯,誰能最終吃雞,還未可知。

  法蒂瑪退場之所以這麼快,還是因為本身地理條件的限制,在被科爾多瓦方面偷家之後,哪怕藉助埃及的力量,同時面對波斯和科爾多瓦的壓力,也只能飲恨退場了。

  根據最新傳來的消息,科爾多瓦的軍隊已經拿下了亞歷山大,並且展開了對開羅的進攻,法蒂瑪退場,幾乎不存在什麼意外。

  至於法蒂瑪的幻想中的救兵,也就是東羅馬,則在和波斯為了敘利亞的控制權,腦漿都要打出來了,戰線從波斯山地蔓延到敘利亞平原,哪有功夫管法蒂瑪的死活。

  哪怕,法蒂瑪也拖住了波斯想要入主埃及的偏師。

  歐陸局勢還在動盪,對於奧托來說是好事,只要能快速解決帝國的敵人,他還有機會參加歐陸吃雞大賽。

  當然,這都是後話了,眼下的事情,還是先解決巴登陣營的那些貴族,以及實力大損的慕尼黑陣營,才是該做的。

  很快,在布列塔尼國王的主持下,包括奧托、阿基坦國王、尼德蘭國王、洛林大公等一票巴登陣營大貴族都在場的一場宮廷會議召開了。

  雖然,最上首的椅子上坐著小皇帝,眾人都畢恭畢敬的向他行禮,但幾乎絕大多數參加會議的貴族和大臣們,都將注意力放在了這幾位大貴族的身上。

  誰都知道,在發生了「巴登動亂」之後,小皇帝和支持小皇帝的派系,是徹底失去了權勢,雖還不至於徹底淪為傀儡,但和一個吉祥物已經沒有區別了。

  巴登陣營的大事,都將由這幾位大貴族一手決斷。

  作為這場會議的絕對主角之一的布列塔尼國王,在繁文縟節過去之後,立刻站出來宣布了幾項議題,想和大家討論,聽取大家的意見。

  雖說口中說的是大家,但布列塔尼國王的目光,卻是只落在了幾個人的身上。

  第一個重要的議題,就是廢除選帝侯制度,改為帝國議會選舉。

  選帝侯制度,是由奧托提出,卡爾皇帝採納改善之後的一項政策,可以說是帝國大貴族的身份象徵,也是卡爾皇帝對於帝國改革的重要標誌。

  然而此刻,對於這項聽起來十分重要的決定,在場的人竟然沒有一個人提出反對的意見。

  只是有一部分人的目光,落在了淡定的奧託身上。畢竟,這可是當年奧托的提議,想知道奧托有什麼反應。

  奧托能有什麼反應呢,選帝侯制度奧托當時提出本就有自己的考量,是想藉助選帝侯選舉皇帝的資格,為日後哈布斯堡家族登上皇位做鋪墊。

  誰知道,卡爾皇帝不知道是看穿了奧托,還是為了防患於未然,嚴格限制了選帝侯成為皇帝的可能性。

  這下,所謂的選帝侯身份,對於奧托來說就是雞肋了。

  況且,貴族議會相較於選帝侯會議,其實有什麼本質上的區別嗎?

  這一次布列塔尼國王雖然沒有提前和他通氣,但提出的理由也算是冠冕堂皇,奧托也不準備反對。

  正是因為選帝侯制度的存在,才導致了這場帝國內戰的爆發,所以選帝侯制度根本上就是錯的。帝國的皇帝哪怕需要經過貴族們的推選,也要由帝國絕大多數貴族決定,而不能任由幾名大貴族決斷。

  見到大家都在看自己,奧托立刻站出來表示同意。

  奧托沒有意見,其他的貴族哪怕有個別如阿基坦國王皺了皺眉頭,但還是忍住了沒有開口。

  此刻的他,不清楚布列塔尼國王和奧托到底是什麼樣的關係,還沒想好要不要挑事情。畢竟中樞的權力阿基坦國王雖然也很渴望,但更想保證的還是自己在法蘭西的權威和地位。

  第二項,則是一些宮廷職位的變動和權責變動。

  首先,就是免除了布列塔尼國王的大總管職位,並表示以後帝國也不會再設立大總管一職,布列塔尼國王,改任帝國左相。

  原本的帝國左相,則回歸自己的老本行,再次變成了財政大臣。

  之後就是幾個大貴族的安排了,奧托依舊是帝國右相,負責分管帝國東部事務。

  阿基坦國王成為伊比利亞總督,複雜法蘭西和伊比利亞的事務。

  布列塔尼國王的盟友尼德蘭國王,則成為了施瓦本衛戍大臣,也就是掌管中央軍和首都的防務。

  洛林大公的差事就不太好看了,雖說一舉成為了軍事總管,名義上能管帝國海軍和陸軍,但實際上,在還有海軍大臣和陸軍大臣在的情況下,基本上等於虛職。

  剩下的職位變動,也都是在奧托和眾人意料之中的。

  那些屬於真正的保皇派,這一次基本上都丟掉了重要的職位,取而代之的則是布列塔尼國王的自己人。

  至於奧托和阿基坦國王,則各自有一部分親信獲得了不痛不癢的職位,看起來似乎帝國的政治格局像是三足鼎立一般。

  但哪怕是阿基坦國王心中都很清楚,他根本比不過奧托和布列塔尼國王。

  第二項議題嘛,雖說有很大的反對聲音,甚至連小皇帝都有些坐不住出來說話。

  但在「民主」的討論下,最終反對的聲音還是都消失了,一切都按照著布列塔尼國王的意志行事。

  接下來,就是一些關於目前作戰的封賞啥的,又有人獲得了新封地,有人爵位上升,但不出意外,基本最終拿到大頭的還是這三家。

  最後,到了尾聲,終於進入了到了這場宮廷會議的壓軸戲。

  討論如何進攻慕尼黑,正式結束這場曠日持久的帝國內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