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退翁為浮屠中之逸民

  《退翁為浮屠中之逸民》

  明萬曆年間,有一位名叫南嶽和尚退翁的高僧,他的俗名叫做宏緒,字繼起,出生於興化之地,原姓李氏。宏緒早年便選擇出家,師從三峯大師,並成為了他的得意門生。此後,他歷經十座道場,其中在蘇州的靈岩寺停留的時間最長。

  宏緒的父親嘉兆,是一位志向高遠的志士。明朝滅亡之時,他寄信給退翁,信中寫道:「我們的始祖咎繇曾擔任理官之職,子孫便以理為姓。後來因為音同,也姓了李。如今先皇帝為國捐軀,而叛賊也姓李,我怎能忍心與賊人同姓呢?我決心讓子孫複姓理氏。」在此之前,中州的李鬯和寒石也因為恥於與賊人同姓,請求改姓理氏。嘉兆之前並不知道這件事,但他的想法卻與他們不謀而合,於是天下傳頌他們為「二理」。

  退翁雖然出家為僧,但心中卻時刻感念父親的大節,時常思考如何繼承父親的遺志。自順治丙戌以後,東南地區的士人,如同焦原上的魚兒,在困境中苦苦掙扎,他們相繼湧現,而吳中地區的情況最為嚴重。退翁都與他們結交,前來追隨他的人絡繹不絕。

  退翁的佛學造詣深厚,他的禪語常常讓人醍醐灌頂,茅塞頓開。他不僅在佛學上有所成就,更在世間修行上表現出色。他關心百姓疾苦,時常布施濟困,深受人們的尊敬和愛戴。

  有一次,吳中地區遭遇大旱,百姓們顆粒無收,生活陷入困境。退翁見狀,立即組織僧眾進行募捐,並親自前往災區,將募捐來的糧食和財物分發給百姓。他的善舉讓災區的人們看到了希望,也讓他們感受到了佛法的慈悲與溫暖。

  有一年辛卯,退翁不慎被牽連進了一樁冤案。得知這一消息後,眾多義士紛紛站出來為他辯白,希望能救他一命。經過長時間的努力,退翁終於得以脫身,重新獲得了自由。然而,他並沒有因為這次事件而改變自己的行事風格,依然像以前一樣樂於助人,行善積德。

  有人因為擔心退翁再次捲入類似的事件,勸他要多加小心。退翁卻微笑著回答道:「只要我自己問心無愧,即使遇到意外的風波,最終也會平靜下來的。」他還說:「修道之人,正應該在不如意的事情中尋找力量和智慧。」他甚至還開玩笑說:「如果能把憂患當作一種適宜的修行,那麼即使是身處湯火之中,也會覺得像是生活在樂園裡一樣。」

  吳中的高士徐枋聽到退翁的這些話後,不禁感嘆道:「他真的是一個以忠孝之心來修行佛法的人啊!」徐枋所居住的草堂,恰好位於靈岩山的山腳下。他一生清廉自持,即使忍受飢餓和寒冷,也不肯接受別人的一絲一毫的饋贈。然而,他卻對退翁有著深厚的感情,自稱是退翁的白衣弟子。每當他遇到困難時,退翁總是及時伸出援手,幫助他渡過難關。

  退翁在吳中地區居住了很久,對明朝的思念之情從未減退。為了表達對故國的懷念和敬意,他在堯峰山建造了一座報慈堂,用來祭祀他的父親嘉兆。同修們私下裡給他起了一個諡號,叫做「孝敏」。後來,由於南嶽福岩寺的邀請,退翁前往那裡擔任主講。吳中的百姓擔心他會離開,於是又將他迎請回來。

  退翁在佛教界的影響力逐漸擴大,他弘揚佛法,廣結善緣,受到了海內眾多人的讚譽。然而,在徐枋看來,退翁的精微之處並不僅僅在於他的佛法造詣和人格魅力。他特別提到,每年三月十九日這一天,退翁都會穿上素服,焚香祭拜,面向北方默默流淚。這樣的舉動,他已經堅持了二十八年,從未間斷。徐枋感慨地說:「這究竟是為了什麼呢?退翁本是一個在明朝滅亡之前就已經出家的僧人,但他卻懷著如此耿耿於懷的至情至性。他可以說是佛教界中的一位逸民,用自己的方式收拾著殘破的山河和剩餘的風景,真是令人稱奇啊!」

  退翁的一生都在為佛法的傳播和世間的和平而努力。他的事跡在民間廣為流傳,成為了人們心中的楷模和榜樣。他的精神也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人,讓他們在修行和生活的道路上不斷前行。

  <本篇完>