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吊》
在明朝天啟年間,一種名為「馬吊」的遊戲開始流行,成為了當時社交場合中的一道亮麗風景線。尤西堂、李杲籽等文人均將其視為南京城中風靡一時的遊戲,甚至有人將其與阮大鋮的預言相聯繫,增添了幾分神秘色彩。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古老的遊戲逐漸演變為了我們更為熟知的「麻雀」。
《馬吊譜》是記錄這一古老遊戲規則的珍貴文獻,由李嗣鄴所著。而另一部更為詳盡的著作《葉譜》,則在乾隆癸丑年中秋由斗橋學人撰寫於長水署齋。這部小品文不僅詳細記錄了遊戲的玩法,更以生動的筆觸描繪出了當時人們玩馬吊時的情景:知己圍坐,紅妝點籌,仿佛一幅幅生動的畫面躍然紙上。
在《葉譜》的序言中,作者深情地寫道:「自古以來,遊戲雖被視為小道,但其中蘊含的智慧與樂趣卻足以令人駐足觀摩。馬吊(葉子戲)作為其中的一種,起源於唐初,經過後人的不斷演變與發展,形成了今天我們所見的模樣。遊戲中,四十位歷史名人的形象被巧妙地融入其中,六十卦的《易經》智慧也得到了生動的演繹。這些元素共同構成了一個既富有文化內涵,又充滿趣味性的遊戲世界。」
每當遊戲開始,人們圍坐在桌旁,精心挑選手中的牌張,與對手展開一場智力與運氣的較量。無論是秋山紅樹下的靜謐時光,還是春雨禪燈前的閒逸心情,亦或是炎炎夏日裡的涼爽時光,馬吊都能為人們帶來無盡的歡樂與放鬆。它不僅是文人雅士們交流情感、切磋技藝的媒介,更是普通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葉譜》的作者在編寫這部著作時,廣泛搜集了前人的資料與經驗,經過精心整理與編纂,最終形成了這部內容豐富、條理清晰的佳作。他希望通過這部著作,讓更多的人了解並喜愛上這一古老而有趣的遊戲。同時,他也希望人們在享受遊戲帶來的樂趣時,能夠不忘初心,保持一顆純淨而善良的心。
在康熙盛世,「馬吊」不僅僅是一種娛樂,更是一種身份的象徵。這種紙牌的尺寸較普通紙牌略大,繪製和雕刻都極其精美,每一頁都是一種獨特的牌面,總共四十頁,分為四大類,各有其獨特的含義和規則。
這四大門類分別是「十萬貫」、「萬貫」、「索子」和「文錢萬貫」。其中,「索子」和「文錢萬貫」的牌面都是從一開始,到九為止,各有九頁。而「十萬貫」則更為特殊,它從二十萬貫開始,一直延伸到九十萬貫、百萬貫,乃至千萬貫,其中萬貫的牌面最為尊貴,共有十一頁,上面繪製著各種人物圖案,與「十萬貫」的牌面相得益彰。
「文錢」這一門類中,最尊貴的牌面是「空湯」,其次是「枝花」,再到「一二」直至「九」,也同樣是十一頁。有趣的是,「空湯」這一牌面上也繪製著人物形象,而且這些人物並非隨意選擇,而是取自於《水滸傳》中的宋江等英雄人物,使得這種遊戲在娛樂之餘,也充滿了文化的氣息。
關於「馬吊」這個名字的由來,還有一個有趣的傳說。古時候人們稱之為「馬掉腳」,到了明代,可能因為口音或誤傳的原因,「腳」被訛傳為「角」。人們認為這四大門類就如同馬匹的四隻腳,缺一不可,於是簡稱為「馬掉」。隨著時間的推移,「掉」字又被改成了「吊」,於是便有了我們今天所知的「馬吊」。
在康熙年間,關於馬吊的玩法和技巧,有著許多專門的書籍和圖譜,如《打馬格局》和《打馬圖式》。然而隨著時間的流逝,這些珍貴的資料都逐漸失傳,只剩下那些口口相傳的故事和偶爾能見到的幾副馬吊牌,讓人們得以窺見當年士大夫們風雅生活的冰山一角。
某個午後,陽光透過雕花的窗欞,灑在精緻的紫檀木桌上。四位士大夫相對而坐,他們的手中各自捧著八頁馬吊牌,準備開始一場緊張而又優雅的博弈。
這場名為「無聲落葉」的遊戲,規則簡單而精妙。四人輪流出牌,以大擊小,每一張牌都仿佛擁有生命,在桌上翩翩起舞,展現出千變萬化的色樣。當剩餘的八頁牌也相繼被衝出色樣,整個遊戲就進入了高潮。出奇制勝,變化無窮,每一步都考驗著玩家的智慧和運氣。
馬吊牌的四大門類中,最尊貴的被稱為「賞」,次之為「肩」,最小的是「極」。當這些尊貴的牌面出現在桌上時,都可以與其他的牌配成色樣。這些色樣有大有小,名稱繁多,足足有數十種之多。
雖然遊戲種類繁多,但「無聲落葉」無疑是其中最為風雅的一種。入局者必須氣靜聲和,不能有絲毫的爭競之心。正是因為這種寧靜與和諧,它才被稱為「無聲落葉」。
黎某是這場遊戲的資深玩家,他深諳其中的奧妙。他說:「『無聲落葉』之思深於圍棋,旨幽於射覆,義取於藏鉤,樂匹於鬬草,致恬於梟盧拋擲。若非按譜深索,豈能悉其委曲?那些淺薄無知的人,豈能領悟其中的真諦?」
隨著遊戲的進行,四位士大夫的臉上都露出了專注而愉悅的表情。他們時而眉頭緊鎖,時而露出會心的微笑。每一局結束,都會有人舉起酒杯,輕輕碰擊,發出清脆的響聲,為勝利者喝彩。
「無聲落葉」不僅是一種遊戲,更是一種文化、一種精神。它代表著士大夫們的風雅與智慧,是他們追求心靈寧靜、品味生活的一種方式。在這個充滿爭鬥與喧囂的世界裡,「無聲落葉」為他們提供了一片寧靜的天地。
<本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