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9章 北寧(三)
喝完酒的邵元義暈乎乎地回到了臨時住所。
這裡是北寧鎮,北寧地區的首府核心,一座建立於800米高原上的年輕城市。雖然在緯度上該城卡著熱帶的邊緣,與廣州差不多,但由於高原的存在,使得該城的氣候不至於與廣州那麼一般炎熱,是塊宜居的好所在,故近年來的愈發吸引了很多國內出生的二代國民前來拓荒、定居——由於老家的公地比較搶手,不是每個人都能分到,因此很多等不及的二代國民便只能到所謂的「邊疆地區」來拓荒、定居,故北寧地區的人口增速較快,目前全地區人口已經達到了近三萬二千人,已經相當不錯了。
不過,我們也應該看到,北寧地區的人口密度也存在著地方差異,比如昌順縣因為港灣條件優良、交通方便,因此該縣四個鄉鎮總人口達到了一萬五千多人,其中作為核心的昌順港人口更是逼近六千,繁榮異常;與昌順縣相比,北寧縣(本月初成立,是為全國第55個縣級行政單位,下轄北寧鎮、平湖鄉、承平鄉、承恩鄉、昭慶鄉、容城鄉)全縣六個鄉鎮加起來才一萬三千多人口,人口密度確實相對較低。
造成這種令人尷尬的狀況的原因,毫無疑問應該是巴西地盾了。這個隆起的高原一方面給北寧鎮的居民帶來了相對涼爽乾燥的氣候,同時也阻礙了該地與沿海的交通,使得大量來自本土的物資只能通過騾馬隊小心翼翼地翻山越嶺進入巴西高原,效率較低、成本較高。相信要不是當地有葡據時代攢下的「農業遺產」的話,估計東岸人都沒太大興趣開發這片兒,頂多也就派個幾千居民象徵性地到這邊拓荒,以示占領吧。
但即便當地有葡萄牙人的所謂遺產,但現實的交通問題始終困擾著大家,因此本地的條件比較艱苦也就理所當然的了。邵元義所在的北寧鎮就是如此,葡萄牙時代花費無數人力物力興建的石質建築已被地區行署、縣、鎮三級政府占據;後來的諸如巴西農村金融合作者等企業單位只能在外圍興建了一水的木結構房屋,充作辦公場所;比他們更艱苦的是陸續遷移而來的拓荒者,他們只能砍伐野外的巨型蘆葦,用蘆葦杆與樹枝做牆壁、蘆葦葉和乾草做屋頂,勉強充作自己的容身之所,也是苦逼得很。
邵元義此刻住的二層木屋旁邊就有這麼數十間窩棚式的建築,這是最鄰近城區的某個鄉村,住著大約一兩百名拓荒者,既有轉正的烏克蘭非國民,也有大量來自明國淮安府的移民,以種植小麥、大豆、玉米等作物為生,兼且飼養一些牲畜、家禽,釀少量葡萄酒,生活也還算過得去。
這會已經是晚飯時分,家家戶戶都在窩棚外面支起的土灶前做起了飯。對於他們的日常飲食,邵元義早就爛熟於胸了,因為在給村民們診病時已經見過太多。簡單來說,主食多以粗糧饅頭、玉米粥為主,剛剛斷了救濟糧供應的他們有理由節省一些,畢竟未來家裡的房子翻修——或者所重建更合適——贖買更多的土地、購買大牲口以及農具、種子,都是需要不少錢的。不過話又說回來了,在只有縣城才有一家小規模的機器磨麵廠的北寧縣,你想吃點什麼精細的主食,委實有些困難,更別提那些讓人留口水的菸酒糖什麼的了,不是沒有銷售,而是數量少、價格貴,即便是南方過來的二代國民買起來也有所顧慮。
主食都這樣了,副食就更是不堪了。邵元義曾經有幸在一位患了腳氣病的村民家裡吃過兩頓飯,菜餚方面真的乏善可陳,除了兩種不知名的蔬菜外(真的很難吃……),還有東岸名菜「西紅柿炒雞蛋」(估計是為了邵醫生前來特別做的),另外就是一些據說主人他兒子跑去縣城買回來的醃鯨肉(肉質較粗,但勝在廉價,當然長途轉運至此時也不怎麼廉價了……),讓吃慣了精細食物的邵某人是百感交集。
這拓荒百姓的生活還是太艱苦了哇!當然在東岸生活日久的邵元義已經忘了,當年在大明時過的是什麼苦日子,與如今這在北寧地區的生活比起來,那是大大不如的,因此無論是明國來的百姓還是轉正的舊大陸勞務工,其實對生活都蠻滿意的,且還對未來過上更美好的生活充滿了信心,這便足夠了。
喝了起碼半斤白酒的邵元義將外衣敞開,搬了一個光滑的樹墩坐在門檻外面,一邊抽菸一邊看著眼前充滿生氣的鄉間風景。這會已經是東岸的深秋季節了,日頭比較短,才五點多鐘呢,天色便有些昏暗了。幾個七八歲的頑童照樣在玩著「紅透整個東岸鄉間」的打仗遊戲,只不過敵人的角色從葡萄牙人、西班牙人、英格蘭人變成了圖皮人,邵元義看過去,只見幾個頭上插著鳥毛的「印第安人」被一群頭戴大蓋帽的孩子撲倒在了草堆上,嘻嘻哈哈的聲音響個不停,直到各家的大人一個個趕過來揪著他們的耳朵往回拎為止。
村頭某家貌似打到了幾頭鱷魚,邵元義估摸著,應該是在鐵特河畔抓到的,也不知道用的什麼工具。這種兇猛的動物在東岸境內分布極廣,最南邊甚至可以達到鴨子湖南端,數量幾有數十、上百萬頭之多,但在幾十年來不間斷的捕殺之下,目前鴨子湖流域的鱷魚已是不多了,甚至已到政府不得不發牌照限制捕獵的程度。
村頭那邊應該已經殺完了,然後按照村子建立時互相協作的傳統,每家每戶都能分個那麼一塊,邵元義便瞧見幾個大孩子提著籃子去那兒領肉了。得,今晚他們的伙食註定不會差了,家家戶戶都能吃鱷魚肉,也算是改善生活了。只可惜這邊因為交通不便,香料數量極少,且價格還死貴死貴的,無法將鱷魚肉的美味襯托出來,可惜,可惜了啊!
前邊傳來了一陣口令聲,醉眼朦朧的邵元義看去,只見視野里五六個持槍民兵正在換崗,那裡有一個木製哨塔,常年駐有幾個民兵,監視野外的一舉一動,免得被敵人突然掩襲至附近卻還茫然不知。不過聽說這個哨塔馬上就要裁撤掉了,蓋因附近的野外已經東岸軍警、民兵犁過好幾遍了,基本上沒有任何敵對勢力的存在——有也被剿滅了——因此有必要讓縣城郊外的一些村子解除警戒狀態,以讓村民們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艱苦的開荒工作中去。
而說到這些印第安敵對勢力,邵元義想到了今天白天舉行的會議。在這場由地區行署召集的全地區幹部工作會議上,來自昭慶鄉的幹部陸小峰和江寧、來自承恩鄉的幹部劉厚非和喬宇等人,分別就各自轄區的治安工作進行了專題匯報,從匯報內容看來,鄉間的治安形勢還是挺令人樂觀的。
原本活躍在承恩鄉那邊的卡爾德隆酋長,據信已在去年的一次內訌仇殺中被自己部落的反對者殺死,整個部落也在狠狠廝殺一場後,分作了三部分,其中兩部互相敵視,另一部則直接向劉、喬二人投降,算是正式歸順了東岸,目前已被送到昌順縣一帶,正在等待船隻南下前往南非義成地區定居生活。
已經正式升任承恩鄉鄉長的劉厚非樂觀地預計,在今年冬天過後,即便地區行署和縣政府不派遣任何軍警前去會剿,兩年來一直廝殺不已的兩部印第安人也無法再堅持下去了。缺乏食物和各種生活用品的他們,必然會在一場或許最為血腥慘烈的戰鬥後,一方徹底倒下,而另一方也虛弱到極點,這個時候,承恩鄉政府只需組織100-200名武裝民兵,便可在少許帶路黨的引領下,輕而易舉地攻入這個印第安人的盤踞地,然後將其一網打盡,徹底解決承恩鄉乃至附近很多鄉村的治安問題。
而相比承恩鄉這邊的兵不血刃,昭慶鄉鄉長陸小峰匯報的當地局勢則有些負責。因為根據忠國*軍步兵營及憲兵隊聯合傳遞迴來的一些消息顯示,當年被端過老窩的巴爾加斯酋長最近又活躍到了附近區域,滿懷仇恨的他們(老弱婦孺在東岸人的襲擊下死傷枕籍,活著的也被流放到了海外)頻頻製造襲擊,一年來共計打死打傷了59名東岸拓荒者,搶走了二十五頭牛、一百多頭羊及大量糧食,在昭慶鄉、容城鄉、靜塞鎮一帶也是囂張得很。
為了解除這股威脅,在幾個月前,由地區行署統籌規劃、北寧縣政府調撥人員及物資,忠國*軍步兵營、昭慶三鎮民兵一齊出動,匯集了2200餘人,不惜代價在野外展開了大規模的搜剿行動——地區行署專員徐宇為此取名叫「鐵壁合圍」行動——並最終在某處綴上了巴爾加斯酋長的部伍,經過連續十天的追擊、戰鬥後,最終在鐵特河畔將追隨他的兩三百名印第安戰士徹底剿滅。
這還不算,坐鎮一線指揮這次戰鬥的徐向東上尉還從俘虜口中審訊得知了幾個接濟過他們的印第安小部落,然後趁熱打鐵率軍直撲這幾個部落,將其一一消滅,幾乎沒留下任何俘虜——徐上尉對此解釋,是要給予敵人必要的震懾,不然以後什麼阿貓阿狗都敢對東岸拓荒者捅刀子了,那樣忠國*軍這不到一千號人還不得疲於奔命啊!
卡爾德隆、巴爾加斯兩大印第安土酋勢力的覆滅,基本意味著北寧地區現有地盤上反對勢力的終結。從此以後,基本上再無任何組織或勢力能對東岸拓荒者造成威脅了,北寧通往靜塞的沿河運輸線也將暢通無阻,這對北寧地區未來經濟的發展,無疑是至關重要的。
當然了,北寧地區的治安形勢即便好轉了,國家開拓總局大概也不會再往這多塞多少移民了。邵元義隱隱聽說,上頭對北寧惡劣的交通條件極為頭疼,已經決定將原本發往這裡的六千名移民扣下,轉而往東南方的沿海地帶發送,並在那裡興建起幾個拓荒定居點來,分別是:位於後世伊瓜佩小城附近的龍池港——該港地處河口,前有島嶼(孔普利達島)擋住外海洶湧的巨浪,因此港內風平浪靜,條件相當不錯,便於各類船隻靠泊;位於後世雷日斯特魯城附近的淳良鄉,經典的72噸級內河小火輪可經龍池港駛入附近,因此交通還算可以;位於後世卡納內亞小城附近的周羅港——這裡同樣是一個條件還算不錯的港灣,交通運輸較為方便;以及位於後世阿里里小鎮附近的定川港,這是一個河畔小鎮,但因為水深適宜,同樣也可由近海船隻駛入停靠,交通運輸條件自是不差的。
總之,這四個新設定居點要麼靠河、要麼靠海,都是些交通方便的所在,便於國家開拓總局將大量的物資與人員輸送到上述地方,這或許體現了當下新一屆執政集體對北寧地區的開拓指導方針。而這樣的指導方針在邵元義看來,對北寧縣的居民來說,絕對不是什麼好消息,未來出現堂堂地區首府、行署所在的北寧鎮的發展不如沿海的新設城鎮,那也不是什麼令人奇怪的事情,都是符合經濟發展規律的。
「呵呵,我關心這些破事做什麼?明天給全地區的幹部上完衛生防疫課,我也就該收拾行李回老家了。北寧這地方,實在沒什麼意思,窮、偏、苦,什麼都占齊了,也不知道啥時候能發展起來。上次聽說農業部有人過來考察這裡的環境是否適宜種植咖啡這種緊俏的經濟作物,也不知道結論怎麼樣,希望這對他們能有所幫助吧,不然這兒可就難了,慢慢熬吧。」看了一會黃昏時分的鄉間圖景,邵元義酒勁上涌,在學生的服侍下,回屋睡覺去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